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月亮,莫忘六便士——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05
/ 2

仰望月亮,莫忘六便士——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

陈丽华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紫苑中学教师 056106

“我想画画。”

“我得学画画。”

“我告诉你我得画画。”

如果这几句内容几乎相同的话语,不是用句号,而是用感叹号表达,你读完后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场景?你看到的说话者是多大年龄?

当你再按照现在的句式,用平静的语气读完时,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你看到的说话者是多大年龄?

如果我告诉你,说话者是一个四十岁的中年男人,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我继续告诉你,这个年已不惑的男人,本来是英国一个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而美满的家庭,能干而富有魅力的妻子,可爱而健康的儿女。但是他在结婚十七年后,突然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他抛妻弃子,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上面这几句话,就是他在巴黎过着潦倒的日子,却反复强调告诉“我”的话。

此时,你的第一感受又是什么呢?你脑海中刹那间蹦出来的是哪个词语来评价他?

当我再告诉你,在异国他乡,他饱受贫困的纠缠与疾病的折磨,而且为了寻找绘画技巧苦苦挣、扎心力交瘁,后又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他离开了文明世界,辗转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故乡,找到了灵魂之所,得到了平静和安宁。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的状况下,用尽毕生力量在住房四壁画了一幅惊人巨作,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此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你又想表达什么呢?

站在道德的角度批判谴责其冷酷自私?

佩服赞叹其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勇气?

同情惋惜其痛苦的生活经历?

感动景仰其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

无论他的故事给你带来什么感受,无论你如何评价他,环顾四周,好像没见谁能像他这样,为理想而疯狂到如此境界。

这个为理想而疯狂的人,就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人生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查尔斯小时候就想成为一个画家,但是他父亲逼着他进入生意这行。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未完成事件”。完形理论将那些未解决的问题、未满足的需求,称之为“未完成事件”。那些未完成的事情留在潜意识里,成为一个未解决的情结,影响着后来的人生。与“未完成事件”相对的,是事件的完整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完整的体验,甚至,我们对完整的渴望,胜过对幸福的追求。

查尔斯当画家的梦想,在小时候就被父亲生生地掐断了,这个未满足的需求一直被压抑了多少年,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忽然电光火石般地,被激活了。他要完成自己当年未满足的需求,解开多年未解决的情结;他不要再做证券经纪人,幸福的家庭也不要。他抛弃世间所有的名利,就是要追求自己完整的体验,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虽千万人吾往矣,义无反顾地离家出走,到巴黎学画画去了。

抛开心理学概念,查尔斯追求理想的勇气,有没有震撼到你?

我们感觉自己生错了地方,过着并不想要的生活,干着并不喜欢的工作,扮演着并不想扮演的社会身份,但是,我们依旧得过且过,随遇而安。

我们也曾壮志在胸,也曾豪情满怀,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理想的翅膀要么收拢,要么折断,人到中年,我们的理想在哪里?

我们,有谁顺风顺水,没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可是有几个能有查尔斯这样的勇气呢?

有一个调侃中国父母的经典笑话:有些人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不就是父母将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自己去实现吗?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父母能有勇气,让孩子选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再使其生命中的未完成事件控制他的后半生呢?

当然,查尔斯近乎疯狂地去追求理想的方式,并不适合我们大多数人,但起码,他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使我们在秩序井然的生活中,有所渴望,让血液有所沸腾,激起我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点点勇气。甚或,查尔斯作为一个艺术形象,他离经叛道的行为本身,在精神层面上,代替一些读者完成了当年渴望自由却被压抑而形成的未完成情结?


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以打比方的方式说到画画对于他的意义:“一个人掉进水里,他以何种姿势游泳是无关紧要的,游得好坏都无所谓,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别让自己淹死才是大事。”

在他心里,画画就是他的生命,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画画,他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画画。

所以,他为了画画,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追求美,不为名不为利。

他为了画画,不顾一切外在的环境,肮脏、挨饿、受冻、落魄、别人的看法,他完全不关心。对于这些,他一生也从未抱怨过!

对他来说,只不过想把自己看的画下来。他看见了,画下了,就足够了。所以,他的画几乎从不肯给人看,更不卖,甚至,他嘱咐他的土著人妻子,在她死后将木屋的壁画全部烧掉。

所有这些,无不在告诉我们,他所有的行为,只是服从自己的内心,他的心让他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他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沉浸在自己的灵魂世界里。

忽然想起了释迦牟尼,想起了弘一大师。

释迦牟尼放弃荣华富贵,出家苦行,追求解脱生老病死之道。弘一大师,抛家弃业,恪守戒律,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他们的选择无不是遵从内心,心在哪里,身体就向哪里。

选择了月亮,便不再留恋六便士。一经选择,无怨无悔。

无论是文学中的形象,还是现实中的圣人,他们,无不让我们敬仰。

可是,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依然选择追寻六便士的生活,而不愿步入他们的后尘,义无反顾的去追寻月亮?是我们心里没有月亮吗?

丰子恺说过,人的生活有三种境界: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还必须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查尔斯、释迦牟尼、弘一大师们,他们选择灵魂生活,去探求人生:我们大多数人,选择第二层,甚至不得不生活在第一层,而且,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不会选择第三层,但是,这些生活在第三层的人,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膜拜,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的灵魂世界不会虚空。


《月亮与六便士》中还有两个不走寻常路线的人:亚伯拉罕医生和布鲁诺特船长。

亚伯拉罕放弃一片灿烂的从医生涯,放弃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亚历山大城度过自己的余生。布鲁诺特船长和妻子离开原来的生活,在包莫图斯海岛买了一个岛屿,一家人过着自在的生活。

他们远离世界,在自己选择的环境里生活,简单,平静,但是他们内心富足。他们认为,生活的意义,就在这平淡的生活中体现了。

前段时间读了丰子恺先生取材于日常生活,集家庭影像、随笔、漫画于一体的《日月楼中日月长》。这本书内容或表现家庭生活的质朴温润,或表现童真童趣,或表现舐犊情深。整个读书的过程,无论影画,还是文字,无不给人传达出平静、温暖、愉悦、舒适的感觉。惊叹丰子恺先生在充满纷扰的世界里,平凡的生活中,甚至在其经受战乱、动乱的时日里,也总能准确地找到那个美好的点。

亚伯拉罕和布鲁诺特离群索居的平静生活是我所向往,也是现代社会中处于焦虑状态的很多人向往的,但是,像丰子恺先生这样,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找安宁、快乐和美好,不也是很好吗?

在内心深处,我们悬挂一轮明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何不用心寻找,用心感受点点滴滴的美好?

仰望月亮,不忘脚下的六便士。

如此,到暮年时,我们或许会说:当年,我对自己的选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而今,我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