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烈士诗文书信为例解析浙江革命烈士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5
/ 3

以烈士诗文书信为例 解析浙江革命烈士精神

任彩红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310002

摘要:一百多年来,浙江省有两万多名革命烈士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献出了宝贵生命。浙江革命烈士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书信、日记等宝贵的红色资源,本文通过解读部分著名烈士的书信、日记和诗歌资料,解析浙江革命烈士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平凡而崇高的家国情怀的英烈精神,以利于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烈士精神。


关键词:浙江革命烈士 坚定的理想信念 无私的奉献精神 崇高的家国情怀


一、浙江革命烈士的定义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胜利闭幕,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嘉兴南湖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党也是从这里启程,走向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向新中国不断进发。“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一百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浙江省有两万多名革命英烈,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献出了宝贵生命。从早期俞秀松、陈望道、沈泽民等一批浙江籍知识分子参与创建了上海共产党早期党团组织,到土地革命时期王家谟、张秋人等八位省委(代理)书记壮烈牺牲;从抗日战争时期的任光、雷烨、孙晓梅到解放前夕被活埋在衢州东门郊外的“黎明六烈”,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全国战斗模范”寿志高、“特等功臣”金耳世,再到永不失联的“海空卫士”王伟、“平民英雄”吴斌,在这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身上集中体现着对党忠诚、爱国奉献、不怕牺牲的英烈精神,这永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此处我们讨论的浙江革命烈士包括了四部分:一是浙江籍烈士;二是牺牲地或者安葬地在浙江的外省籍烈士;三是牺牲地及安葬地虽不在浙江、但由浙江省有关政府部门及驻浙部队报评或换证的外省籍烈士;四是牺牲地及安葬地虽不在浙江、但为浙江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外省籍烈士。

二、浙江英烈精神解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圣地,慰问老区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他强调“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同时他还曾在多个场合讲述英雄事迹、致敬英雄精神,号召全社会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笔者尝试从烈士遗留下来的诗文、书信的角度去解读浙江英烈精神,以期让浙江英烈精神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浙江革命烈士生前留下了很多书信、诗歌、日记、题词等,他们以朴实、深情、壮烈的言语,抒写着自己对革命的雄心壮志、对理想的矢志不渝、对信仰的坚定不移,也抒写着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对父母的惦念不舍、对妻儿的深情思念。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解读。

(一)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到:95年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还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这也是激励浙江革命烈士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无比坚定、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让他们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奉献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团组织创建时期,一大批浙江籍先进分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诸暨人俞秀松是其中之一。俞秀松和陈独秀同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5个发起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创始人,并任书记。他1923年1月10日给父亲的信中写道:我之决志进军队是由于目睹各处工人被军阀无礼的压迫,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我在最近的将来恐还不能帮忙家中什么,这实在没法想呢!请你们暂且恕我,我将必定要总报答我最可爱的人类!这是他加入讨伐陈炯明的北伐军时在福州写的,他将“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必定要总报答我最可爱的人类”作为自己参加革命斗争的目标和追求。抗战时期牺牲的富阳人孙晓梅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为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只有牺牲自己的幸福。我相信,只要在全人类得到解放之后,我也一定会被解放的。与周恩来一起工作过的麻植烈士在给父母的信中也表示:儿亦愿为救国救民而牺牲,立定志向,勇往直前。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永康人刘英在《爱与憎》手稿中写到: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更加是磨炼我的意志!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它们工作一天。中国新闻战线的先驱者之一东阳人邵飘萍手书“铁肩辣手”悬于报社墙上,作为办报的座右铭,他也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

“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激励着英烈们向着明确的目标奋力前行,并把这个信念当做时代赋予的责任,也让他们有了不畏牺牲、勇于献身的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

(二)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和目标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这个付出和奉献,包括了财产、亲情、爱情甚至最宝贵的生命。浙江英烈们就是抱着这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不怕死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通过书信、文章留下了字字千钧的浴血誓言,述说着他们伟大的情怀。

“左联五烈”之一的殷夫烈士是象山人,他1927年在狱中写下的512行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中写到:朋友,有什么呢?革命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枪下奔走!“左联五烈”之一的柔石烈士是宁海人,他在1925年7月创作的诗歌《战》中写到:呵!战!剜心也不变!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作为一个具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革命意味着什么,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甚至让他们能克服人性的本能,非常坦然的直面死亡。与上面两位烈士同为宁波人的冯和兰烈士在信中说:死也好,只要死得有价值;活更好,将来仍可献身于社会。“抱木跃于旁”的安徽籍烈士蔡永祥在守卫钱塘江大桥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死神赛跑,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一列火车的人的生命,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就曾写到:把我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在对越自卫防御作战的战场上,来自富阳的战士金守儿遭弹穿腹部,一根肠子被打断流出体外,他用饭碗顶住伤口,继续坚持战斗,他在日记中写下了“革命战士头可断、血可流,祖国神圣领土一寸也不能丢。”的铮铮誓言。

