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村庄的乡村振兴道路探索——以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五一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苏南模式村庄的乡村振兴道路探索——以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五一村为例

郭芒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10019

摘要: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乡镇企业发达,走出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承载产业空间的村庄也面临着村厂一体、发展空间受限、环境改善困难的问题。本文通过五一村这一典型案例,梳理村庄特质,明晰村庄发展路径,探索苏南模式村庄的乡村振兴道路。

关键词:苏南模式;乡村振兴;五一村


苏南地区传统核心为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南地区走出了一条乡村工业化带动乡村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苏南乡村从传统走向现代。苏南地区凭借“苏南模式”,依靠乡镇集体经济的异军突起实现了初步的乡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长期以来乡村发展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苏南模式乡村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以及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发展理念的提出,苏南模式的乡村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乡村用地粗放离散的突出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完全解决,在国土空间规划新背景下,如何把握机会,理顺苏南乡村地区空间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从国土空间重构的角度探索苏南特色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空间布局粗放

典型苏南模式村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约束较少,造成大量村庄在其发展过程中空间布局粗放,导致厂村一体,企业分布离散,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互相交错。在工业化进入下半场的当下,受制于征拆成本上升,厂区想要获取大量廉价土地越发困难,一方面导致扩大再生产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村庄环境提升举步维艰。

    1. 环境问题显著

传统苏南模式的发展基于苏南地区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开放政策绿色通道,并给予财政支持,然而这也导致了部分环境问题。重化企业对环保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苏南地区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即使是当苏南模式已经发展为新苏南模式的情况下,环境问题仍然显得尤为突出,亟待得到解决。

    1. 公服设施欠账

受前期发展观念影响,苏南模式村庄部分公服设施欠账,尤其缺少文化类设施。受早先城镇发展模式的影响,城镇基础设施发展较为完善,而乡村的各项设施则相对落后,城乡差距逐年扩大,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平衡。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只能满足村民的基本需求,类似给排水、电力电信等生活服务型设施已配备到位。而对文化娱乐设施缺少重视,建设较为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薄弱也会导致村内青壮年人口流失,村内各项设施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1. 社会结构变革

随着本地人低成本的逐年攀升,苏南乡镇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能力愈发减弱,转而接受更多的中西部劳动力。导致苏南模式村庄存在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与大量本地人口外流的奇特现象。村内居民结构复杂,外来青壮年与本地留守人员并存,加大了公共服务设施压力。分化的人群同时分化了村庄社会关系,降低了村庄凝聚力。

  1. 五一村发展实践探索

    1. 五一村概况

五一村位于常州市区东侧,经开区横山桥镇芳茂山北麓,距离经开区管委会10公里,横山桥镇2公里,全村总面积约5.1平方公里,现有13个自然村,总人口4864人。在多年的努力拼搏中,五一村孕育了江南实业、兰陵化工等一批明星村镇企业。共计获得国家级荣誉13项、省级荣誉15项,更获得了“江南一枝花”的美誉。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五一村如何迈出具有五一特色的坚实步伐,做到比优更优,成为面临的一大抉择。五一村从规划到设计至实施,以全生命周期陪伴为导向,尝试以更强劲的产业、更高质量的开敞空间、更成体系的公共服务、更和谐的乡村文化面貌来撬动这一局面,促使五一村成为苏南地区迈入现代化的代表。

    1. 五一村发展路径

      1. 调整空间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是五一村的立村之本,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五一村计划继续推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孵化“新江南”。一方面保障工业用地的合理供给,在五一村东北侧集中布局新兴产业园。另一方面改善工业围村的空间布局,异地安置、腾退核心区中不符合新形势下发展需求的企业,逐步引导原有产业向戚月线以北聚集。

