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博物馆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3

浅谈高校博物馆设计

费小娟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在文化和价值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博物馆的形式与功能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传统的博物馆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博物馆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文章以南京大学博物馆为例,对博物馆的设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设计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界对于高校博物馆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设计出既满足观众需求,又有利于高校博物馆自身发展需要的建筑,对于提升受众观展体验,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属性价值,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对南京大学博物馆设计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1 重要意义

高校博物馆是现代教育体系和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实践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2 项目概况

2.1南京大学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是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一项重要基本设施,旨在有效推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造和创新能力,成为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并显著提升南京大学的文物及其他藏品的保管条件,打造高端的文化传承载体。

2.2 根据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总体规划,本项目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东南部,南侧为仙林大道,西侧为行政南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楼(常州楼),北侧为待建科研与办公用房,东侧为元化路。基地南侧的仙林大道与基地东侧的元化路为校园外部道路,基地北侧的远东大道与西侧的道路为校园内部道路,基地交通便捷,项目位置显要,对内对外交通便利,建设条件成熟,环境优越。

2.3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25144㎡。总建筑面积约30200㎡(其中地上约20575㎡;地下约9625㎡)。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高度:23.45m。主要功能为展厅空间和研究行政等辅助空间。

3 设计概念

3.1如何设计成为校园空间的催化剂?

南京大学博物馆定位为研究性大学博物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文化场所。方案将博物馆的展厅空间和研究行政等辅助空间分别设置在南北两个建筑体量里,并在正对行政南楼与常州楼之间的景观主轴方向设置挑高的中庭空间与东西两个主出入口,东入口主要面向社会开放,西入口供校内使用,这一布局将两个体量通过中庭有机的联为一体,同时将景观轴线以视觉通廊的方式穿过博物馆一直延伸到元化路,强化了博物馆的礼仪性与公共性。方案在建筑东南角和西北角通过形体的局部切割和下沉庭院的挖空,在面向仙林大道交叉口和面向行政南楼两个方向形成指向明确的开放空间。入口广场周边灵动的浅水景观纯净而优雅,强化了博物馆极具文化特色的场所体验。敦实的建筑形体与室外景观空间彼此映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大家汇聚到百年名校新的时代艺术、科学与人文殿堂,尽享校园文化艺术空间创造的无穷魅力。

3.2如何设计成为南京大学文化的标志物?

南京大学创立于1902年。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博物馆采用敦实雄伟的建筑体量,充分展现了校训的神韵。博物馆上部局部收分倾斜造型手法创造了如“鼎”一般的建筑形态,体现了南京大学教育为本、奋发向上的精神,更彰显了校歌中“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的精神内涵。博物馆建筑体量在保证其完整性的同时,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进行了切割的处理,使建筑在不同位置结合功能形成大小不一的公共空间,既满足了通风采光需求,又可俯瞰整个校园。整体而又不失灵动的建筑造型也暗合学校严谨与开放并重的学风,以新的方式彰显了南京大学浑厚悠久的历史。立面石材的机理从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的西周小克鼎的纹样抽象而来,丰富了立面的层次感,彰显了博物馆独特的精神内涵,成为文化性与标志性并重的区域地标。

3.3如何设计成为学术研究的综合体?

南京大学博物馆旨在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综合性与学术性并重的校园文化标志。博物馆的展示部分与研究部分两个体量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自然科学类展厅与人文艺术类展厅在垂直方向分层设置,体现了展示功能的综合性。方案在每层设置相应的教学科研用房,毗邻展厅与临时库房,促进了科研与展示功能的互动,彰显了南京大学博物馆独有的研究性学术性特点。方案功能分区合理,灵活设置,流线清晰,内外可分可合,利于管理。

4 设计原则

4.1满足规划、消防、人防、交管、使用单位及建设单位等部门的要求。注重环境设计和绿化设计。

4.2严格按照国家、省、市颁布的现行设计规范、规程、标准进行设计。

4.3依据南京的风土气候条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博物馆,构建以参观者为中心的流线清晰、使用安全的功能体系。

4.4探索符合国际一流大学的新型博物馆设计,以研究、展示、教育、收藏功能结合的多元化为特色,研究大学博物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馆藏、展陈、文化活动对博物馆的新需求。

5 设计内容

5.1总平面图如何设计?

