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草在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1
/ 3

观赏草在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中的应用

钟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杨浦 200082)

摘要:观赏草形态飘逸、美感独特,适合营造自然生态和田园野趣的植物景观。该文通过对深圳茅洲河碧道中建筑周边、道路两侧、滨水驳岸、河心岛和景观节点中观赏草设计手法和实际效果的解析,论述了观赏草在碧道中的主要设计方式和应用形式,并推荐了适宜在深圳滨水空间中应用的观赏草种类,以期为观赏草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赏草、茅洲河、碧道、绿化设计

  1. 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简介

茅洲河是深圳市第一大河,位于深圳西北部。发源于石岩镇羊台山,自东南向西北注入伶仃洋,全长31.29Km1。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全长约12.9km,总规划范围约15.5km2。设计构想以水为主线,以沿线路网与现状空间结构为基础,通过区域生态环境优化、流域空间复合利用、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城市功能提升,建设集“行洪通道、生态廊道、休闲漫道、文化驿道、产业链道”于一体的高品质滨水空间,成为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的典范2

碧道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联结纽带,链接着周边多个绿地和高科技企业。场地内的绿化设计理念,以“生态+”和“科技+”为基石,塑造近自然设计的现代风格。乔木选择上,除了原有保留的现状植物,多设计冠型优美、姿态潇洒的大乔木如凤凰木(Delonix regia)、蓝花楹(Jacaranda mimosifolia)和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等。不设计球类灌木和整形绿篱,尽量彰显植株的自然形态。而地被植物中大量使用多种观赏草,以突出场所的生态田园风和现代科技感(见图1)。

  1. 观赏草在碧道项目中的应用

观赏草是一类形态优美、色彩丰富、以茎秆、叶丛为主要观赏部位的草本植物的统称,以禾本科为主3,称真观赏草,常见的还有莎草科、灯心草科、鸢尾科、花蔺科、天南星科、香蒲科与蓼科等类观赏草植物。本文使用广义的观赏草概念,包括真观赏草和类观赏草。

观赏草具有生长迅速、抗胁迫能力强、适应性广泛和后期养护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近些年在各类园林绿地中常有应用。在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中,紧扣“茅草”的设计主题,在路缘、滨水和建筑周边等区域均设计了多种观赏草(见表1),以形成芳草萋萋茅草洲的特色景观。

表1 茅洲河碧道建设常用观赏草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学名

规格(cm)

形态特征

1

大布尼狼尾草

Pennium orientale 'Tall Tail'

H120~200,P60~80

株型高大、花粉白色

2

小兔子狼尾草

P. alopecuroides 'Little Bunny'

H40~50,P30~40

姿态优美、花乳白色

3

羽绒狼尾草

P. setaceum

H80~120,P40~50

株型紧凑、花粉红色

4

紫叶狼尾草

P. setaceum 'Rubrum'

H60~70,P40~50

姿态粗犷、花叶紫红

5

白穗狼尾草

P. setaceum 'White'

H80~120,P40~50

姿态优美、花序白色

6

象草

P. purpureum

H100~180,P80~100

株型高大、叶片粗野

7

金叶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Ogan'

H30~40,P30~40

株型饱满、叶金黄色

8

矮蒲苇

Cortaderia selloana 'Pumila'

H80~120,P50~60

株型优雅、花银白色

9

细叶芒

Miscanthus sinensis 'Gracillimus'

H80~100,P50~60

姿态优美、形态多样

10

红宝石糖蜜草

Melinis nerviglumis

H60~70,P40~50

株型纤细、花粉红色

11

柳枝稷

Panicum virgatum

H60~80,P40~50

株型挺拔、叶片粗野

12

细茎针茅

Stipa tenuissima

H30~60,P30~50

株型紧凑、花银白色

13

蓝花鸢尾

Iris tectorum

H30~50,P25~40

株型飘逸、花蓝紫色

14

巴西鸢尾

Neomarica gracilis

H30~40,P25~30

株型飘逸、花蓝白色

下面介绍观赏草在不同区域的应用情况:

