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渴)的研究发展现状

/ 5

糖尿病(消渴)的研究发展现状

孙宇琪 ,卞镝 ,付远野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1 中医研究消渴病的现状

1.1 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多常见于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相对较高。常伴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疲乏无力等表现。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纳为消渴症的范畴,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漫一为下消,统称消渴[19]

1.2 消渴病病因

在《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将糖尿病的病因归纳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以及劳欲过度等,导致肺胃肾功能失调[20]。《素问.奇病论》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由此可见,过食肥甘易化湿酿热,湿热困脾以致消渴。《三消论》有言“消渴者……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成也。”说明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肝郁气滞,怒郁伤肝,思虑伤脾等皆导致郁久化火,导致津液亏耗而发消渴。除此之外,《灵枢.五变》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指出消渴的病因于也可因风雨寒暑等六淫邪气入侵人体所致。在我国古代,炼丹术与服石极为盛行,嗜服温燥壮阳类药物过度,必致下焦生热而燥久之亦发为消渴。

1.3 消渴病病机

通过梳理近年的文献,可以发现各医家在研究糖尿病(消渴)的病机与辩证上侧重点各不相同,均站在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形成了以阴虚燥热,热度炽盛,浊毒,肾虚,脾虚与血瘀为主的学术观点[21]

1.3.1 阴虚燥热

中医学在探讨消渴的病机上,多以“阴虚燥热学说”影响最为深远,尽管现代医家多在此理论上继承创新,但燥热伤阴之论仍在推动完善临床辨证论治方面作用巨大。张登本[22]认为或因饮食不洁损伤脾胃,或因年老体弱五脏虚损,或因房事不节肾精亏耗,或过度服用温燥药物以致体内阴津耗伤,以上所述皆以阴液亏虚燥热偏盛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张洪梅[23]认为DM的中医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之亏损与燥热之偏盛,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若阴津亏耗越重则燥热越重,反之亦然。杜骥腾[24]也认为消渴病始终贯穿着燥热与阴虚两大主线并相互作用,两者同时存在,只因疾病的病因不同使表现各有主次之分。认为消渴病机用阳盛阴衰来概括最为精炼。

1.3.2 肾虚致病

冯志海[25]认为消渴其病机关键在于肾,肾阴虚为阴津亏损的根源,若真阴亏损会致津液上灼胃津枯竭,消渴之症乃发。王自润[26]亦指出先天不足乃消渴得发病基础,其根本原因在于肾虚。都是由于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无法正常调节体内水液平衡阴虚生热或复感燥热,导致消渴病变的发生。

1.3.3 血瘀

姚沛雨[27]认为淤血贯穿于DM的始终,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如气虚则无力推动一身血液之运行,血行不畅可使淤血内生,化为淤浊导致经络阻滞损害五脏六腑。虽然其基本病机是燥热伤阴,但津血同源,津液亏耗血亦不能畅行,是故淤血内生,且DM的淤血致病多表现于全身脏腑。因此血瘀也是该病治病的关键。叶云瑶[28]提出DM病人日久难愈,气血阴阳亏虚进而可导致脾气亏虚;肝气上逆;心脉失调;肺热津商或肾精亏虚皆可致瘀,进一步说明血瘀为DM发病的主要原因。

1.3.4 浊毒

吴深涛[29]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糖、脂毒性的研究发现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长期持续的高血糖毒性实质便是体内由浊致毒的生变过程。陈娟[30]认为可以从“毒”的角度来论述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主要指邪化为毒或因六淫过甚转化为毒,内毒是指脏腑或气血功能紊乱而在体内产生的病理产物。毒邪为病多暴戾伤人病势多缠绵难愈,与糖尿病表现相似,“毒邪导致消渴可分为 4 种: 热毒致病, 瘀毒致病, 痰毒致病, 湿毒致病。” 黄晓芳[31]在此基础上认为燥热化毒尤为重要是产生消渴的必要条件。燥热与痰湿瘀蕴结产生毒邪,无论是火热、湿热、痰热、瘀热皆可化毒,他们之间更是互为因果。

