黑龙江省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6
/ 2

黑龙江省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浅析

任晓丹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摘 要: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全省民族教育情况入手,找出制约如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薄弱、民族文化传承乏力等民族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梳理民族教育发展思路,提出推动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省,民族教育,发展情况,分析



发展民族教育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亲切关怀下,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民族教育放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民族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特别是财政转移支付和教育项目实施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一、黑龙江省民族教育基本情况

1.全省少数民族总体情况。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5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3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1%。其中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少数民族是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全省辖有一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个民族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5个民族乡镇,730个民族聚居村。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县(市)有51个。

2.我省民族教育情况。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截至2019年,我省有各级各类民族学校192所,其中民族高职院校1所, 10个世居少数民族单独设立的学校191所,在校学生超过3.5万人,专任教师达到5300人以上。

3.民族教育蓬勃发展。我省于1997年出台《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自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强化责任,贯彻民族教育政策,保障基本权益,加大对民族教育师资培训、经费投入方面的支持力度,保障公共教育资源向人口较少民族和民族学校倾斜,巩固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少数民族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增强了民族学校的办学活力。各地区民族学校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具有学校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塔河县鄂伦春民族中心校开发鄂伦春民族语言学习保护网络平台,由当地鄂伦春老人配音,通过动漫、插画等方式传播民族文化。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东北三省唯一一所国家公办的全日制省属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共开设37个专业,主要承担民族预科教育、民族干部培训、民族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族中小学校师资培养等职能,探索形成了“校研企1+1+1”、“校媒企”、“校介企”、“校商企”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全省民族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教育经费紧张,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受到制约。民族学校缺少刚性专项经费。绝大多数地市、县区由于财力困难等原因,没有兑现教育经费对民族教育的专项支持。其中,全省民族高中以及完全中学高中部因一直没有财政生均办学经费投入,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造成生源和教学质量下滑严重。民族学校普遍办学处境艰难,农村学校生源严重萎缩,随之带来了办学经费的锐减。

2.师资力量薄弱,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后继无人。“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缺编”、“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教师”、“以各种方式占用民族学校教职工编制”等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职人员流失,特别是农村民族学校的教师,其双语教学、校本课程开发、民族文化活动等工作繁重、压力大、条件相对艰苦,导致民族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民族学校现有教师年龄老化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教师不能及时补充,加剧了民族学校生源的锐减,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极大限制了民族教育的发展。

3.民族特点弱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体育事业传承乏力。民族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民族特色不明显,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个别民族语言濒危。部分民族学校整体教研、水平低,创新性不足。以塔河县鄂伦春民族中心校为例,该校是全省最北的民族学校,被称为我省鄂伦春民族第一校,由于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靠代代口授相传延续,现已濒临失传,学校师资目前处于“老龄化”状态。

三、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新时代民族教育要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民族地区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思想意识。

1.切实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学校校本课程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多元化教育,帮助学生增强“五个认同”。建立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鼓励各民族学校开展持续性、连续性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通过请家长入校传授、让学生跟家庭成员互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家庭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加强与社区的沟通,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民族文化活动,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2.统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民族教育的办学特点是小聚居、大分散,规模小、班额少,且大部分都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和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必须本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的原则,优先照顾和考虑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民族及学校特点和实际,区别不同情况,确立各自发展重点和策略,着力解决各民族教育间不同的办学困境和问题。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健全民族教育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明确职责,强化措施,重点突破,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加大民族教育事业投入。提高民族学校民族学生生均经费标准,根据省内民族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类别,明确各级各类民族教育学校每年专项资金的拨付标准、分配方式和使用范围,保障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校,做到“兜住底”、“保基本”、“缩差距”。大力发展民族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参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和要求执行。研究设立专项助学金和补助寄宿住宿经费,以利于更多的民族学生读完高中或升入高等院校,增加受教育机会。

4.解决民族学校师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执教。均衡师资配置,重点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技术等学科教师。在民族学校教师招聘上建立绿色通道,确保民族学校新招聘和录用的合适教师。提高教师待遇。针对《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中“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对民族学校适当增加数额”的政策,建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具体增加的数据或比例;针对“改善民族学校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政策,建议将其进一步具体化,设立双语教师特殊补助津贴,或给予相应的货币化奖励等政策,适当提高民族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基层一线教师手中。


作者简介:(1979-),女,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哈尔滨大剧院),研究方向:文化发展与民族学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