总体布局设计:根据本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环境特征及周边环境,结合该项目功能定位、管理模式,以及各职能部门的规划设计要点。基地北侧为行政区域,东侧、西北侧为公众区域,西南侧为业务区域,室外场地与建筑布局分区合理、明确、互不干扰、联系方便。

竖向设计:本项目基地呈梯形,东侧稍高,西侧稍低,因地势较平整高差较小,竖向布置采取平坡式布置方式。

出入口流线设计:基地东西设两个人员主出入口,东入口主要面向社会开放,西入口供校内使用;北侧设有办公人员入口、报告厅人员入口;西南侧设有货运入口;基地东侧设有1个机动车出入口,北侧设有1个机动车出入口和一个非机动车出入口。人流、车流、物流合理组织,藏品、展品的运输线路和装卸场地安全、隐蔽,不受观众活动的干扰。

集散场地设计:东西主入口设有供观众集散的空地,用地南侧留出了大量室外活动场地,功能分区明确,流线清晰。

消防设计:建筑物四周设7米宽转弯半径9米的环形消防环道。

5.2 建筑的功能空间如何设计?

地上三层通高门厅将博物馆分为南北两个建筑体量。北侧为研究、行政等辅助空间,包含教学科研用房、贵宾接待室、财务档案室、档案室、交流室、研究中心、培训室、文印室等。南侧为博物馆的展厅空间,包含一层专题展厅、临时展厅、暂存库房、放映、商店;二层人文类展厅、专题展厅;三层的丝毛纸质品库房、自然类展厅、专题展厅;四层艺术类展厅、专题展厅。

地下主要设计为四个区域。西侧为藏品库及藏品技术用房;东北侧为非机动车库、汽车库(局部机械);东南侧为临时展厅;西北侧为咖啡厅;东侧为设备用房区(消防泵房、消防水池、变电所)。

5.3 建筑防火如何设计?

建筑消防设计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原则。严格按照《建筑防火规范》、《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防火设计,并严格按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进行消防组织。

本项目为多层公共建筑,设有自动灭火系统,耐火等级设计为一级。与周边多层公共建筑防火间距均大于规范所要求的6米。消防控制室设置在首层,可直通室外,消防水泵房设置于地下一层,设有直接通向室外的出口。

防火分区设计:地下机动车停车库每个防火分区面积设计≤2600㎡,丙2类藏品库房每个防火分区面积设计≤600㎡,丁类藏品库房每个防火分区面积设计≤1000㎡,设备用房及其他用房每个防火分区面积设计≤1000㎡;地上每个防火分区面积设计≤5000㎡,防火分区内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设计≤1000㎡。

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口:>1000㎡的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安全出口;≤1000㎡的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均设有1个或1个以上独立安全出口。

疏散宽度设计:虽然《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规定陈列展览区每个防火分区的疏散人数应按区内全部展厅的高峰限值之和计算确定(0.34人/㎡)。考虑到博物馆人员比较密集,本项目设计展览厅内的人员密度按0.75人/㎡,疏散宽度按1m/百人设计疏散楼梯。

5.4建筑安全如何设计?

藏品库房与四周房间设置双墙(混凝土墙+砖墙);展示、存放藏品的重要区域,室内通向室外的所有通风口、管道口与室外开口之间的通道设置为S型;库房区四周设回廊;设备房不进藏品库房区;库房入口加防盗格栅门;藏品库房安装甲级防盗安全门;不吊顶,或采用格栅吊顶(目的是可看清顶部情况)。

设置安防室,24小时值班;博物馆外周界、公众区、业务区、陈列展览区、库房运输通道、建筑入口等设置入侵探测装置和视频安防监控装置。

对温度、湿度敏感藏品的库房、展厅、藏品技术用房设置空气调节设备,使温度和相对湿度保持稳定,温度日较差控制在2℃~5℃范围,相对湿度日波动值不高于5%;字画库房内墙采用调湿板;藏品库房、展厅采取过滤净化措施,降低空气中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易碎易损藏品及展品采取防振、减振措施;所有外窗内侧设置防盗格栅。

6 结束语

百年沧桑,名与时迁,作为新时代传承南京大学精神的重要空间载体,南京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南京大学科学与人文艺术学科的发展与交流,极大的提升南京大学师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南京大学博物馆必将成为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和南京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殿堂和客厅。以上为南京大学博物馆在设计上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为以后类似的高校博物馆设计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文物博发〔2011〕10号)

[2]《建筑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2018年版)

[3]《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66-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