1.3.5 脾虚

在《脾胃论》中有云“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消渴病虽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但中焦脾胃为疾病治疗之关键,近年来诸多医家选择从脾论治消渴。尹冰[32]曾指出在临床上多数消渴病患者表现出“三多一少”症状不甚明显,而常有食欲不振脾胃不舒或大便溏薄或苔黄腻有齿痕等表现均说明消渴之病与脾虚运化无力密切相关。正如吴以岭[33]所说,消渴病人“三多一少”的表现及肥胖痰湿以致阴虚燥热的病理现象皆说明脾之转输功能所包含的津液之代谢输布、水谷精微之运化转输是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总之消渴之病位所及肺胃肾均有赖于脾的运化充养。因此脾虚是消渴致病的根本原因。

1.3.6火热炽盛

现代诸多医家认为火热是消渴的病因与疾病发展的关键。正如雷敏

[34]所说消渴病早期多为实热内生,津液耗伤以致虚热,日久蕴结于血脉经络之中化为热毒而致病。黄为钧[35]也曾提出内热是消渴病机的重点,而耗气伤阴是内热之故。并指出有波及脏腑、与有形之邪胶结、形成毒邪三个特点。因此临床上对消渴病的治疗应以清热为主。

由此可见,消渴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各医家也依据不同的侧重点在治疗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1.4 消渴病的治疗

中医在治疗消渴病时常以中药复方为主并选用针灸、推拿的辅助治疗手段,不仅操作简单且疗效显著。

1.4.1 中药方剂

王世长[36]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检索与消渴相关名词的方剂进行分析,发现甘草、麦冬、人参、茯苓、天花粉、黄连等较为常用。治疗则以补气、泻火、燥湿、滋阴为主。在实验方面,例如薛亚委[37]研究发现中药复方“益糖康”可以改善 2 型糖尿病大鼠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进而对该疾病的治疗起到良好效果。王璐[38]

通过探究中药复方“糖肾安”对实验性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M)大鼠肾组织 Nrf2/ARE 通路的影响,而证明了其不仅对肾脏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可以调节糖尿病大鼠血脂。这说明主治消渴的中药复方对该病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提升代谢水平还能调节血脂、对肾脏起到保护的效果。

1.4.2 针灸治疗

张旭东[39]对古今文献进行检索,发现针灸治疗T2DM的取穴一是更加侧重于以膀胱经和任脉为主同时重视阳经的作用,二是对于背俞穴,募穴及下肢部穴位的使用尤为注重。孙洁等人[40]选用督脉铺灸依据“三消”理论化瘀温阳通调人体脏腑。在以往选穴的基础上为针灸治疗消渴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1.4.3 推拿治疗

王万红[41]认为T2DM患者大多数有腹型肥胖的表现,在治法上应选择健脾祛痰的方法,在使用中药方剂的基础上联合腹部推拿治疗该病这与上文提到的以脾虚为病机重点不谋而合。

2 西医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与发展现状

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分型有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T1DM)与T2DM,主要在于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对于T2DM的治疗有了新的进展。西医在治疗时常选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或是外科手术等方法,尽管具有一定效果但也伴随副作用较大等弊端[42]

2.1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经研究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胰岛素分泌缺陷、胰岛素抵抗、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炎症、胃肠道效应、病毒感染(乙型病毒肝炎)等多因素的作用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具有密切联系。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关键。

2.2 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2.2.1 药物治疗

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增加胰岛素敏感型的药物,例如:双胍类,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等。另一类是药物能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即胰岛素促分泌剂,包括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近年来新药中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和二肽基肽酶IV(DDP-4)抑制剂也可明显而稳定的降低血糖[42-43]

