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与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急诊患者心搏骤停的急救措施与护理

王华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 100091


摘要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急诊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急诊室就诊的80例心搏骤停患者,采取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胸外心脏按压、加强生命体征监护等措施进行急救,并采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方式进行护理。结果:80例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72例,成功率为90%。结论: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心搏骤停,急诊,急救,护理



心脏骤停对于所有的急救患者来说都是最严重的状态,如果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的话,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生存的可能性。遗憾的是,大部分患者仍在后期心脏复苏中死亡,后期复苏中大部分死亡是由于神经损伤引起的,心脏停止后整个脑缺血。而且,生存者的40%~50%都有持续性的认知障碍,例如记忆力、注意力、执行机能低下等。

心肺复苏法(CPER)对于心停止的患者必须立即实施。临床结果表明,正确及时的救助和有效的护理是改善心脏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急救治疗过程中,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在急诊室就诊的80例心搏骤停患者,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6.4±5.7)岁。

患者呼吸和心搏骤停的时间5~40min,平均(11.4±4.6)min。引发这些患者心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呼吸道室息衰竭、电击伤、溺水、急性中毒、休克、药物过敏、急性呼吸、心源性碎死等。

1.2急救措施与护理

1.2.1急救措施

护士必须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心脏停止患者的状态,仔细观察患者对声音、呼吸运动、皮肤颜色、大动脉触诊的反应,判断是否有问题。被判断为心脏停止跳动的脉搏,为了心肺复苏法需要立刻和医生合作。

有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以将头部、脖子、躯干在同一条直线上,躯干两侧有手臂,仰卧在平坦的地板或坚硬的床上,要是没有硬板床,需要在软床垫上铺上硬板,让患者的身体始终保持在水平。

首先,打开气道,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防止堵塞患者的气道,尽快为患者提供人工呼吸。从口到口,可以使用口碑。鼻子和呼吸包或者人工呼吸器的换气,在时间内给予氧气以促进自发呼吸的恢复。第二,要尽快恢复患者的循环,首先在胸部打2~3次拳,恢复心跳数。心率不快的情况下,按胸部,不管一次或两次的压力和换气。比率是30:2,按压速度是100次/分钟。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者补液的通畅,可遵医嘱给予患者肾上腺素,同时给予心电监护,施行电击除颤,可同时使用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等药物进行除颤,最佳的除颤时间应在发生室颤或心搏骤停的2min内进行,如患者心室静止用药无效,应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

1.2.2复苏后护理

心肺复苏后的患者经常与低血压或休克有关。因此,为了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必须使用适当的血管作用药和增量药。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后立即进行脑复苏,根据医生的建议为了预防脑浮肿,需要给病人一些脱水剂、白蛋白等,并给病人服用ATP、辅酶A等药物,这些都是为了改善脑细胞机能。对待发烧的患者,可以利用冰帽降温,冷却大血管的体表,包括脖子、腋下、腹股沟和其他部分的冰袋。心脏复苏后,患者的状态也需要观察,每30分钟检测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心跳数等生命体征,并仔细观察治疗中的副作用。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和血液气体分析结果,合理使用利尿药物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矫正异曲同工。从心停止复苏后,一时不能从口中吃东西,所以自律神经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增加,胃膜血管扩张,可能引起压力性溃疡出血。因此,经肠营养应尽早促进消化管功能的恢复,防止消化管膜频繁萎缩和溃疡出血,为了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必须尽快给患者服用。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做一个好的工作,即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缓和心理上的不愉快,出示治疗的详细信息,缓和他们的担忧。

2.结果

80例心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72例,成功率为90%。8例未抢救成功者中,1例自动放弃抢救,其他7例均抢救无效而死亡。在整个急救过程中,未发生医疗纠纷事件。

3.讨论

对于心搏骤停的急诊患者而言,生存的机会是治疗的首要目标。因此,需及时采取急救的措施。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应该做到4个快速,即接近的快速、心肺复苏的快速、除颤的快速以及高级生命支持的快速。只有在这4个环节中,及时准确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更为有效地促使患者心脏复苏的成功。

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做好患者病情观察工作。复苏初期,患者的循环、呼吸系统并不稳定,此时应对心电监护进行加强,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律、心率的变化进行关注。心电监测时,血压测试每5~30min进行1次。另外对患者的血气分析、瞳孔大小、呼吸频率和幅度等化验指标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另外,还应该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皮肤过敏的现象,一般皮肤过敏会出现癌痒、红斑或者像尊麻疹一样的症状,另外,也应观察患者是否晕针,一般体现为四肢无力、眼花、恶心呕叶等。

另外,还要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工作。可以由急救人员中的专业护理者进行护理工作,患者进行呼吸时气管内出现的异常响声应得到重视,当气管内存在分泌物时,要及时进行吸痰,避免肺内吸入痰液引发肺部感染。在无菌状况下对吸痰进行操作,动作应该尽量轻柔。

患者恢复心跳后对血压进行测试,及时对患者进行头部的降温措施。一般来说,大脑能够承受的缺氧时间为5 min左右,给患者的头部进行冰块冷敷,或患者头部戴冰帽,头部温度的维持为28~30℃。根据医嘱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及脱水剂药物,有效减少患者脑组织的耗氧量,对脑水肿进行有效控制及预防,进而促使颅内压的降低。患者突发心脏骤停时,情况非常的危急,在急救过程中应该促使医护之间的有效配合。开放气道、按压胸外心脏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应确保医护的有效配合,以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

4.结论

通过个人对治疗过程的体验,意识到时间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很重要。因此,对于在场的人来说,第一时间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机构要以普及急救知识为重点,在医院宣传栏中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宣传,在学校和单位不定期授课,并在广大农村地区的街道墙上或以发放相关图文资料的形式进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基础的救援技术,就此提高救援成功率。然后,加强对心脏骤停急诊患者的急救,并在急救成功后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将有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陆菊如, 蒋成丽. 1例诊室内尿毒症突发心搏骤停患者的急救护理[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4):2.

  2. 李伟, 张劲松, 陈旭锋,等. 体外心肺复苏在急诊成人心脏骤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4.

  3. 祖国友, 马煜东, 张京苗,等. 萨博心肺复苏器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在急诊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 2020, 33(15):3.

  4. 李倩, 张龙. 骨髓腔穿刺输液对急诊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 28(6):2.

  5. 许文静. 针对性护理对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