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妇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2

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妇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柯丽媛

铜陵市妇幼保健院 安徽省铜陵市 244000

摘要:选择自然分娩的女性需经历长时间的生产过程,分娩过程中过度压迫盆底肌肉,损伤盆底神经,降低盆底肌张力,从而影响盆底肌功能,为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需早期给予康复治疗。本文主要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肌的盆底神经肌电生理及盆底肌功能影响。

关键词: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康复治疗仪

引言

产妇分娩过程中,盆底肌会出现不同程度受损,进而导致功能障碍的发生。临床研究显示,产妇产后盆底肌出现功能障碍,会导致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问题,对产妇产后生活及健康形成了较大影响。相比于顺产,剖宫产可对产妇盆底肌形成保护,分娩过程对盆底肌的损害较小,顺产产后出现尿失禁、盆底肌功能障碍的几率增加。因此,在不同分娩方式之下,如何实现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是改善产妇产后生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产后均合并盆底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26.14±1.02)岁;孕周36~38周,平均(37.24±0.21)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204.41±398.12)g;初产妇20例,经产妇20例。观察组年龄23~37岁,平均(26.01±1.21)岁;孕周36~39周,平均(37.28±0.68)周;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3236.24±391.06)g;初产妇24例,经产妇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产妇及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经阴道分娩;单胎足月妊娠;临床诊断符合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评估标准,即Ⅰ类、Ⅱ类盆底肌纤维肌力均≤3级、盆底疾病已造成身体功能损伤;意识清醒、认知功能正常,可配合完成干预。排除标准:合并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伤;合并传染性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合并恶性肿瘤。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护理人员指导产妇深吸气,在吸气的同时收缩盆底肌,抬起臀部,坚持3s,并经嘴缓慢呼气,放松身体,如此反复,3次为1组,5组/d;指导产妇用力快速缩紧肛门,坚持3~5s,并放松,维持5~10s后再收缩、放松,如此反复,根据产妇恢复情况适当延长收缩保持时间,训练10~15min/次,2~3次/d,3~5d/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比利时Gymna,型号Myo200)干预:电刺激,设置初始频率为50Hz,根据产妇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至80Hz,脉宽控制在200~320μs,起始电流强度为0mA,在刺激过程中根据产妇个体情况逐渐提高至60mA;生物反馈,由护理人员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制定有效可行的康复锻炼措施,依次分别对Ⅰ类及Ⅱ类肌纤维展开高强度训练及协调性收缩训练;30min/次,2次/周。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阴道肌电压及阴道肌张力。疗效判定标准:产妇盆底肌力在治疗后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显效;产妇盆底肌力在治疗后明显得到提升,肌力恢复达到3级以上为有效;产妇盆底肌力在治疗后无任何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的盆底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尿失禁评分及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尿失禁评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阴道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尿失禁评分、盆底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干预前、后的盆底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625f6fc1b53a9_html_927f92a9ea2abfda.png

2.2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625f6fc1b53a9_html_4c27e18b93a06815.png

3讨论

盆底肌功能障碍后的主要表现包括肌力下降、尿失禁、脏器脱垂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因此临床重视早期康复治疗意义重大。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盆底收缩压、盆底静息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发现,观察组在产后24h进行盆底肌综合训练,带领产妇有意识的锻炼肛提肌肌群,加速盆底肌肉局部血液循环速度,锻炼盆底肌肉,提高盆底筋膜、韧带张力,缩复子宫平滑肌,提高尿道、阴道阻力。产后42d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在阴道内放置生物反馈电极,康复治疗师可观察盆底肌电信号表现,模拟视觉信号,向产妇反馈,可帮助产妇规律性收缩盆底肌肉,结合不同模块的场景分别练习I类、Ⅱ类肌纤维收缩,提高盆底组织的协调性,通过测压了解阴道、直肠、尿道肌电反馈信号,调节适宜的能量、频率进行练习,刺激盆底神经肌肉,加速唤醒盆底损伤的神经、肌肉,提高肌肉强度、弹性,恢复正常的盆底肌功能。此外通过不同强度的电刺激可促进盆底肌肉神经兴奋,激活神经细胞,促进再生神经轴突,改善神经细胞功能,缩减神经支配肌肉的时间,促进神经传导,提高神经兴奋性,改善肌肉纤维的代偿能力,促进盆底神经肌电生理恢复,提高肌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不同分娩方式中,高龄产妇盆底肌会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实施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凤娟,肖夏清.产后盆底康复锻炼联合生物电刺激对产妇产后康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哈尔滨医药,2020,40(06):523-524.

[2]刘惠贤,陈艳梅,王莉辉,钟翠芳.不同盆底康复方案治疗产后女性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J].哈尔滨医药,2020,40(06):595-597.

[3]柳书勤,丁孟霞,殷敏敏,何静品,李辉.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2):1425-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