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房屋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研究

李宗泽

身份证号: 51132119860715****


摘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形态逐渐发生变化,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在房屋建筑中逐渐凸显,在推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高空坠落事故也相应频繁发生,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必须采取有效控制策略。基于此,本文围绕房屋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期望为相关人士带来借鉴。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


引言: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出高标准,高空作业作为工程施工中比较常见的形式,受其作业形式及外在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安全事故,为保证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强高空作业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防护措施,进一步提高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1建筑工程高处作业的基本类型

建筑施工中的高处作业主要包括临边、洞口、攀登、悬空、交叉等五种基本类型,这5类高处作业是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地点。

1.1临边作业

施工现场中,工作面边沿无围护设施或围护设施高度低于80cm时的高处作业,作业条件属于临边作业。例如:基坑周边,无防护的阳台、料台与挑平台等;无防护楼层、楼面周边;无防护的楼梯口和梯段口;井架、施工电梯和脚手架等的通道两侧面;各种垂直运输卸料平台的周边。

1.2洞口作业

孔、洞口旁边的高处作业,包括施工现场及通道旁深度在2m及2m以上的桩孔、沟槽与管道孔洞等边沿作业。例如:建筑物的楼梯口、电梯口及设备安装预留洞口等(在未安装正式栏杆,门窗等围护结构时),还有一些施工需要预留的上料口、通道口、施工口等。

1.3.攀登作业

借助建筑结构、脚手架、或梯子等在攀登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例如:在建筑物周围搭拆脚手架、张挂安全网,装拆塔机、龙门架、井字架、施工电梯、桩架,登高安装钢结构构件等作业都属于这种作业。

攀登作业由于没有作业平台,只能攀登在可借助物的架子上作业,身体重心垂线不通过脚下,作业难度大,危险性大,若有不慎就可能坠落

1.4悬空作业

在周边临空状态下进行高处作业。其特点是在操作者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条件下进行高处作业。例如:建筑施工中的构件吊装,利用吊篮进行外装修,悬挑或悬空梁板、雨棚等特殊部位支拆模板、扎筋、浇砼等项作业都属于悬空作业。由于是在不稳定的条件下施工作业,危险性很大。

1.5 交叉作业

在施工现场的上下不同层次,于空间贯通状态下同时进行的高处作业。例如:

现场施工上部搭设脚手架、吊运物料、地面上的人员搬运材料、制作钢筋,或外墙装修下面打底抹灰、上面进行面层装饰等等,都是施工现场的交叉作业。

交叉作业中,若不慎碰掉物料,失手掉下工具或吊运物体散落,都可能砸到下面的作业人员,发生物体打击伤亡事故。

2引起高处作业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

2.1施工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立足于建筑工程高处作业现状,可知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施工随意性较大,对施工安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出现该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施工人员教育程度不高,在技能方面未受过专业培训,施工过程中以自身经验为主,再加上安全教育知识缺乏,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在作业的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经常出现违规作业,防护措施没有按照要求实施,造成安全事故频发。

2.2安全管理制度较不完善

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工程单位存在制度不健全,防护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对工程的安全性造成制约。另外,目前,建筑设计更趋复杂化,临边、洞口等位置的作业难度更大,需要加大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但目前存在监管工作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的情况,也是引起作业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

2.3环境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高处作业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不能只局限于“人”或“物”,对于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施工现场到处可见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导致作业场所杂乱、狭窄,为施工带来较大不便;在夜间施工时,照明光线过强或过暗,会导致视物不清,无法及时查看到作业平台上的杂物,易增加事故隐患;受外在气候环境影响,大风、暴雨、酷暑等天气施工,如施工人员没有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做好防护措施,易发生触电或坠落风险。

2.4施工设备质量存在局限

机械设备和防护设备的质量与工程安全有直接的关系,但目前在设备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易引起安全隐患。一方面,安全防护设施的材质强度不够、安装不良或设备长时间磨损未更换,导致其失去了防护的作用。例如,施工脚手板因强度不够,易出现弯曲变形的情况;吊篮脚手架钢丝绳因磨擦、锈蚀出现倾斜的情况,易引起施工人员高空坠落[2]。另一方面,安全防护设施不合格或装置失灵引起。例如,临边操作平台周边防护措施设置不合理,施工电梯设备失灵,导致电梯坠落。

3改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作业风险意识

施工人员作为建筑工程作业的主体,为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必须提高施工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其一,施工单位要定期展开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施工人员安全素养,使施工人员可以熟练掌握高处作业事故发生规律和应对方法,确保其在作业过程中可以规范作业,在发生事故时,可以快速找到有效的方法处理。其二,疲劳过度、精神不振和身体不符合高空作业的人员绝对禁止作业;施工人员需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在施工过程中要佩戴安全帽,穿好劳动保护用品,施工单位也要发挥出监督作用,对施工人员的佩戴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其三,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正确佩戴安全设备,施工单位要定期开展高处作业安全演练,确保施工人员提前了解安全隐患问题,做好防护措施,为后续工作夯实基础。

3.2健全工程高处作业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部分施工单位高处作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优化,提高工程约束力,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组织保障体系,根据施工安全法规标准,做好施工人员监督工作,确保施工人员操作技术的规范性,减少施工人员出现“三违”行为。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各项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细化,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3]

3.3加大对环境控制措施的分析

对于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控制:其一,高空作业人员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穿戴好防护用品,禁止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其二,按照要求,对安全绳和安全网进行规范化设置,禁止在六级强风或大雨、雪、雾天气从事露天高处作业;其三,由于作业平台材料设备较多,在施工前要将其做好分类处理,避免影响施工,在高空行走时,确保有一个平安挂钩固定在保险的部位;其四,在传递材料或设备时,要上下进行传递,禁止高空抛物,以免造成坠落风险;施工结束后,要做好现场清理工作,保证作业层的清洁度,避免边角废料阻碍施工人员视线。

3.4加强工程施工设备检验力度

为避免施工设备质量问题引发安全事故发生,施工单位必须要加大施工设备检验力度。其一,对于所购买的施工设备、劳动保护用品,必须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遵循货比三家原则,选择质量最优、安全性最强的防护用品,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其二,对于入场的施工设备,要做好抽检工作,在保证质量过关后,方可投入使用。其三,对各种脚手架的搭设,使用材料的规范性进行检验,确保其刚度、性能符合施工需求,避免出现弯曲、腐蚀的情况。其四,施工单位要定期展开设备养护维修工作,保证设备的安全性能和工作性能,及时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4其它建议

其一,预防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等平台位置必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例如围栏、安全网等,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如有损坏及时进行修缮,并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其二,在对脚手架进行搭设时,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设置,一般载荷不得超过270kg/m2;对于防护栏要做好绑扎固定工作,并挂好安全网,做好脚手架搭设验收工作。其三,在高处作业时,尽量利用脚手架等安全措施,减少悬空高处作业,如必须采取悬空作业则要穿好防护装置,正确使用安全带,避免坠落事故发生。

结论:总而言之,现代化建筑工程中高处作业形式比较常见,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日益增加,为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提升高处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工作,加强施工人员培训教育,完善工程管理制度,做好设备检验,提高工程的整体安全性,进一步推动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启忠.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01):146-148.

[2]余能跃.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风险与控制研究[J].居业,2021(11):125-126.

[3]张许强.基于BIM和RFID的建筑工程高处作业安全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9.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