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乡镇中学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研究——以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双减背景下乡镇中学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研究 ——以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为例

符贞朝

海南省 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不管是改革开放的昨天,还是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教育这个系统中,德育都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整个教育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乡镇中学 德育 策略研究

2021年7月24日国家正式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就是近期一直被大家热议的“双减”政策。“双减”之下,德育工作的场境在拓宽,乡村学校教育如何应对?如何创新德育管理方法?这些都是德育教育越不过的一道坎。为落实“双减”政策,创建适合农村中学德育建设,本文以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为例提出几点探讨策略。

一、农村中学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国家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依然是突出短板,乡村学校依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亟待增加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在校生1.54亿人,其中城市在校生5770.9万人(小学3964.1万人,初中1806.8万人),农村在校生9629.1万人(小学6597.1万人,初中3020.3万人)[1]。从数据上来看,要提升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农村显然是绕不开的大头。

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创办于2012年10月,是国家教育移民政策下创办的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式学校,在校学生共有1724人,绝大多数来自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来自天安、公爱、红泉和华侨等地,其中属建档绿卡扶贫户学生的超过800百人,贫困户学生接近一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落后,导致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教育各种条件与城镇学校教育无法比拟。尤其是家长文化水平低,缺乏对子女的教育;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还有少数是问题孩子,别的学校不收又打回原籍读书。双减与这些孩无关,因为他们早就生活在这种状况下,政策对农村娃实际学习生活没有多大影响,学生成绩令一线老师极为担忧。因此,对于我们这所学校来说,要减的是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农村孩子学足学好,值得重视,特别是在转变学生思想,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立德树人这方面,德育教育成为重中之重。

二、呼应“双减”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教育理念清晰育人方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教育要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造福人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教育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

当下的教育环境下,一味的追求中考、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拔苗助长”,其实已忽略了教育的本真。培养人才,不光是技能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要学生给社会发挥正能量,教育就完成了使命。在“双减”政策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力争“让每个同学都能发展”,“让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发展”。对于来自乡村的孩子,初中毕业后面临读普高还是读技校的选择,我们不应以中考成绩而定,其实更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二)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功能

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师资薄弱等,课堂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大多数课堂立足于课本、立足于知识点,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只有课堂“教”的功能,基本失去课堂“育”的价值。一堂“好”课,首先是要有育人功能,一定是能激发学生的某种情怀。这种情怀可以是爱国,也可以是感恩,抑或是其他;农村课堂大多还是传统课堂,以老师为主导,几乎没有情境创设,极少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参与不够;老师的课堂提问也几乎停留在表层,没有探索式、开放式问题。这样的课堂事倍功半,学生的发展很是受限。可见,学校要充分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优化发展课堂教学这一育人主阵地。

(三)创建校园文化,助力双减政策落实

学校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是一种长效的教育力量,随风潜入校,润人细无声,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师生沟通心灵、增进感情、平等相处、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学生团结协作、展示才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过程,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从学校目标、制度、环境、活动、关系等方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师生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用先进的、科学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指导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利用好“第二课堂”和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活动,如黎族文化三进校园文艺活动、饮水思源感恩教育演讲活动、法治进校园讲座活动、国旗下演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发挥班主任榜样引领作用,回归教育的本质

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减少了,但教育作为育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班主任作为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不仅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而且直接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道德修养观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东方市第二思源实验学校的学生,来自山区的孩子,三观的树立,行为习惯的养成,班主任应当坚持身教重于言教。在和孩子相处的每时每刻,更注意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成为孩子前行道路的指路灯。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努力向深处挖掘,站在孩子成长的角度,为他们思索。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在他们身上,我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职业理想去努力塑造最完美的生命个体, 我们用自己的教育幸福让学生获得成长的快乐,让他们可以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四、强化家校联合,为学生健康成长把握方向

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的薄弱,目前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单亲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前苏联教育家苏磊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交通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的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塑造,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观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孩子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积极与家长沟通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动态、心里变化,并做好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只有家校两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