2.1 观赏草在建筑和广场周边的应用

观赏草中的狼尾草类,植株柔软纤细,穗状花絮半下垂,成片种植易营造田野自然风情,是柔化硬质景观的优良植物材料。以本项目南光绿境节点为例,在钢结构驿站、儿童游乐场和广场等硬质景观周边,设计轻快明亮的狼尾草专类园,作为空间柔和过渡和分隔的作用。

首先,在空间过渡上,专类园中70%以上的面积栽植银白花序的白穗狼尾草,作为基调观赏草,剩余不足30%的面积依据空间变化和景观节点,设计不同形态特征的观赏草品种包括粉红花序的羽绒狼尾草、低矮饱满的小兔子狼尾草和叶色绚丽的紫叶狼尾草等,让人工设施掩映在绿色中,展示诗意旷野的场地风韵。

其次,在空间分隔上,选取较高大的观赏草给场地标立软性边界。如在儿童游乐场外侧围植白穗狼尾草,让儿童难以跑出游乐场区域,始终处于家长的视线之下,从而确保儿童的安全。而在管井、排水沟和楼梯等灰色设施周边,“俗则屏之”,栽植羽绒狼尾草作为绿色屏障,遮掩不美观的景物。

2.2 观赏草在道路两侧的应用

本项目两条步道是高水位的堤顶路和临水的箱涵路,两者是碧道线性空间中最重要的风景观赏线。在路缘按照节奏和序列,设计连续统一而多样变化的观赏草景观。

在一般路段,沿着步道片植以某一种观赏草为主体的连续景观,此种观赏草面积多达上百平方米,形成草海景观,植株随风波浪起伏,尽显生命动态之美;而在步道拐弯处和停留空间等关键区域,设计多种观赏草构成的草境。如步道拐弯处采用白穗狼尾草、细茎针茅、和金叶石菖蒲等多种植物构成的混合草境,作为拐弯的指示植物景观,此类节点侧重草境植物的多样搭配和对比,所选植物种类不超过5种,每种观赏草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0㎡。而在停留空间的观赏草,如大布尼狼尾草的穗状花序前倾下垂,有迎宾之意,游人休憩时触手可及,增加人与自然沟通的趣味性。

此外,在贯通两条步道的斜坡上,还有多种宽度仅2m~3m的上下通道,通道两侧往往栽植大型观赏草,如高于1.5m的大布尼狼尾草,塑造成半封闭的引导空间,这种观赏草夹道诱导游人前行,激发其探索未知前方的好奇心(见图2)。

627b06f0c93d9_html_7bdf1ed1e6e40081.jpg

627b06f0c93d9_html_d625561a284180ea.jpg

图1 茅洲河的观赏草景观

(作者自摄)

图2 观赏草夹道景观

(作者自摄)

2.3 观赏草在滨水景观中的应用

根据边缘效应理论,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生物地理群落交界处,往往结构复杂、出现不同生境的种类共生,种群密度变化较大,某些物种特别活跃,生产力亦相应较高4。滨水驳岸是蓝绿交织的过渡地带,此区域的生物交换量活跃,湿生和水生植物长势也较好。

此区域主要选择耐水湿和水淹胁迫的观赏草种类,包括象草、柳枝稷、灯心草、蓝花鸢尾、芦苇和芦竹等,营造物种丰富、生机盎然和水陆交融的景象。

观赏草株型挺拔、昂然向上,与蜿蜒河流的水平面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对比。因不同种类的观赏草特征和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可形成多维度的景观。如在植株高度上,芦苇和芦竹可达2.2m,灯心草为0.8m,而蓝花鸢尾一般低于0.5m,如此就打造了一种高低错落有致的场景。而在设计手法上,象草和柳枝稷以丛生、点状的方式栽植,每个点状区域5㎡~10㎡;芦苇和芦竹是顺着河流走势,在驳岸成线性栽植,每个线性区域30㎡以上;而鸢尾成片自然式设计在滨水步道两侧,互相呼应,让绿色芳草包裹和缝合灰色基础设施,形成植物景观的统一性,这类片状区域栽植面积达100㎡以上。

