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细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2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细节研究

马睿

宁波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也已经成为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对于软件开发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在逐渐增大。而在中职院校中,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如果教师所讲授的理论与实际脱节,那么学生会更加不感兴趣。本文主要研究计算机语言类教学改革细节。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全然不知所云。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其实是整个体系的基础,对于后期的有效学习至关重要,所以是否能够奠定好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后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来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障碍。

  1.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手段陈旧

陈旧的教学手段无法完全满足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需求。如今,信息化时代发达,尽管教师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实质上并未完全摆脱陈旧的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以课本内容为授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只是学习的对象,处于被动接受教学的状态,没有因材施教,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都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我国的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语言类教学中,教学规划缺乏延伸性,阻碍教学的健康发展。计算机语言的体系十分严谨、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因此很容易使初学者对其产生畏惧,在进入一些与编程相关的学习环节时,学生不容易理解其内涵,学生会“知难而退”。失去学习热情与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并且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感受的联系也让学生认为学无所用,这样下去,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不佳,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理解也并不深刻,导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与和动力。

  1. 忽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

当前,在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通常只重点强调课堂教学,也就是大部分教师比较侧重于理论性的知识,缺少实用性案例的带入讲解。比如教师将大部分讲解精力用在计算机语言的语义或者语法规则上,忽视语言与实践应用的重要关联。另外,大部分语言类课程仍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且考试的内容很多时候是考查一些不实用的语义理解,关于动手能力的考查很少,因此有较多学生也忽视了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虽然考试成绩较好,但实际编不出可运行的程序,违背了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

  1.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细节

(一)合理设置课程,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课程在进行有效设置之前,应该注意对社会、个体以及教学现状进行详细分析,让课程设置满足中职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完成教学,不应该只将一些理论的现成知识与技能传递给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安排来获得结果,而是教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结果的途径,最终进行展示结果和自我评价。作为合格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学习的重点在于过程,也就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所能锻炼和获得的各种能力。由此可见,如今的教师和过去不同,教师的地位已经不再是教学获得中的主体,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监督者。教学需要“教”与“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认知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更换角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教学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其获得更好的技术就业机会。因此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成才为目标来对教学进行改革。教学体系定位可以以岗位定课程,实行订单式教学法,形成校企合作制度。根据企业需求来设置教学框架。了解动态市场的产品与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对人力资源的真正需求。只有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自身价值才能得以提升和实现。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向,都应该以实际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了解当下的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设置相应课程,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这里,就需要清楚怎样才能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首先,教师要深入到企业里,比如亲自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并且与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多方面沟通。如果了解到了企业使用VB很少,甚至市场趋于淘汰的情况下,那么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要减少相应的课程,或者暂停此课程继续;反之,如果了解到了当前在软件行业上,Java语言使用率较高,人才需求量大,那么可以增设Java程序设计课程,批量培养相关的程序设计人才;如果了解到某些数据库程序设计的人才,市场缺口大,那高校就要更深一步的研究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引进专业人才,培训学生,如此一来,高效解决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三)探索适合学生的实验教学法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是学生通过教材与教师的指导来完成的,按照书本中的代码进行程序的书写,其实也就相当于练习了一遍输入法,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学习程序本身。然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其实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上机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增加实践和实训的内容与时间,减少一些演示和验证的实验课程。在完成验证性题目和掌握上机调试方法的基础上增加难度,比如增加补充性题目或者独立编程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考核制度的改革

一般情况下,学校的考核制度都比较侧重于考查理论和语法,动手能力却很薄弱,因此学生缺乏学习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动力,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那么由此,考核制度有必要进行教育改革,比如少考或者不考那些纯理论性的知识点,灵活设置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进行多元化设置,让考核目标真正的适应行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就业形势。多进行上机考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的考核。除此之外,考试内容不要过于依赖教材中的“死知识”,要与行业需求接轨,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创新性为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语言程序设计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并不是语法理论的讲解。要以生为本,顺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与岗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课程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让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市场上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珏;刘美玲;李波;.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79-180.

  2. 唐彩红.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C语言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