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合理用药价值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9
/ 2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合理用药价值评价

李芹 孟姝丽

肥城市中医医院 山东省肥城市 271600

摘要:目的:评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合理用药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接诊且行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配病例至观察组(纳入50例,依据医学用药标准指导用药)、对照组(纳入50例,依据医师经验指导用药),评价组间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合理率(98.00%)高于对照组(84.00%),且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严格控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既能提高用药合理性,也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包括磺胺类、硝基咪唑类、咪唑类等,具有抑菌、杀菌活性,所以得到临床推广,但是临床实践中也发现随着此类药物迅速发展,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增加,引起了诸多不良反应,例如对重大疾病患者滥用抗菌药物,容易造成菌群失调,甚至诱发二重感染[1],对儿童长期使用四环素,容易抑制骨生长,造成牙釉质发育障碍。因此,尚需加强抗菌药物给药时间、频次等方面的管理,以便提高用药合理性,保障用药安全。本文就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合理用药价值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0年6月—2021年6月接诊且行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方式分配病例至观察组(纳入50例)、对照组(纳入50例)。对照组:男/女为30例(60.00%)/20例(40.00%),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55.7±11.3)岁,泌尿系统感染12例(24.00%)、呼吸系统感染17例(34.00%)、血液系统感染7例(14.00%)、手术切口感染14例(28.00%);观察组:男/女为27例(54.00%)/23例(46.00%),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55.0±11.6)岁,泌尿系统感染10例(20.00%)、呼吸系统感染19例(38.00%)、血液系统感染6例(12.00%)、手术切口感染15例(30.00%)。纳入标准:①资料完整;②无过敏体质;③充分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抗菌药物相关禁忌症者;②无法配合研究者;③认知、沟通、精神障碍者。基本病例资料(疾病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用抗菌药物包括注射用头孢唑肟钠、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

对照组(依据医师经验指导用药):医师按照个人经验进行用药指导。

观察组(依据医学用药标准指导用药):(1)加强培训:组织医护人员共同学习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时间依赖、后效应等知识,且针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强化培训,结束培训后组织考核;(2)制定方案:结合患者病情制定给药方案,合理计算抗菌药物剂量、给药时间,明确血药浓度及常见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每日1次,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每日2次,且嘱咐患者勿随意增减药,否则会出现药物中毒情况,同时还需避免药物首过效应;(3)用药评估: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给药方案、给药时间的合理性,一旦发现用药问题,需要即刻调整用药方案,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1.3观察指标

将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情况(包括食欲不振、瘙痒、红肿)作为观察指标[2]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处理数据,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情况为计数型数据,表示为n/%,组间比较行x2检验,P<0.05代表数据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分析用药合理性

在用药合理性方面,观察组(98.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见表1。

表1用药合理性对比(n/%)

组别

不合理用药(例)

合理用药(例)

合理率(%)

对照组(n=50)

8(16.00)

42(84.00)

42(84.00)

观察组(n=50)

1(2.00)

49(98.00)

49(98.00)

x2



5.983

P



0.014

2.2分析不良反应情况

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观察组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见表2。

表2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组别

食欲不振(例)

瘙痒(例)

红肿(例)

总发生率(%)

对照组(n=50)

5(10.00)

4(8.00)

3(6.00)

12(24.00)

观察组(n=50)

2(4.00)

1(2.00)

1(2.00)

4(8.00)

x2




4.762

P




0.029

3 讨论

抗菌药物是化学半合成法制作的类似、相同物质,或是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在培养后获得的某些产物,能够有效预防、治疗感染类疾病[3],所以逐渐得到临床推广,然而临床用药期间也发现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不仅会提升耐药性,也容易造成多种不良反应,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必须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合理性。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用药合理率(98.00%)高于对照组(84.00%),且不良反应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与段威[4]学者的报道一致,提示依据医学用药标准严格控制给药时间能够提高常用抗菌药物用药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风险。一方面而言,临床要求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有明确用药指征,即诊断为真菌感染、细菌感染等情况时方可使用抗菌药物,此种情况使用抗菌药物属于合理用药范畴,例如针对指征明确的细菌性感染,通常可以借助体外药敏试验、细菌学诊断等确定药物敏感度、病原菌种类[5],之后对症选用毒性低、疗效强的抗菌药物,若是感染病原体尚未明确,通常会进行联合用药或是使用光谱抗菌药物,不过具体药物剂量、类型、给药时间等,尚需结合患者生理状态与病情,以及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等综合确定;另一方面而言,使用抗菌药物重在清除特定部位致病菌,所以要求选用的抗菌药物有理想暴露时间或有效浓度,从而确保其效应动力学得到发挥,同时药代动力学负责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排泄、吸收、代谢过程,能够评估不同生理病理对于动力过程的作用、血药浓度在时间变化下的特征,所以对于抗菌药物有效性有重要影响,而结合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将抗菌药物划分为时间、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故在明确不同抗菌药物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严格控制给药时间与剂量对于保障治疗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均有重要影响,例如头孢曲松粉针间隔12h给药1次,头孢呋辛粉针每6-8h给药1次等。另外,为进一步保障抗菌药物用药合理性,还要求医院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获取可靠的用药依据,尽量避免依据经验用药,同时尚需强化抗菌药物安全宣传,加强医院药学建设、医师培训,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从而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水平,保证给药准确,减少抗菌药物副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患者病情及抗菌药物治疗特点合理控制给药时间,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用药合理性,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汪燕,黄艳,徐海燕,等.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16):107-108.

[2]刘湘萍.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0,14(1):21-23.

[3]李立,陈艺东.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10):1277-1279.

[4]段威.探讨和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合理用药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1):232-234.

[5]于丁.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