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哲学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思想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哲学观 研究

张健丽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412000


摘要:新时代职业教育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入探讨和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着眼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并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双创教育课程教学,探索新时代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发展路径,助力青年人才培养与人生价值实现。

关键词:思想教育 双创教育 哲学观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强劳动教育,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与有效途径。

二、思想教育内涵

(一)政治性

思想教育的全貌是由其鲜明的政治性所决定的。社会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教育的性质,并服务于所依附的社会。思想教育的起源、内容和目的都凸显了其政治性的特质。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洽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思想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政治性是根本属性,是统治阶级主导意识形态的方式、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是为政治服务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内容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哪方面的教育内容,都必然带有阶级性和政治性。从现阶段而言,思想教育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思想教育的基本特质是政治性。

(二)实践性

思想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的思维是不是有真理性,不是在于理论上,这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本质上而言,社会生活都是具体实践的。人的思想来源都在于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教育以人的自身为实践或工作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造自然和社会,但也都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予以实现。

从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都归于实践。思想教育的出发点是教育现实中具体的人,落脚点是以死成正确的思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正确思想得以形成和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的动因。知行统一的原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原则都充分地体现了其实践性的特质。

思想教育的效果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而不是主观臆测的结果。实践作为思想教育价值衡量的客观标准,只有把教育的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才能对教育对象产生效果,才能发择导向和激所作用。理论的指导作用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就无从发挥,价值的引领也就是空洞的说教无法实现。

(三)渗透性

思想教育的渗透性是参与主体遊循渐进的、隐性的教育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和方法,使受教育主体乐于接受和主动参与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广泛性、持久性和无意识性都体现着渗透性的特点。广泛性是说渗透性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体现在渗透的内容丰富多彩,载体模式多种多样,作用对象广泛无意识性是指受教者在完全没有意识到在妥教育的情况下,创设一定的环境和载体,包括环境渗透、制度渗透、和人格渗透,对其进行思想塑造和心理影响,使受教者受到渲染和熏陶。持久性是指受教者的思想和心理认知改变、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在有利的环境和强大的教育领圃中经过长期的连续作用,从外至内地多重反复,逐步实现。

思想教育渗透性坚持问接性和隐蔽性原则。采用问接的方式,通过环境布设、实践参与思想教育隐性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目的。注重理论灌输与行为养成的双重结合,推动层次性和过程性的双优先,避免千篇一律的教育形式,使受教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得到新而不厌的教育内容,并将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蕴藏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使受教者心悦诚服地接受,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对显性教育的辅助作用,将“硬约束”变成“软约束”,从他律走向自律。思想教育渗透性坚持适应性与发展性原则。不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下,思想教育将采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以达成教育的渗透性,发展是思想教育渗透性的时代特征,当前思想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克服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绝大部分人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以更大的凝聚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扎实做好思想教育的理论发展,及时、客观、有效地解决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达成思想教育的总目标。

三、双创教育的内涵

一)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人在处理外部关系时的能动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主体性概念不断在教育界涌现,改革开放40年来,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提到了从来不曾有的高度,这也为教育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提供了社会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挖掘受教育者的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主体。主体性主要装现为主体的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体性,一方面大学生存在我大的个体差异,成长环境、个性特点干差万别,教育开展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搭建个体成长平台,学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将“以学生为中心”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性,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作用。创新创业教育跟调全面学重利发挥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主体性,是一种教育价值观。是从人作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北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它强调教育的最高价值是人的本身,学生作为成长主体,同时还需在受教过程中不断培养提高,发挥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的主体性的基本策略来培养高创造性人才。

(二)创新性

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创业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创新是其本质和灵魂。创业就要敢想敢为,开创新的路径和事业,有推陈出;新的勇气,以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它必然是开放的、鲜活的、多样的、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尤其是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进而成为当前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性是创新教育赖以生存的关键,是核心性特质因素。

(三)实践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绝非纯理论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加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行为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塑造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所指向的各-项教育目标都是通过创业实践来实现和验证的,知行并重、知行统一是重要的教学原则,表现在教学上,教师的“教”要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经验,学生的“学”也要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

四、规范方法体系,春风化雨有情怀


四、结束语

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教师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引领毕业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营造就业创业的正能量。思政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大学生的内心注入了投身时代、服务社会、砥砺奋进的磅礴之力,而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的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建设祖国,也能够成功影响更多的同龄人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青春光彩。


作者简介:张健丽,1988年3月,女,山西临汾,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党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412000,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省株洲市云龙示范区智慧路79号

项目课题:株洲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百年党史与中职学生明理教育的契合研究(ZJGH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