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3
/ 2

未成年人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孙碧莹

黑龙江孟繁旭律师事务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0

摘要:在校园发生欺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有未成年人自身原因、父母的教育引导、学校内教师和同学的影响,也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其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行为都不够成熟,个人控制力也会比较弱,在对待欺凌与被欺凌这一事件上,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引导。

关键词:校园欺凌;产生原因;防治对策

校园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未成年人思想成熟、行为发展的地方,由于校园生活占据了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因此,校园氛围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未成年人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更是民族复兴的保障,其身体和心灵的健康直接影响未成年人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表明,国家已经高度重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由于校园欺凌对未成年的人格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会演变为恃强凌弱的犯罪问题,所以,我们应格外重视校园欺凌行为。

一、校园欺凌概述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校园欺凌是一种在学龄儿童中发生的、违背他人意愿的攻击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实际或认知到的权力不平衡,在一段时间内有反复发生的可能性。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校园欺凌是世界各国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现象也日趋严重。

(二)校园欺凌的表现类型

1.身体方面

欺凌者借助自己身体优势殴打他人,造成其身体上的损伤与疼痛。身体方面常见的欺凌形式有扇耳光、用烟头烫身体、随意推搡、拳打脚踢、抓咬他人等行为,这些行为给被欺凌者造成了剧烈痛苦,侵犯了其身体权和健康权。更严重的是,由于未成年人对事物发展考虑不周,加上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很容易造成被欺凌者重伤或者死亡的严重后果,侵犯其生命权。

2.言语方面

言语欺凌包括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外号等言语行为,这种行为给被欺凌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其精神状态会受到创伤,如果没有及时阻止并进行心理疏导,很容易发展成为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3.网络方面

随着网络的发展,校园欺凌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网络欺凌存在着匿名的特点,被欺凌者可能并不知道是谁发布了信息对自己进行人身攻击,旁观者也会更多,而这些旁观者对这一类事件的评论容易给被欺凌者造成二次伤害。

(三)校园欺凌的特点

1.长期性

校园欺凌并非一次性行为,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即有可能会反复发生,被欺凌者由于性格、环境、身份等因素处于弱势地位,不敢将此事告知老师或家长,一直处于忍让状态中,而欺凌者在发现此种情况后只会变本加厉,很容易产生以此为乐的心态,从而采取更多措施欺凌他人。

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会导致其不愿听从成年人的教导,只想得到同龄人的认同,因此,有些未成年人通过欺凌行为,可能会得到同龄人暂时的服从,要想长期保持这种情形和自己的地位,欺凌者可能会长期、反复的欺凌他人。

2.隐蔽性

校园欺凌可能是临时起意,也可能是蓄意的行为,如果是经过详细考虑才实施的行为,欺凌者都会选择在校园内较为偏僻或校园外避开摄像头的位置欺凌他人,同时警告被欺凌者不能说出去此事。被欺凌者出于害怕的心理也会有意隐瞒此事,因此,老师和家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未成年人的异常。

有些欺凌者会选择在网上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公开或私信侮辱他人,这种方式通常很容易被家长和老师忽略,导致无法及时帮助被欺凌者,但这种欺凌行为给未成年人造成的身心危害是更大的。

二、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未成年人在融入校园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成长环境有很大不同,且情绪很容易受到生活琐事的影响,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这一复杂问题上,由于未成年人处于思想活跃但自我控制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阶段,可能会出现道德情感冷漠、行为举止暴力的情况,错把推搡、踢打等欺凌行为认定为同学之间的打闹,对自身行为的性质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父母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爱好、言行、生活态度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度少,则孩子的性格容易变的孤僻和偏激,在学校就容易与同学发生矛盾。若父母过分的控制孩子,不让其有自己的想法,则孩子在学校可能也很难理解同学,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若父母的教育理念过于落后,只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则很难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沟通,此时很难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发现后又不能用正确方式解决,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三)学校氛围

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生活占据了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时间,老师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老师对此视而不见或对其造成的影响轻描淡写则会助长欺凌者的气焰,导致被欺凌者陷入更困难的境地。若老师存在讽刺学生的行为,则可能会成为学生欺凌行为的引导者,因为学生很容易模仿老师的言语和行为,给同龄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四)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良的社会风气下容易产生校园欺凌事件,二是社会上制造的性别对立矛盾和以暴制暴事情的发生也容易影响未成年人,导致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三、有效防治对策

(一)家长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解决问题

未成年人的性格形成与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有很大关联,家长应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既不随便干涉未成年人的生活,又要适度教育和引导其健康成长,给其自己成长的空间。由于父母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未成年人在学校处理矛盾的时候很容易模仿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家长也应该做到换位思考,反思自己在家中的表现,并加强和老师及其他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告知未成年人一旦遇到欺凌行为,应第一时间向老师和家长寻求帮助。

(二)学校应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学校应积极开展欺凌预防工作,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通过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树立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学会排解消极情绪的方式。针对未成年人在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遇到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及时干预,避免出现长期的精神压力,也避免其需要通过欺凌他人的方式来获取同龄人的认同感。

(三)从心理机制角度进行干预

除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欺凌行为的含义和类型、规范学校秩序的干预策略,学校还应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减少和消除其消极情绪,教育其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抑制自身的冲动想法和行为,多与他人沟通,从潜在认识因素减少校园欺凌发生的机率。

四、结论

发生校园欺凌的原因颇为复杂,不能仅凭某一方面的力量去解决,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关怀和教育来预防欺凌行为的出现,而一旦出现此种情况,应保护被欺凌者,避免其再次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林进材.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1).

[2]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

[3]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 (11).

[4]胡学亮.中小学校园欺凌高发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

刊,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