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劳动种子,共筑幸福生活——浅谈小学劳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播撒劳动种子,共筑幸福生活——浅谈小学劳动教育

张美娟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充分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在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中涵养艰苦奋斗的精神,真正理解人间万事出艰辛。所以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实践

《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增进社会责任担当,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石。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何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转变思想观念

目前,我国当下的小学劳动教育一直都呈现一个可有可无的状态,而且这种趋势一直都在不断的加深,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近几年学生家长和老师片面的过于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所导致,再加上某些小学院校中甚至有存在老师以劳动教育的名义而对差生进行体罚的情况、而对优等生则是以多学习和少运动为主。并且,这种现象在我国绝大多数的小学院校中很常见,淡化了劳动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方面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劳动、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一点,在我国当下很多的小学生家庭中都存在着,例如学生随便丢弃垃圾、对妈妈打扫的地板肆意的践踏,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大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机制中的比重。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家校结合,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合作用。因为学生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最直接接触的两个层次就是家庭和学校,而这两个层次也对小学生的影响最为悠长和深远。因此,我们就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性要点,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合作用,在小学生最关键的启蒙时期,让学生相应的构建起一个正确的劳动观念,注重对学生劳动生活能力的培养教育,对学生宣扬一些重要的劳动观念,加强学生自我劳动意识,以此来有效的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

1.加强家校合作

首先,教师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应该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因为教师从某种层次上来说,是最能直接将家庭和学校进行连接的人,在学校,教师是员工,在家庭,教师又是最能和家长建立沟通关系的角色,因此,如果想要良好的加强家校结合作用,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在两者关系之间的作用。比如说,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相应的对学生开展一些简单的劳动教育,但是要切记,这些劳动教育要和后续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联。例如,教师让学生在学校进行一些简单的扫地、拖地劳动,然后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将该项任务当作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到家之后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清洁劳动。利用家校合作,不仅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很好的密切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2.优化教育资源

对于劳动教育来说,如果想要改善现有的教育状况,就需要优化教育资源。因为现阶段近乎所有的小学教育资源都是围绕知识层次所存在的,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虽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理论性教育,但是却忽视的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成为纸上教育、甚至是不存在的教育。更有甚者,直接将劳动教育美名其曰划分为劳动改造。只要学生犯错、或者是迟到早退等情况,就让学生进行所谓的罚扫地拖地一周,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劳动教育,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反感劳动教育,甚至于是厌恶劳动教育,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改造,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资源中的比重。

首先,我们要在教育层次上加强劳动教育在教育资源中的比重,加大劳动教育在理论方面的比例,利用潜移默化的形式来逐步的加大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其次,还要注重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教师在小学教育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不仅仅是作为引导者、更多的是学生的贴心倾诉对象,因此,如果想要良好的利用劳动教育资源,那么教师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相应的将理论知识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一些阶段性课程化技能训练,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劳动能力。

二、加强劳动实践

1.劳动课程:项目设置具体化

在新时代下,开展劳动教育就是将其渗透于“基础课程—探索课程—拓展课程”之中,以多种融合形式让学生进行综合性劳动学习。

开展基础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该课程中 ,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劳动素养以及劳动习惯进行培养。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以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社区的事情参与做,家庭的事情主动做的”原则设置基础课程,主要有校内劳动、社会劳动以及家庭劳动。

开展探索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该课程是对基础性课程的深化,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劳动技能进行有效培养。具体可以根据地域性、学习特色进行开展,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自身的劳动审美、劳动技术以及劳动价值。就像厨艺大比拼这项活动,可以分化为三大环节,学校技能训练——家庭操作提高——社会实践展示。后两个环节围绕第一个环节展开。就像在包饺子的学校中,学生可以选择工具和食材,学会如何包包饺子;之后,回到家长与父母一起包饺子,在父母的帮助下不断提高包饺子技术;最后,参与社区活动,开展包饺子大赛,并拍照展示。

第三,开展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特长。该课程要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归为“劳动才艺课程”,从而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人文底蕴以及审美能力。在劳动才艺课程中,主要有民俗类课程(陶泥制作、竹枝歌舞等)、基地实践类课程(家禽饲养、水果种植等)、班级创意类课程(废品回收与利用、环保宣传活动),这样,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家长,形成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

2.劳动实践:家校社联动常态化

在学校中设置劳动实践小岗位

劳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校园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劳动自主意识。就像“小小美容师”这一课程中,主要设计的小活动有:绿化修剪岗、午餐清洗岗、值周训练岗等,并将各个岗位的完成情况全部都记录在岗位手册中,并拍摄相关照片,填写岗位总结与经验。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就劳动实践当中,激发他们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与习惯。

在家庭中设置劳动实践课程

除了学校,家庭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开展家庭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联链接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开展“金手艺”课程,让学生与家长一起买食材、制作制品,并分享与销售美食。之后,再让学生用视频、微信对美食的制作过程进行讲解,并说说自己在这个劳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在这个课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微信、钉钉等软件进行直播,与大家一起分享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劳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提高。

在社会中设置劳动小公益课程

在劳动教育中,社会公益性服务是学生劳动价值观养成的一个有效途径,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性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社会、社会劳动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具体活动有:垃圾分类: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要具有爱护环境、尊重自然的行为和意识。可以让学生到社公共场所、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厂进行参观,了解处理垃圾的科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心义卖:在每年的秋收之际,学校各个班级可以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然后进行义卖,并将义卖的钱捐给当地公益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劳动创造意识以及劳动服务,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心。

【参考文献】

[1]瞿德良.用劳动铺就孩子美好的未来--基于儿童终身幸福的“三xin”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15,(5):53-56.

[2]白雪苹.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5):82-84.

[3]冉玲历.劳动教育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石[J].科学咨询,2014,(35):176-176,177.

[4]章振乐."新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新劳动教育"课程探索[C]//教育部;华东师范大学,2016.

[5]洪伊莎."新劳动教育"的回归之于当代小学教育[J].幸福家庭,2019,000(012):P.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