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生态廊道的建设要求和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7
/ 2

湖南省生态廊道的建设要求和策略探析

李连山

浏阳市林业局浏阳湖国有林场 湖南 浏阳 410300

摘要:生态廊道通常以带状或者线状布局,可以使生态环境中较为分散或孤立的景观结构以此布局形式串联起来。生态走廊由农村向城市延伸,有机连接湖南省内各种珍贵自然景观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涵盖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等多项功能,是改善当地生态体系、构筑生态屏障的有机建设手段,本文针对湖南省生态廊道这一主题进行了探析,通过对其生境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要求的分析,提出了建设策略,生态廊道的建设对促进当地生境保护与生境系统的构建有着特殊意义。

关键词:生态廊道;建设要求;湖南省

生态的繁荣意味着文明的繁荣,生态系统的衰退意味着文明的衰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可持续发展千年计划。自湖南省出台建设生态走廊的相关意见后,也制定了在省内省级和市县级的相关规定。其中省级生态廊道共三十条,以地势特点分布,包括三山、一湖四水和骨干路网等各种形式生态廊道。根据建设这些各有特色的生态廊道,连接了省自然保护区与自然、历史、文化等具有珍贵价值的重要景观节点,最后构建成垂直和水平网络的生态景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加速建设生态廊道是推进当地生态文明系统构建的一道特殊载体。

一、湖南省生态廊道环境现状

1.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城乡工业产业的迅速崛起,湖南省湿地、林地和其他生态空间不断被占领,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分割和自然环境质量的降低,加剧了原来大规模的自然生态空间被分割成分散的“自然补丁”,不仅仅影响自然美观,更是严重阻碍了生态循环与能量交换。水利和道路等基设的构建也妨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活动。沿着公路和水系看去有很多的沙漠化土地、沙滩、废弃矿地、紫色土壤等无法植树造林的各类污染地,导致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联系性被破碎。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生态廊道构建计划中只沙化土地总面积就达到了25.8万公顷,废弃矿地等受损弃置地总面积为7759.1公顷。

2.林地生态系统功能不佳

该省生态廊道建设区域中,每公顷乔木林蓄积量不超过40m3的占总面积的51%,更有72%的林木依旧为中幼龄阶段,林木质量低的同时林木分布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森林生态分布中,阔叶林只占总面积的24%,二针叶林却达到了41%,其中杉木与马尾松反而成为了主要林木品类,导致林地生态功能不佳。另外,商品林面积为101.60万公顷,公益林面积为104.76万公顷,即使公益林占比超过了总林地面积的50%,不过在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例如水系与道路两旁的公益林占比依旧需要加强。各水利、湿地生态质量明显降低,湿地沉积、水质被严重污染,水富营养化倾向明显,湿地、林地生态功能下降。

3.需要强化森林景观效果

近几年来,在水利、铁路、林业等政府部门的协作下,湖南以生态工程为中心,大力实施了沿水利、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绿色通道。人工造林、低效林转型等措施的实施,使森林景观得到优化,但在生态廊道沿线的各节点出入口、村镇、环路等区域生态建设效果依旧不佳。生态廊道建设区域中,依旧存在宜林地2.11万公顷、无立木林地2.96万公顷、未成造林地4.90万公顷、疏林地0.91万公顷。

二、建设指引

1.增绿扩林

建设区域为生态廊道内的裸露地,例如道路沿线、坡耕地、未成造林地等没有植被覆盖以及区域内植被破坏明显的地带。根据林地群落等级结构并与不同地区地势和条件结合起来,根据当地因素制定适当的措施,建造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完善生态功能、优秀景观效果和丰富森林生态环境的生态廊道。

2.森林质量提升

从建设区域内存在大范围人工针叶林、单一匮乏的森林景观、贫乏的生物多样性、严重的土壤功能丧失以及薄弱的生态质量等方面出发考虑问题,使用接近自然的建设策略,对天然林低全方位保护养护,对人工林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森林种类、土壤质量以及林木发育态势,正确的诊断、详细规划、集中对策,加强森林管理和对荒废的森林恢复等综合改善措施,改善管理低水平,完善管理措施,促进目标树的快速成长,挖掘林地生态潜力,对森林物种、树种的结构斤进行科学调整,达到生态平衡性,提升森林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自身供应、服务等多样性效益。