因此,河道边缘丰富多样的观赏草,塑造了不同的景观空间,如游人在通过高2.0m、长15m的芦苇带时,其视线被芦苇秆叶遮蔽,只欣赏到河流造成的声景;而经过0. 5m的鸢尾花群时,视线豁然开朗,潺潺的流水声映照出河流风景,如此同节奏的造成游人的心理变化,进而扩展游人的景观体验。

2.4 观赏草在洲心岛中的运用

茅洲河内河心岛有20多个,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依据防洪影响评价,岛内不宜栽植乔灌木,植物主要选用观赏草中耐水淹和耐冲刷的种类。

岛内栽植的观赏草,兼有生态性和艺术性两种功能。其一,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鸟类生存的基础。在移除原有的鬼针草( Commelina diffusa)、双穗雀稗( Paspalum paspaloides)和节节草( Equisetum ramosissimum)等矮草后,新增芦苇、象草和柳枝稷等高草,给鸟类提供一个隐蔽的栖息地和踏脚石。在实施高草替换矮草的生境改造策略后,茅洲河生态系统中水鸟数量逐渐增加。其二,河心岛在平静空旷的水面中央,本身即是一个视线焦点,在这个焦点中设计一些具有花叶俱美的观赏草,如春夏开花璀璨的巴西鸢尾和蓝花鸢尾等,以凸显河心岛的美学价值。当游人在步道上眺望河流景观,前景是生生不息的驳岸植物,中景为淡雅的洲心岛佳色,远景为幽深的对岸风光,整个视框内为一幅波光旖旎的风景画卷。

2.5 观赏草在关键节点的应用

和前文多个区域群植和片植观赏草的设计手法不同,在建筑出入口、路口节点和广场中心等关键节点位置,设计以观赏草为主,多种灌木与宿根花卉组合的花境,这类观赏草花境总体面积不大,植物种类约12~20种,观赏草种类占一半以上,在大面积观赏草的田园风情基调中,营造精致艺术观赏性的节点花境,形成整体协调而局部对比的视觉效果。

选择观赏草应用于花境,应对高度、株形与花序,质感、色彩与季相等要素进行考虑5。例如在滨海明珠入口节点中,设计16种植物组成的观赏草花境,此花境总体上前底后高,中间区域变化多样,前景和中景植物一般不超过0.5㎡,背景植物不超过1.5㎡,其中金叶苔草(Carex oshimensis 'Evergold')、细叶萼距花(Cuphea hyssopifolia)和常夏石竹(Dianthus plumarius)作为匍匐贴地的前景,背景为较高大的矮蒲苇、细叶芒和墨西哥鼠尾草(Salvia leucantha),两者之间的中景为主要观赏区域,包括株型团块状的芙蓉菊(Crossostephium chinensis)、细叶美女樱(Glandularia tenera)、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以及株型线性的红宝石糖蜜草、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和紫娇花(Tulbaghia violacea)等,这些植物观赏特征各异,或优雅或粗犷,或灵动或朴实,经过巧妙设计和精细施工,达到了丰富生动的点睛效果。

  1. 结语

具备独特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的观赏草,在茅洲河碧道形成了一个蕴含自然田园气息的生态基底,人民在这场景中可获得情感的舒适和精神的慰藉,在营造这类近自然设计手法的现代景观中,观赏草具有较强的推广前景。

而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建设低碳节约型的景观势在必行,观赏草的生态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认可,同时,观赏草的研究和应用方兴未艾,种类和品种还不够丰富,尚未形成“适地适草”的特色地域景观,这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政贤.水产城深度融合:超大城市治水新路——以茅洲河碧道光明试点段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12):84-86.

[2]臧玥,朱欣.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J].建筑实践,2021(01):72-77.

[3]刘建秀,周久亚.草坪地被植物观赏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如松,马世骏.边缘效应及其在经济生态学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1985(02):38-42.

[5]王荷.华东地区观赏草专类花境的设计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2):72-75.DOI: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19.2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