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的现实意义、学理依据和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的现实意义、学理依据和实施路径

王皓 王 静 蔡思 ①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讲好中国治疫故事,有利于夯实学生信仰之基,有助于增强学生筑梦之志,有益于发挥学生主体之效,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最新实践成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生动实践,鲜活地呈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来源、验证标准和最终目的。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将实践转化为学生认识动力;因时而进、引导学生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因势而新、引导学生验证认识和投身新阶段实践。

[关键词]思政课 认识论 中国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

近年来,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展开的中国治疫实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基础。本文尝试从现实意义、学理依据和实施路径等三个方面对思政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进行分析。

一、立德树人:思政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的现实意义

讲故事是人类最成功的传播方式之一。用讲治疫故事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有效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抓手。

1.有利于筑牢学生信仰之基

思政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要求。新一代接班人最鲜明的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1]因此,高校首要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信念”和“信心”,筑牢学生信仰之基。当代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自己探索世界、获取答案,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三信”教育要从引导和启发为主。当今世界加速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日趋激烈,客观上给高校信仰教育增加了难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治疫实践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讲好中国治疫故事,思政课就能用事实破除识障,凭铁证战胜狡辩,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验证中国梦实现的可行性,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从而夯实信仰之基。

2.有助于激发学生筑梦之志

讲好中国治疫故事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侧重行动层面,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行动志向和建设能力。从代际视野看,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30年的主要建设者,民族复兴征程的最后一公里将由他们主要承担。因此,让学生明确身系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激发学生筑梦之志,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中国治疫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全景式展示,生动演绎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能让学生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懂得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思想认同,激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意愿。

3.有益于发挥学生主体之效

讲好中国治疫故事遵循了思政课教学规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上好思政课,“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2]进入信息时代,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信息技术让师生获取知识、数据信息变得更为便捷;另一方面,信息量暴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下降。讲故事是人类最喜欢的传播方式,故事具备集中注意力的神奇力量。讲感兴趣的故事,能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神奇作用。中国治疫是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实践,学生亲身经历、印象深刻,可以直接进行验证,具有强大说服力。因此,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能有效消解注意力分散的阻抗,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二、认识规律:思政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的学理依据

思政课的本质是一种认识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认识的本质规律,分析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四重关系,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提供了学理依据。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能激发学生求新知的欲望。人类历史表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扩展的。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当实践中出现新的变化,人们原有的认识不能与新实践相统一,主客观之间的矛盾即告出现。为了解决矛盾,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再次统一,人们只能更新认识,这就产生了认识前进的动力。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近代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大流行传染疾病,现在已经对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它的治理,在很多方面刷新了人们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认知。把握好这一点,教师就能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动力。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毛泽东在《实践论》对此做了详细论述:“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没有出现,还无这种实践”。

[3]同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以前,人们无法认识它。当代实践每前进一步,对它的认识就能前进一步。中国治疫实践作为当代的重大实践,全方位深化了人们的认识。此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4]。教师讲好治疫故事并做进一步解读,就能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层面看本质,形成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理性认识。

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能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在检验认识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态度异常鲜明:“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是和认识(真理)检验标准问题息息相关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起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念,为此后实践探索提供了思想基础。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奇迹是在始终“大胆试错”的过程中取得的,之所以敢“大胆试错”,就是因为有实践检验的“纠错”机制。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能引导学生投身新的实践。认识最终目的是要回到实践,为改造客观世界服务。人类的认识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认识只有满足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需要时,才具有价值。思政课教育学生形成正确认识,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代代接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往前发展。中国治疫实践所取得的奇迹,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讲好中国治疫故事,教师就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中国梦的奋斗志向,最终成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实践的“时代新人”。

三、因势利导:思政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的实施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实践和认识之间的本质关系,不仅提供了学理依据,还为思政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指明了方向。沿着认识论指引的方向,思政课教师要在充分把握实践的基础上,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6]

思政课要因势而新,运用故事引导学生验证知识和投身新阶段实践。经过中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学生已经记住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利益至上”,“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为中心”等知识。但缺乏直观验证,这种灌输式的结论,学生还不能真正认同。中国治疫实践让知识有了直观验证的机会。教师因势而新,通过中国和美国治疫故事的对比,引用相关的数据进行佐证,就可以引导学生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实现真正认同。另外,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还可以充分驳斥各种污名化中国的言论,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抗疫期间,学生不仅自锁居家为隔断传染源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主动担任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自己的战疫故事,鼓励他们继续参与实践;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引导学生立鸿浩志,做奋斗者,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4页。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1页。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287页。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287页。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78页。

王皓(1980.1),男,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湘潭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王静(1979.3),女,汉族,天津蓟州人,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蔡思(2001.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城市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治疫故事,课程编号:20E07,项目负责人:王皓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中国故事乡村行—湖南城市学院形象中国小分队”,课程编号:S202011527039,项目负责人:蔡思。


Shape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