3.修复废弃、损坏土地的生态结构

在湖南省生态廊道划分区域中,对陡峭的坡地、城市及高速出入口、废弃采石场、实地沉积物、工业矿区和污水池等地,科学实施工程、生物管理对策进行有效治理,恢复当地生态,使用具有一定抗逆性特征、耐久性的当地绿色植物,通过种植、养护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4.修复小规模湿地的生态结构

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主要是生物廊道划分区域中,生态结构受到损坏的小规模湿地,也就是面积不超过8公顷的人工湿地、小湖泊、水塘、水库,还有长度少于五公里、宽度不超过十米的沟渠、河道等。通过恢复和改善湿地生态结构,包括生态廊道全布局内的微气候调整、生境建设、污水净化、雨洪管理等,将廊道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节点、景观、各种生态体系连接在一起,构建多样化的实地生态结构。

5.城乡绿化

为确保生态走廊的整体性和连接性,要以建设范围内当地城乡特色为基础,紧抓当地特色资源,构建绿色裙带,并坚持按照经济、保护和建设两方共同发展的绿化政策,沿廊道路线构建“以带串群”生态模式。助于提高规划管理控制,加强当地风貌的保护措施,在保障廊道线路联通观点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城镇居民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当地景观、林草、文化、旅游、环境等经济与内涵的提高,实现农村活化战略,为农村生态安全提供了保障。

6.大规模生态廊道的建设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人类不断侵蚀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使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分割和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衰退速度不断加快。大型生态走廊的构建对周边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加强恢复生态空间的连接,野生物的栖息地活动提供安全通道,削弱水利、公路等人造设施对野生动物的壁垒效应,使野生物的生存权得到保障。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根据湖南的生物栖息地的特征和生态空间碎片化,以及湖南典型野生物的生存活动特点,保护和恢复鱼类、鸟类、哺乳类等野生物栖息地的自然生态化。同时为适应人们亲近自然天性,将在省内各地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公路、古城,将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有效衔接。

三、生态廊道建设策略

1.对各部门责任进行划分和明确

生态廊道的构建是在湖南省全区域布局的网络生态体系。这是一个全面、系统、大规模的自然生态项目,任何部门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要以大力推进的态势综合各方力量,为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全方位保证。在相关指示中表示各级政府都是该项目的主体,正因如此,相关部门都要根据部门专业性进行职责划分,各级政府均负有共同推进各生态走廊建设的责任。

2.建立投资机制

对湖南省实际生物走廊构建以及该省财政状况进行考虑,政府的财政投资与生态走廊建设目标相去甚远。建议建立多通道生态走廊建设投资机制,跨部门协作和多方面力度集合。以参与机制积极整合各类渠道资金,增加投资。其目的是通过建立金融投资扩大项目资金,相关政策和全社会参与推动的投资体制。

3.强调科技支持

建设生态体系不是单纯的植树造林和地面绿化,与普通的绿色通道构建基础意义也不相同,这是生态体系的构建和修复。基于此,《意见》中将生态建设的分离、碎片化、绿化的阻断等方面的问题划为重点,建议在选育良种、树种配比和植树模式中加强科技支持,着重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在廊道建设过程中的贡献率,构建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建立科学完整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对建设成果科学评价,注重人员技术培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4.完善管护制度

生态体系的建设与保护通常为“3建7管”模式,为确保生态走廊建设的有效性,《意见》中明确表示建立长期的管理和保护体制,提高管理和保护力度与能力。林地中禁止商业采伐,提高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体制。实施“专项转管”的管理模式,进而达到保护生态长廊的目标。

5.加强宣传与引导

构建生态廊道体系是需要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事情,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的项目活动。因此,为倡导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正确指导人民行正确事。人们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争取做生态体系构建的宣参与者,全民一心共同创造和保护生态廊道。

四、结语

人类社会的过度活动可能会引发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会使城镇自然生态体系失去平衡,还会导致环境、气候出现恶化等多种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廊道应运而生,其设计概念的运用是实现城镇、郊外等地区生态平衡逐渐恢复和持续受到保护的重要方法。这一理念来源于其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概念,在省市各地区城镇发展、生态保护与恢复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通过构建生态网络系统的多功能整合,保护生态沿线中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对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强,王子鑫,王弘月,等.北京市建设用地减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与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5):86-91.
[2]吴未,陈明,欧名豪.建设用地减量化的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基于白鹭生境网络优化视角[J].生态学报,2018(14):5141-5148.
[3]郭淑红.上海建设用地减量化实施策略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8(1):19-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