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心理战出现的新特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浅析网络心理战出现的新特点

龚杰文

武警警官学院四大队 10队

【摘要】在网络心理战中,一些传统心理战手段得到了有效继承,同时又有所发展,具有新的特点。心理战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考虑到心战对象的特点,还要考虑到信息媒介的因素。计算机网络以及网络空间的特点,对心理战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有直接的影响。最根本的就是高技术对心理战的直接渗透和影响,高技术丰富了心理战手段,增强了心理战威力。因此,我们应对网络心理战和传统心理战进行有效分析,以求找准这些新特点,为打赢未来军事战争夯实基础。

【关键词】心理战 网络 信息技术

网络心理战手段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集合,目前,我国和我军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在信息技 术领域争取自己的优势,既能用网络“技术门槛”保护自己,又能在关键时刻粉碎敌方的“技术门槛”,需要注重传统心理战手段在计算机网络中的继承和发展,为实施强有力的网络心理攻击和防御创造条件。

  1. 网络宣传。

心理战的实施必须依靠一定的手段。在心理战中,宜传是指一种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最具普遍性的心理战手段之一。在网络心理战中,网络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网络宣传又具有新特点。

一是全时空性。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各种信息在全球数以亿计的网民中快速传播,与传统媒介相比,是真正的“全球性”信息媒介。美国政府计划到2005年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政府”,并且使这个”超级平台”成为宣传其政策、思想、价值观和影响全球事务的强大工具。全时空性是网络心战宣传的重要优势。

二是直接性和交互性。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介,虽然也可以进行跨国家、跨地区宣传,但始终都在国家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具有很强的“国别性”。互联网打破了国家和地区的壁垒,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职业和不同爱好的芸芸大众可以直接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增强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非线性。网络宣传的非线性与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有关。在传统信息媒介中,信息传播是以信息中心为起点,线性的、单向的、分层次的传播,基本上不具备交互性,受众处于被动受信的地位。其传播模式是经典的大众传播模式,传播者→信道→受传者→(反馈)→传播者→传统信息媒介。网络信息传播则是一种非线性的、交互式的、纵横交错的“散布式”传播,即任何两点之间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

在网络中,受众根据爱好和需要主动获取信息,信息来源多样化,具有很强的个体信息选择权和信息自主权。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特定网络宣传信息对心战对象的心理影响力,必须更加强调宣传的真实性、客观性、艺术性和吸引力。

四是网络宣传会受到计算机网络权威性不足的影响。一般认为报纸媒体的权威性最高,而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采信度都低于传统媒体。网络信息有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重视信息内容广泛性的同时,对内容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关注不够,这些不足是导致网络媒体权威性低于传统媒体的重要原因,会影响到网络宣传的效力。

五是网络宣传控制难度增大。计算机网络是国际性和个性化很强的信息媒介,即使是公认有害的网络“黄色污染”,传统国家控制手段也显得苍白无力,就更不用说那些具有很强隐蔽性和渗透性的“灰色宣传”和“黑色宣传”了。信息传播的高自由度和散布性特点,使网络信息流向控制变得非常困难。当你把一篇宣传性的文章贴到心战对象周围网站的BBS上时,你很难确定心战对象是否会阅读、下载或传播它。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可以用电子干扰、硬摧毁等多种办法来封杀南政府在传统媒体上的宜传,但对互联网上的宜传则基本上没有什么良策。这种情况有利于网络心理进攻,但也会增加网络心理战防御的难度。

由此可见,网络媒介的特点对心理战宣传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效应,但从整体上看,网络宣传具有更强的心战威力。

网络欺骗。传统心理欺骗在计算机网络中仍然大有可为,而且实施空间进一步扩展,手段更加丰富,隐蔽性和欺骗性更强,更加灵活易行。网络欺骗可以分为进攻性欺骗,即突破敌方计算机网络在其内部实施冒充身份、提供虚假信息、删改真实信息等欺骗活动;防御性欺骗,即在己方网络中设置假服务器和假站点,提供虚假信息,进行信息佯动等,引诱敌方上当受骗;宣传性欺骗,即利用公共计算机网络散布虚假信息,对敌国民众进行欺骗。从技术角度讲,网络真实性信息与网络虚拟信息并没有什么不同,判断真假的难度很大,具有很强的欺骗性。而且虚拟信息很容易编制复制,并迅速大量传播,对信息化社会的舆论和民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为心理战欺骗提供了新的“撒手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空袭南联盟前的“妖化南联盟”过程中,就使用了电子虚拟信息进行网络宣传性欺骗,使“塞族搞种族清洗”的说法在互联网和国际社会上不胫而走。同时,网络欺骗也有其劣势,主要是计算机网络权威性、公信力不足,会对网络心理欺骗产生不利影响。

  1. 网络威慑。

威慑是在现代政治、军事、经济等斗争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心理战手段,尤其是在国际斗争和国际战略层面上。网络威慑是指将自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网络威慑信息,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目标施加心理影响,以期改变其思想、行为及决策等的心理战活动,究其实质是一种以信息威慑为主的全新威慑形式。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信息战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威慑理论的发展变化。在信息时代,信息威慑成为继常规威慑和核威慑之后的又一重要威慑力量和威慑形式。美国参联会前副主席欧文斯提出:“信息伞可以代替核武器伞”,“可以继续用信息伞保持威慑战略”。“信息伞”虽然没有“核武器伞”那么可怕,但它比“核武器伞”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核武器伞”不能轻易使用,“信息伞”却可以随时撑开,既可以借助心理性攻击手段,也可以借助于物理性攻击手段,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美国非常重视信息威慑,正在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方面的优势,谋求全球信息化主导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霸权”地位。在《信息革命与国际安全》中,更是把信息技术革命看得非常重,更是提出这应该成为21世纪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主导地位的一种重要的“软力量”。美军提出了“高技术信息威慑”,其思想核心就是将高技术兵器的巨大作战效果同心理效果结合,以期在对方心理上造成极大的恐惧和震撼效果,最终使对方不战而降。美国早就有学者提出,现代战争和军事力量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很深,破坏计算机网络将对军事力量构成致命的打击。美国可以借助其信息技术优势,在出口的计算机产品中安插病毒、逻辑炸弹、特洛伊木马等,借此甚至可以不经过战争,就迫使这些国家就范。

实际上,美国已经开始为实施网络威慑作准备。2000年,美国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生产的“软”“硬”两大计算机产品奔腾In处理器和Windows 98操作系统均被发现暗藏了“机关”,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总而言之:面对信息时代的网络威慑,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很强的跨国性,各国政府对网络威慑信息的传播散布控制难度很大,各国都需要认真考虑增强己方“信息实力”和防御敌方信息威慑的问题,处于信息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防御信息威慑的问题尤其紧迫。我们只有深入分析网络心理战的新特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