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导向型的鹤山市鹤山公园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2


生态导向型的鹤山市鹤山公园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吴奇穗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处于转型期,发展主题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需要坚持底线思维,在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编制规划,增强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因而传统控规忽略的非建设空间应受到重视。本文以鹤山市鹤山公园北片区为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背景,从生态文明视角下论述了公园北片区如何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确定整体空间形态、实现多元功能复合,从而形成城市有机生命体,以绿色发展方式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非建设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发展

1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缺乏温度”、“钢铁城市”、“人文缺失”等标签被贴上城市,因而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打造生态绿化名片、建设会呼吸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鹤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后花园,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鹤山公园北片区作为连接鹤山公园、古劳水乡、沙坪河沿河景观带的生态廊道,是鹤山城市内的大“海绵”和城市中轴线北段重要地区。片区内以非建设空间为主,符合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强化非建设空间的导控,实现积极治理,提升建设空间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以上迫切要求下,需要对鹤山市鹤山公园北片区实施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此作为生态廊道、城市客厅建设和理清鹤山公园北片区开发建设问题的法定依据。

2现状地区特点

2.1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开发建设活动少

规划区内现状用地以水域(鱼塘)、农林用地等非建设用地为主,开发建设活动少,生态本底优良,自然资源占用情况较少。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沿城市道路分布,非建设用地集中于规划区内部,建设空间和生态空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其中村庄用地因乡村旅游而出现商业功能,并初步形成规模。

2.2对外交通便捷,内部道路系统尚未完善

鹤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三角核心区,于广佛都市圈一小时生活圈范围内,既是江门接受广佛辐射的北门户,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通往粤西和东盟的重要枢纽。规划区紧邻人民东路、梁赞路等城市干道,距离大雁山高速出入口仅3公里,可便捷联系珠三角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但规划区内部路网密度低,缺乏连续性,存在“断头路”现象,内部道路未成体系,且尚未形成连续的慢行交通网络。

2.3大部分区域属于中、高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易变化

通过GIS叠加计算影响生态敏感性的高程、坡度、坡向、水系、土地利用、交通、景观资源和污染源等因子,计算规划区内高敏感区面积约28.52公顷,占规划范围的33%,中敏感区面积约30.80公顷,占规划范围的36%,低敏感区、非敏感区分别占规划范围的20%、11%。规划区大部分区域属于中、高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区内中心水域及沙坪河缓冲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亟需保护。

2.4受周边城市活动的影响,水环境污染严重

规划区内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为东南部竹树坡美食街、南部一处工业厂房及北部农村居民点,主要污染物为餐厨废水、生活污水。紧邻规划区的东南部有较多工业厂房,对规划区周边水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2.5存在少量已出让未建地块,需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利益平衡

规划区内现状已有14个地块确认权属,总面积达11.33公顷,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的13.23%。其中已批已建6.26公顷,已批在建2.05公顷及已批未建3.02公顷。

3本次规划实践应对

3.1规划思路

3.1.1区域协同,强化地区可持续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的构建,为鹤山构建与东岸的交通联系提供了机遇。高效的交通体系、扁平化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将推动大湾区生产生活要素流动愈加便捷,其中随着大湾区转型升级,对生态资源的消费态势明显,而鹤山优越的资源本底有条件吸引休闲消费要素。以及粤港澳三地合作的稳步开展,原本属于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文化要素等在整个湾区内自由流动、自由组合、自由共享成为重要趋势,鹤山将全面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中。因此随着“江鹤一体化”和鹤山东部城区的持续推进建设,鹤山公园北片区作为鹤山公园与古劳水乡的生态连接点,成为鹤山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次规划注重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实现鹤山城市绿肺的打造。

3.1.2特色强化,促进多元功能复合

本次规划强化鹤山公园北片区湿地的生态特征和现代服务功能,打造城市湿地公园,并强调与周边区域服务设施相协调,共同构建生活休闲、景观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商业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区域,构建有温度、会呼吸的城市。

3.2.3生态保育,强化原生态网络体系

规划区现状用地涉及多种类型,其中水域及绿地资源丰富,片区内河流、滩涂绿地、坑塘水面占比分别达14%、15%、36%。因此规划应尊重现状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保护优质的生态本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互渗透融合的生态网络体系。

3.2规划定位

规划区作为鹤山市城市中轴线重要地区,同时又是鹤山东部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为契合鹤山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响应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城市高品质空间的打造,以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为切入点,寻求城市发展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的利益平衡,力争成为三生空间融合发展的示范。本规划以生态保护结合部分项目开发于一体,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规划定位为:

  1. 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接待与交流中心;

  2. 鹤山中心城区东部城区的核心休闲基地;

  3. 鹤山公园北片区城市中轴线上的“生态花园”。

4整体空间形态要求

4.1土地使用规划

根据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结合相关规划,形成本次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1)生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确定建设用地;

