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3
/ 2

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蔡博

浙江中环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 310000

摘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发布以来,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职业病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发病周期长、较为隐蔽的特点对职业卫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职业病防治工作又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职业病防治工作往往与企业生产主要追求的方向相左,容易导致企业忽视对职业卫生的管理;政府监督是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主要驱动力,企业通常选择被动接受监管,而较少主动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这就会导致职业病防治工作较难推进。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即要有统一的监管尺度,要有清晰的管理逻辑思路。

关键词:职业卫生;管理;职业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13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发布以来,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18年3月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到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病防治与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一样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病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其发病周期长、较为隐蔽,容易被生产企业及劳动者忽视,这对于职业卫生监管的要求变得更为迫切,更需要完善职业卫生监管体制,加强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水平。

1现阶段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1)职业病防治工作往往与企业生产主要追求的方向相左,容易导致企业忽视对职业卫生的管理。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需要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这些投入并不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这不同于企业技术改进、工艺革新等与企业生产息息相关,技术改进和工艺革新往往意味着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成本的下降、产品质量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利润的提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利润,至少不会有短期的利益,只有在一旦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如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或尘肺病等职业病危害,需要企业付出大量资金解决由此而导致的后果时,企业才会意识到为预防事故的发生而进行投入的价值。但事故不会在每个企业都会发生,这样的收益是隐性的,在企业未发生或企业负责人认为不会发生职业病危害时,仅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投入作为单纯的成本计算,这必然会导致企业忽视对职业卫生的管理。

(2)政府监督是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主要驱动力。现实中许多企业仅在政府部门入驻企业进行监督时,才勉强按监管要求开展一些工作。有时即便企业了解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也面临巨大投入的困境。职业卫生工作开展得优劣与企业投入成正比,某些情况下甚至呈指数关系。由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提高往往意味着投入增加甚至是大量投入的增加,这种现象用一般的经济学原理可简单理解为边际效应,即企业在已经开展了正常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时,再加大投入,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也不会给企业带来职业病防治工作带来大的提升。因此,企业通常选择被动接受监管,只求符合监管要求即可,企业较少主动开展职业卫生工作。在此条件下,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工作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企业继续加大职业卫生的投入的动力来源是什么,这些问题值得商榷。

2职业卫生管理策略

首先需要有统一的尺度。职业卫生工作不是产品生产。产品生产追求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适用的是上无封顶的管理方法。而职业病防治工作适用于采用底线思维管理模式,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根本是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不发生尘肺病等职业病病例。统一的尺度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现行管理状态对不同企业提出了不同的管理要求,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当企业达到要求后,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导致企业认为投入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个无底洞,进而不愿意或者不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论职业病防治水平处于什么阶段,总是达不到管理的要求。在这种状态下,企业清楚地知道应达到的职业病防治状态。如果将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较差、一般、较好三个水平。相关管理机构也能明确地知道,应重点针对防治水平较差的企业进行跟踪管理、督导改进甚至淘汰,对于防治水平一般的企业给予一般的关注,并且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向防治水平较好的方向发展;对于防治水平较好的企业,在现阶段“放管服”的背景下,可通过企业承诺和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的方式实现,仅给予较少的关注即可。

统一的尺度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检测方法和统一的检验过程。统一的方法中有监督性检测,但在实际运行中较少被用到。主要是因为基层相关部门不具备完善的检测检验所需的软、硬件条件,无法开展工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监督性检测。这导致了这项较重要的工作很难展开。

其次要有清晰的管理逻辑。职业病危害评价检测工作包括现状评价、定期检测、监督性检测和应急检测等几种类型,现行管理中上述几种检测类型之间存在着应用上的问题。许多情况下将现状评价检测或定期检测作为管理的依据。虽然同为对企业职业病危害的检测评价,但现状评价检测、定期检测与监督性检测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现状评价检测、定期检测是企业自主付费,委托第三方评价检测机构对自身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考第三方机构提出的建议进行整改,逐步改进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监督性检测是由政府付费,由执法部门或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进行的检测,其检测结果作为监督和执法的重要依据。企业自行开展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或定期检测不具备这样的属性,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反之便会出现企业自己付费让监督部门按照自己的检测结果进行执法,并承担由于检测评价结果中不合格项而产生的处罚或罚款的后果。这样的结果必定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强行要求为自己开展检测的第三方机构规避职业病危害较重的结果,为了给相关部门呈现出一种各项内容均符合要求的表象;二是企业不配合第三方机构按照正常生产的状态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或提供虚假资料和调查结果以规避第三方机构的评价检测。由于第三方机构接受企业的委托,有偿为企业开展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是处于为企业服务的角色,不是处于监督企业的角色。这样就会背离监督的本质要求,使得监督的结果缺乏有效的支持,丧失了依法监管的权威性。同时本应该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根据评价检测结果指导用人单位逐步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的非常重要的且有意义的工作,也会因这样的问题而遭到破坏。

结束语

职业病防治工作有一些固有的属性,它不同于企业正常的生产管理,不能简单地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衡量。职业卫生管理工作需要有统一、不变、权威的监管标准和清晰的管理逻辑思路。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会导致管理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破坏现有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建春,张磊,虞龙,等.当前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2):153-154.

[2]彭洁.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探讨[J].医学信息,2015(34):291-292.

[3]陈恒.惠安县加油站职业卫生监管现状及提升对策[J].安全与健康,2017(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