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观

/ 2

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观

姜昱子 1 ,林铁松 2 ,何鹏 2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必然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生命政治观并有着与时代要求相符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政治观厘清了人类社会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未来前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政治观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征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中——这一初心使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最高追求和最基本依托,而“人民至上”则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生命政治观中国化之后的生命政治理念,这一生命政治理念在政治实践中集中表现为“生命至上”——对中国人民生命权一以贯之的尊重和维护,从争取中国人民的生命权力发展到维护中国人民的生命尊严进而扩充至实现生命平等,不断提升着中国人民的福祉,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盛、复兴。

第一,生命价值观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祉而献身的职业···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永恒地发挥作用并长存于世,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这是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初次表达的生命价值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生理想至高无上的生命价值观融合,在“捐躯赴国难”的人生信仰的根基上,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融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为一体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一代一代领导集体带领无数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人类全面自由解放为鹄的的不断自我超越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2是这一进程的肇始。邓小平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立为全党的奋斗目标,嘱咐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伟大复兴融合在一起,都凸显了党对青年人生命价值观的重视与引领,在新时代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第二,生命权利观

生命权力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政治理念的逻辑起点。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中丰富的生命思想结合,创造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经过艰难奋斗,捍卫了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从生命质量上丰富了生命权利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生命权利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获得了新的丰富和扩展。伟大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的精神在全世界范围内浓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比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优势,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伟大生动实践。

第三,生命尊严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作为万物之灵应享有的尊严有着丰富且深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深刻揭示了个体生命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没有某种价值的东西”,个体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完全臣服于资本逻辑3。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生命尊严观天然地内涵了对个体生命尊严的尊重与保护——生命凌驾于资本之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野蛮生长”,正是对“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这一历史主体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充分尊重与保障中国人民的主体价值与主体尊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制度的不断完善,都在推动和证明着一件事,即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尊严在不断拓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强调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表明我们党在向着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生命质量、实现美好生活、推动中国人民的生命尊严迈上新台阶的方向进发。

第四,生命平等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一百年来,秉持初心使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重大举措,核心目标指向之一都是对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帮助与保护,是为了更好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平等分配,从而进一步缩小贫富分化、强弱分化,防治阶级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的出现,更好地保障社会主义体系下的生命平等,这都是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生命政治观的创新性发展。

,我们党建构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制度体系,正在从原则向成熟的体系发展,人民至上在新时代正在实践中取得越来越好的成就。

作者简介:

姜昱子:男、汉族,山东东平人,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

林铁松: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

何鹏:男,满族,辽宁锦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

基金项目:

1.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困境与多重构建机制研究”(SJGSZD2020053)。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新时代理工科高校“三全育人”理论构建及实践机理研究。(AWJ22S02)。

  2.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发展基金项目: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研究(XZY2022002)


1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9:519

2 毛泽东选集: 第 3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1003

3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8

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