邓小平曾亲手写下: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在浙江革命英烈留下的书信、日记、诗文等作品中,一句话、一段文字都彰显着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前赴后继将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撒在浙江这块红色土地、撒在这片他们挚爱的祖国大地上。

(三)平凡而崇高的家国情怀

《礼记·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近百年来,优秀的浙江儿女壮怀激烈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们有梦想,他们有思念,他们有渴望,他们有母子情,他们有儿女情,他们有手足情,他们有同志情……他们用一封封家书、一篇篇诗文,坚守着以身许国、舍小家为大家的初心与使命,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宁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孙潇潇、曲蓉在《浙江革命精神对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历史贡献》一文中写到:浙西南、浙南与浙东革命精神体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秉承中国革命精神一以贯之的红色基因。这个观点笔者也是深以为然。在笔者收集、整理、解读浙江革命烈士诗文、书信、日记资料时,浙江革命烈士身上透露出来的这种平凡而崇高的家国情怀,是对笔者触动最大、震撼最深的一点。读着这些看似冰冷却无比热烈的文字,我们更加可以体会到,革命者也是一个普通人,心中有父母、妻儿,但为了革命,他们又变身为一个慷慨赴死的战士,抱着“人虽死,精神不死”的昂扬斗志和革命“必有光明之日”的信心,舍小家,为大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革命者的初心和使命。

杭州女烈士茅丽瑛1937年参加“救亡长征团”离沪赴广州时吐露心声:我爱我母亲,但我更爱我的祖国,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她为了参加抗曰宣传活动,为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毅然别离母亲,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富阳女烈士孙晓梅在给姨母的信中对母亲说:国不保,家何能存?在此民族生死关头,望母亲能以国家为主,民族至上,莫以区区儿女情,而埋没子孙的前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母亲上一封信说她在皖南新四军闹革命太危险了,条件也太苦了,让她赶紧回家、嫁人、结婚、生子。她希望母亲能理解和支持她,在信中还写到:梅等不敏,然不愿做时代之落伍人;虽无能,亦必勉力追随历史之轮。如今天生活虽云清苦,愿自勉,决不做民族罪人。上虞烈士陈树谷1940年4月寄给母亲一张照片,背面题字:让我把您的爱,去献给无数万受苦难的劳苦大众!新昌烈士梁柏台的父亲去世后接到家信,1926年1月他从远东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家中屡次写信给儿,要儿回家,儿竟到此时还未回家,实由于国家事大,家庭事小,放不下职务,不得脱身回家。20岁的湖州烈士沈金良在准备随军赴云南中越边境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前,给父母和哥哥写下了一封家书,他在信中对哥哥说,“我如果牺牲的话,请代我唱《再见吧,妈妈》。”子女对父母的爱是清澈、纯洁的,英烈们将这种最纯真的爱播撒出去,用对父母的爱心去爱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并将这种爱献给了当时命运多舛的祖国,这是一个革命者为民众谋幸福、为国家谋独立、为民族谋福祉的爱国情怀最真实的写照。

湖州的女烈士张新华在给爱人王仲芳的信中写到:我们的爱从开始直到现在,一直在黄连里过日子,可是我总有那么一个希望,将来我们一定能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这对恋人从1938年分开之后就一个在延安,一个在皖南,两个人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着,直至1941年张新华牺牲也未再谋面。武义烈士邵李清在就义前给妻子的绝笔信中写到:半生夫妇,令虽中断,革命事业,决不灰心。……同时他也让妻子“吾死之后,汝不要过悲,保重身体,儿女托你抚养。汝年不甚大,且勿拘束,任汝另配,一则衣食有靠,二则免得终身寂寞。”两相对照,他对革命事业始终抱着必胜的希望,愿意为革命断头牺牲,他对妻儿也有深深地担忧、牵挂和不舍,但二者相权,他还是毅然选择为革命理想而牺牲。

《国家》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句词准确的刻画出了英烈们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家国情怀。自古忠孝难两全,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正是一百多年来无数的父母养育出了无数优秀的儿女,无数的妻子和孩子成全了自己的丈夫和父亲,让他们把一切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才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浙江革命英烈的诗文、书信、日记是先辈们为国家、民族奋斗后留下的历史足迹,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和宝贵财富。“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责任,脚下有力量。

参考文献: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浙江省档案馆编《浙江革命烈士书信选》

王旭峰编《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碑林革命烈士诗文赏析》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

孙潇潇、曲蓉《浙江革命精神对中国革命精神谱系的历史贡献》载于《宁波日报》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编《浙江革命烈士英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