6263550ceb4f6_html_d56e34e535136ab4.png

用地分区规划图

融合农业产业。在村庄北侧农田开辟种植试验田,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多种新品种的种植试验,达到丰富景观、农民增收的目的。融合一二三产,黄家浜周边区域打造滨水乐园与开心农场等亲子活动项目。村庄东侧打造休闲农业片区,注入多样活动主题。并形成生态屏障,控制工业无序蔓延。

      1. 改善居住条件

提升农民居住集聚度。规划针对现状各自然村实际情况,结合镇村布局规划,制定各村改造、安置策略。围绕集聚村周边空闲用地拓展新建民居,强化村民集中居住度。同时为村民提供多样化户型选择,户型涵盖120-240平方米。

提升主要界面形象值。重点对江南路、学前路沿线进行立面提升,江南路统一立面材质颜色、梳理门面样式、分割门面店铺,形成若干标准段。学前路提升沿街立面秩序感,烘托商业氛围。其中学前路保留现状建筑的形体关系,整治门窗样式、统一屋面和立面的材质颜色,达到统一和提升立面风貌的效果。

      1. 完善公服设施

充实文明内涵。“让老百姓说共产党好”是五一村发展强大的精神推动,是“乡村振兴课堂”与“五红一心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的有效衔接,其囊括了一面广场证初心、一棵古树鉴发展、一条河道记乡愁、一座大桥现使命、一站实践润文明、一个中心领服务。

形成一条五一文化之路。五一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出发将更注重村民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以初心广场为坐标原点,以江南路和学前路为轴,五一村将不同文化功能的建筑和设施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五一文化之路和功能配套服务之路,延伸“五红一心”的文化内涵,让村民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精神层面的享受。

提供高质量文化活动。位于五一村综合活动中心的大剧院拥有齐全的设施,村委将积极引进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各类文化艺术的表演。

补充文化供给空间。针对青年群体,将初心广场东侧建筑打造为秋白书苑,提供24小时服务阅读空间,以无人化形式实现小而美的现代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也向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挺近,打造出五一村公共文化运动新空间及未来更新改造打卡地。

      1. 重塑生态空间

改善生态基底。对村内水系进行梳理清淤,改善水质;改善亲水植物,增加色彩及季相性;增加滨水栈道,打造生态驳岸。

提升绿化景观。围绕五一村党建、法治、产业、宜居、开拓文化推动生态景观再提升。塑造初心广场、乡情公园、和园、煦园和稻香田园五个片区。

6263550ceb4f6_html_ed784a07d837565b.png

初心广场柔化原有分区,同时对现有活动设施进行提升并增加休憩空间、优化康体设施,融入五一特色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党建廉政精神。

乡情公园紧紧围绕村民需求,增加儿童、老人活动空间。打开滨水空间,梳理滨河步道,增加亲水植物,提升滨水体验。

煦园结合五一村工业强村的背景融入工业元素及文化展示,以艺术景墙、景观灯塑造围合朝阳广场,寓意五一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以产业展示柱铭刻五一村产业发展大事件,将产业展现从室内搬到室外。

和园配合家长候学需求,增加座椅等配套设施,并以高大乔木形成天然遮阳设施。同时增加法治长廊、民法典长廊,打造法治主题公园。

稻香田园对现状稻田增加休憩设施,打造可亲可赏的农业景观。

      1. 规划成效

五一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村庄布局更趋合理,村庄环境有效提升,村民生活更加美好。并先后获评2021年度江苏省美丽家园省级示范点、常州市城乡社区“微治理”十佳案例(“初心驿站”架起邻里连心桥)、 “美丽庭院”示范村、四星级示范农家书屋。五一村向着常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迈出坚定的步伐。

Shape1

参考文献

[1]陈小卉,闾海.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江苏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21,(01):74-81.

[2]王婧,汪涛. 转型背景下的苏南地区乡村建设用地整治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乡村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21:1989-2001.

[3]陈晓华. 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庄梦雨. 苏南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究——以苏州市树山村、西巷村、陆巷村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20,(07):112-113.

[5]耿妍,贺瑾.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之策——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乡镇为例[J]. 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1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