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平等 合作——多维协同型家长会的思考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0
/ 2

尊重 平等 合作——多维协同型家长会的思考与探索

金小红

台州市学院路小学

摘要:家长会是家庭、学校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老师、家长双方相互交流学生情况,共同寻找最佳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家长会我们应做到会前依托学生,确定主题;会中依照内容,丰富形式;会后依据反馈,跟进改变。这样“家”、“校”、“生”多维协同,尊重、平等、合作体现在家长会的全过程,让家长会成为心与心之间沟通的桥。

关键词:尊重 平等 合作 多维协同


  1. 传统家长会存在的问题

  1. 内容单一,方式传统

据笔者了解,家长会一般一学期召开一次,有的学校甚至一学年召开一次,时间上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形式上主要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轮流主持,当然目前有不少学校会外请一些专家先集体聆听讲座再分班召开。老师在会上则普遍侧重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反馈。

  1. 沟通单向,缺少互动

整个家长会的形式“会”的气氛特别浓,老师是会议和信息的传达者,而家长往往是信息接收者。家长会成了“成绩分布会”、“任务布置会”……一般情况下,老师安排的流程结束后,家长会也就结束了。经常是老师说:“需要个别交流的留下。”而每次留下的都是那些平时就比较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多数的都不好意思留下与老师交流。以致大部分家长参加完家长会后,因没有参与感,在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上毫无提升。

  1. 忽视学生,偏离原则

学校召开家长会的初衷是协同家长促进学生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忽视了学生,偏离了原则。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家长会让自己心情紧张,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一提到要开家长更是苦恼万分。不少家长也认为家长会没有实在意义,流于形式。

  1. 多维协同型家长会的思考与探索

  1. 会前:依托学生,确定主题

我们搭建家长会这个平台,是为了让老师和家长了解学生在不同环境的表现,真正做到家校合力,最终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因此每次家长会前我们应该依托学生,选定主题。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主题

小学阶段是童年期,是为一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儿童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同龄伙伴的交往随年龄的增长而快速上升。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变化趋势,确定相应的主题。一般低年级重在习惯养成教育,同伴交往引导,中年级重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高年级重在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不同年段孩子的特点可以分别召开《携手共育新苗》《安全第一》《心心相印健康同行》等主题的家长会。

  1. 根据共性问题确定主题

随着孩子的成长,有许多共性的问题会出现,比如孩子作业拖拉、不参加家务劳动、依赖手机等。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确定《家庭劳动教育你开始了吗》《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等主题的家长会。总之,我们要有一颗细致、敏感的心,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主题,召开家长会,以达到家校合力的目的。

  1. 根据突发事件确定主题

如今资讯发达,时而会报道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突发事件,如遭遇人身伤害、突发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这些突发事件不但会引起我们学校老师关注,也会引起家长关注。因此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点,抓住教育契机。比如面对突发疫情,学生不能到校上课,怎样让孩子们安全度过居家自学期,我们可组织《居家学习好习惯》《健身体共抗疫》等“云”家长会,家长可及时关注居家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学习状况。

(二)会中:依照内容,丰富形式

传统家长会的形式比较单一,而丰富、优化形式是家长会成功的途径。

1.经验分享式家长会

这种家长会,教师可以针对某项活动或某方面特别有经验的家长提供分享的机会,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经验,使家长真正参与到家长会中来,小智慧变成大智慧。比如针对《我和孩子共读书》这一主题,老师聘请班里亲子阅读做得特别好的家长,到会分享经验。会议过程中还可增设互动环节,在碰撞中交流经验,探寻适合自己的亲子阅读之路。

2.作品展示式家长会

这种家长会是把孩子们各方面的作品展示出来。展示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展区:学生的作业本、读书笔记;学生的手抄报、图画本;学生的奖状、老师的寄语等。这样家长可以看到全班学生的各类作品,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在参观过程中家长们会主动交流探讨,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反思。

3.问题研讨式家长会

这种家长会是针对学生、家长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的,目的是集思广益,家长、老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问题研讨式家长会可以先分组进行,面对一些比较内向的家长分组能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在分组交流基础上再集体研讨。

比如针对《孩子作业拖拉怎么办》这一主题,首先每位家长小组交流各自的做法,然后小组推荐家长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老师组织家长交流讨论,最后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4.心灵互动式家长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孩子跟家长之间的沟通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孩子认为家长只关注分数,成天叨叨;有的孩子认为家长在家不公平、偏心……那么孩子对家长的要求和希望(不能直接表达或直接表达无效的),该怎么办?作为老师,在家长会之前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交流,把孩子的愿望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分门别类,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告诉家长(开家长会时把信放在桌板下)。家长会时组织家长交流讨论,解决问题。

开展形式丰富的家长会,能够促进学生、家长的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家长真正参与其中,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务必谨记:内容是核心,形式是载体,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

(三)会后:依据反馈,跟进改变

很多时候,不少老师几小时的家长会结束就宣告结束了。其实家长会后的跟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反馈是家长会成功的保证。

  1. 调查反馈

家长会后,我们要对家长、学生做一个调查反馈,了解家长的收获及新的困惑,了解孩子对此次家长会的感受,会后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及做法等。

  1. 观察跟进

家长会后,我们除了自己观察学生在校表现,还要请家长观察孩子在家表现,了解前期讨论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还有待解决的是否需要老师的协助。

这样家长会就有了延续性,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形成自己的特色。把每一次家长会看成展示课、研究课一样,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一定会更融洽,目标会更一致,这样家校合力才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朱永新说:“家校携手,教育不愁。”家长会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合作,也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尊重、平等、合作应体现在家长会的全过程。这种多维协同家长会之路,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友谊的桥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互补作用,形成一股责任分担又融合的强大合力,最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瑜.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中学课程辅导,2016年1月

  2. 贺璐璐.家校协同共建班级教育共同体.文教资料,2016年1月

  3. 吴维煊.家长会召开时间节点选择.教学与管理,2017年1月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