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领航、理论影响、行动激励——高校辅导员领导力的三维构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4
/ 2

思想领航、理论影响、行动激励——高校 辅导员领导力的三 维构成

牧运婷

皖江工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摘要:高校辅导员具备领导力,是护航学生健康成长和思想引路的前提,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求,宣告了辅导员领导力的内核具有别样的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要聚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的使命任务,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辅导员领导力由:思想引航力、理论影响力、行动激励力三个重要维度组成。深刻认识和理解这四个维度,对于提升辅导员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辅导员职业群体领导力提升的前提。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想领航;理论影响;行动激励;领导力


什么是高校辅导员的领导力?即“ 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正向影响力”[1]。基于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而言,思想品德形成发展是具有一般规律的,而对于这个规律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本文认为,思想引航力、理论影响力、行动激励力三个维度是提升辅导员领导力的关键。


一、思想引航——实现从理论宣讲到价值认知的内化

思想引航力立足于思想理论的传输、引导和价值观的传播、引领。而辅导员领导力的本质是,辅导员能够聚焦和引领学生的思想方向。联系辅导员的主要职责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责首当其冲,即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宣讲达到价值观传播,是要将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思想意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因此,辅导员领导力是首要环节是聚焦于对学生的思想引航力。

思想引航的方式不仅包括直接开展理论宣讲,也包括借助各种载体进行的教育引领。但是,不论哪种形式,只有确保先进理论被学生吸收,才算得上发挥出了辅导员的领导力。理想情况下,正确而又有效地思想理论的传导和价值观点的引领,是确保辅导员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方向。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个体之间存在认识水平的天然限制,这导致了在不同的情景下的思想高水平领航效果难以保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搞得很活跃,学校领导去讲讲话,引起社会上较大关注。这些讲话是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重要体现,应该鲜明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有的讲话一般性的品德要求多,理想信念强调得少;个性化表达多,党的教育主张强调得少;同国际接轨讲得多,中国特色强调得少。这要引起重视。”[2]这就意味着,辅导员要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传播和思想引导,还需要辅导员具备合理的沟通技能,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最重要的是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思想理论能够接地气,贴近实际并引发思考,真正为学生所转化,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


二、理论影响力——回应现实关切和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影响力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阐述力度用,能够透彻进行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最终将现实问题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从而实现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引导学生。具体而言,辅导员要能够学深与学懂思想理论,也要做到融会贯通。掌握科学的思想理论不是简单背诵与记忆,而应该是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把思想理论贯通起来,始终“ 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同时,还要善于从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领悟重大理论问题,真正做到“ 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4]

其次,辅导员还需要具备阐述理论、促进理论转化的能力素养。好的认识深度,还需要借助一定的理论阐释力,才能承担好高校思政任务,因为“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破解教育对象思想中的疑点,排解教育对象认识上的困惑,帮助教育对象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认识社会现象”[5-187],这是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要求。具体而言,辅导员一方面,对思想理论的掌握既要学深、学懂,也要悟透、弄通,做到融会贯通。掌握科学的思想理论不是简单地识记知识,而应该是在学深悟透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把思想理论贯通起来,始终“ 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同时,还要善于从重大现实问题中发现、领悟重大理论问题,真正做到“ 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4]。具体来说,辅导员对思想理论的说明和解释既要客观和深刻,也要生动和通俗。在毛主席的经典文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指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6-900]这就是说辅导员展开理论影响力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实现现实关切与思想理论中的教育点位深度结合。


三、行动激励力——促进思想转化实践和开展积极行动

行动激励力属于辅导员激活学生行动意愿和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行为的领导力范畴,在辅导员行动激励之下学生广泛开展有意义的积极行动,在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学生得以实现共同愿景目标的本领。从根本上说,辅导员工作的最终归属是,实现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付诸于实践,因为即便是理论阐释得再生动、精神鼓舞得再感人,而学生即便有了思想认同,但是并不能有限转换为实际行动,那就不能实现引领的根本诉求。具体而言,所谓行动激励力根本是辅导员用自己以身作则的榜样行动激励带动学生自觉行动的过程。一方面,辅导员应该做好率先垂范,不能只依靠一味地说教、宣讲去灌输,这样即使有了思想认同,也不能促进思想转换为行动,而应借助积极的行动去帮助解决学生的难题,在重大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身先士卒,用积极行动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不能缺少多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唤起学生更高层的次成长动机,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进而实现学生自身的内在激励,驱动自己通过自觉的行动去实现目标。同时,这种行动激励,会让学生产生持续不断的实际行动,并且形成行为习惯。毕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及其习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7-126]。众所周知,辅导员的言行举止、行事风格能够极大的影响到学生。辅导员身先士卒的行动对学生积极行动力的产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思想引航力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结构中的思想系统,辅导员领导力要求聚焦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理论影响力对应着大学生认知系统,其重要机理是实现对学生的精神洗礼和理论武装,塑造学生的理解力、判读力、认知力,增强学生的理论深度和现实转换能力;行动激励力则诉诸于大学生的行动系统,是辅导员进一步将已经内化了的正确的思想要求转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动,并形成持续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辅导员领导力的三个维度构成,是由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政治教育本质要求所决定,具有内在的合逻辑性和现实合情性。



参考文献:

[1] 刘健康.高校辅导员领导力的三重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21日)[N].人民日报,2016-10-22(2).

[4] 孙正聿.学术的使命与学者的担当——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学术[J].社会科学战线,2018,(11).

[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