(2)用地布局与规划结构、功能策划紧密结合,形成五大功能建设区域;

(3)综合考虑基地北部村庄建设,完善村级配套,并通过景观渗透提升融合度,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保护优质的生态景观,避免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资源的侵蚀。

规划总用地面积85.68公顷,其中建设用地37.30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43.53%,水域等非建设用地48.38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56.47%。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5大类。

62668e82485e8_html_63fef624c70e6f8d.jpg

国土空间用地用海规划图

4.2容积率控制

本次规划从塑造协调统一的整体景观风貌和空间形态出发,在尊重现状建设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城市品质。使用强度控制总体上遵循从中心向外逐步降低的原则。本次规划控制容积率以上限控制。落实现状已批建设规模,新增居住用地控制≤2.5,教育科研、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容积率控制≤1.8。

4.3建筑密度控制

规划尽量保留自然地貌特征,建立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视线通廊,打造城景融合的景观轴线,在其沿轴线位置结合实际布局建筑。本次规划的建筑密度按上限控制。二类居住用地建筑密度基本控制为22%-30%,其他用地建筑密度基本控制为30%-45%。拆除部分村庄建筑,营造开敞空间。

4.4建筑高度控制

以形成沙坪河滨水沿线良好的城市景观天际线为目的,鼓励采用梯度生长的模式,滨水地块建筑高度布局从水岸到陆地逐渐升高,形成梯级的建筑天际线。整体形成近水低、远水高的滨水空间界面。对于同一地块的高度管控,仅以上限值为主要管控界限,地块内部可在管控标准范围内采取梯级式的城市设计模式,以营造丰富舒适的空间氛围。

5促进多元功能复合

5.1道路交通优化

区域交通方面,通过拉通梁赞路,加强公园北片区与坡山片区的联系。内部交通方面,提高道路网络密度,提升片区的道路通达性,保证人行优先和湿地公园的独立性。湿地公园及村庄外部设置车行道,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共9种道路断面。内部仅设步行道,防止车流从湿地内部道路通过,破坏生态空间完整性,同时保障游人的安全及步行环境的舒适性,并优化步行空间延伸至滨水岸线的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公共活动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

5.2公服设施完善

规划以“优化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提升公共设施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区内优良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培育教育、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为重点,配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便民五分钟生活圈。在规划区西侧规划一所36班小学,用地面积约2.19公顷。规划配建1所9班幼儿园,每班座位数宜为20座~35座。规划一处文化设施用地,配建湿地公园游客中心及停车设施,用地面积0.38公顷。规划配建文化活动站2处、室外综合健身场所3处、社区服务站1处、托老所2处。

5.3市政工程提升

规划重点加强污水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和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越楼大道作为规划区最高处,规划于村庄北部设置一处污水泵站,用地面积约200平方米。污水管按照重力流为原则,收集两边地块内的污水,并以最短的距离接入污水干管或污水主干管中。规划区的污水通过管网收集最终排入第二污水处理厂。

5.4推进水生态修复

通过建立安全健康的水系统,保证区内水域的自然形态与功能。一方面,打通并进行连接各个水塘,构建湿地水网体系,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构建生态雨洪调蓄体系,增强城镇对暴雨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围绕污水排放展开治理,对湿地地区接收的污水进行重点管控。梳理湿地内部水网,对污染水质进行生态净化与治理,实现“外水管控,内水治理”,打造清澈湿地水网。

6结束语

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城市开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坚持生态发展理念,寻求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利益平衡。鹤山公园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从落实生态理念出发,从区域协同发展、整体空间形态、多元功能复合3个方面构建城市有机生命体,以绿色发展方式塑造高品质城乡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姜涛,李念,鄢晓洵,等.美国高校雨洪管理专项规划文件内容初探[J].中国水利.2018,(7).37-39,43.doi:10.3969/j.issn.1000-1123.2018.07.013.

  2. 王娟,张飞,张月,等.艾比湖区域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6,36(24).7971-7980.doi:10.5846/stxb201505271059.

  3. 徐燕,张忠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以贵阳市花溪十里河滩湿地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6).243-246.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5.36.094.

  4. 高鹏飞,车晓敏.城市湿地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与指标体系构建--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城市建筑.2014,(14).18-19.doi:10.3969/j.issn.1673-0232.2014.14.012.

  5. 耿慧娴,马冬梅,贺生云,等.银川市宝湖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8(3).9-11.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2.03.02.

  6. 赵文花,张沛,张中华.湖泊型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卤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9):126-128.doi:10.3969/j.issn.1672-4909.2018.09.042.

  7. 赵书艺,岳超.生态低干预的保护型湿地公园的规划方法研究——以澄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8):18-19.doi:10.13616/j.cnki.gcjsysj.2020.04.209.

  8. 邓小明,王荣,徐博.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规划探析:以龙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15(1):4-7.doi:10.3969/j.issn.1673-3290.201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