2.2.2 胰岛素治疗

多种研究表明,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与胰腺脂肪的沉积密切相关[44-45]。也有学者指出胰腺脂肪细胞可诱导胰岛素分泌过多,而胰腺脂肪变性通过脂肪细胞与胰岛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β细胞功能障碍[46],说明胰腺脂肪的含量在治疗预防糖尿病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此前临床的治疗方法包括胰岛素泵皮下输注和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47],但胰岛素治疗对T2DM患者或存在一些局限性有待研究。在中医看来胰腺与脾不仅解剖位置相邻且共同参与代谢功能,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调节身体生理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曾有学者针对T2DM制定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方案,验证了多种与T2DM相关标志物,显示2型糖尿病的特征是中等程度的肠道微生物营养不良, 同时证明这些肠道微生物对T2DM的分类有一定的帮助[48]。近年来也有多位学者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与T2DM的发病机制存在关联,主要表现在胆汁酸代谢、短链脂肪酸代谢不足等方面[49-50]。在中医学中脾胃与大小肠关系紧密,饮食入胃经过脾胃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导来一同完成消化过程。可见脾胃与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由此表明从脾胃论治消渴病的重要之处。

2.2.3 手术治疗

近年来代谢手术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朱晒红[51]团队通过meta分析发现代谢手术后空腹血糖血脂水平、胰岛细胞功能均得到改善。术后血糖控制稳定持久,大幅度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DM患者人数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DM人口第一大国且多以T2DM为主,目前我国DM的防治情况十分严峻对DM尤其是以腹型肥胖为主的T2DM患者的治疗更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罗万宇. 《内经》关于消渴病的理论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

[2]张仕衡,杨宇峰,石岩. 消渴病之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结构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09:79-81.

[3]武明霞,方依依,刘浩敏,鲁海,张春红. 从“脾为病,俞在脊”初探脾胃与任督的关系[J]. 时珍国医国药,2018,09:2305-2306.

[4]王振涛,曾垂义,韩丽华.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及其在临床辨治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03):731-733.

[5]王志栋,谢素春,王艳君,李艳红,张丽华,吕占强.李东垣重视脾胃对燕赵高氏调和脾胃针法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3):3736-3738+3743.

[6]白建英,康立英,张秀芬,董尚朴,吴中秋,马小顺,邓国兴,李付平.探讨《脾胃论》中李东垣的“脾胃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4):1478-1480.

[7]薛谋建,石岩,杨宇峰.试论脾虚是消渴病的始动因素[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04):60-62.

[8]陈倩倩.消渴病病机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7):1-2+4.

[9]李小会.滑寿《十四经发挥》对针灸学的贡献[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5):1008-1009.

[10]张永臣,贾红玲.滑伯仁与《十四经发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04):21-22.

[11]曹志,程杨杨,李书,杨洪喜,孙俐,张馨予,王耀刚.中老年人群中心性肥胖与多种慢性病的关联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02):81-84+88.

[12]卞镝.冲脉理论对代谢综合征中心性肥胖从腹论治的启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08):1026-1028.

[13]郗亚薇,杨晓倩,汤立新.带脉理论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02):58-60.

[14]李延平,刘勇前.浅谈“一源三岐”学说的形成和作用[J].中医药学报,2012,40(03):7-9.

[15]庄乾竹. 消渴与糖尿病的关系[A]. 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文集[C].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科学院,2004:1.

[17]于慧娟,臧晓明,张昕.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选穴规律现代文献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01:37-40.

[19]张婵娟.《外台秘要》论消渴[J].河南中医,2018,38(04):521-523.

[20]钟伟才,朱国福,李文龙,杨延龙,郭晨旭,江寒沁,潘颖宜.消渴病病因病机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07):1770-1772.

[21]徐鹏,石岩.从脾虚探讨糖尿病(消渴)的病因病机[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09):1841-1844.

[22]张登本.《外台秘要方》对消渴病研究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06):1-2.

[23]张洪梅.糖尿病(消渴)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7):155+161.

[24]杜骥腾,石岩,杨宇峰.消渴病因病机理论框架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10):2073-2075.

[25]冯志海,吕久省. 消渴病从肾论治[J]. 内蒙古中医药,2004,05:24.

[26]王自润. 肾虚在消渴发病中的作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7:1403-1405.

[27]姚沛雨. 糖尿病从瘀论治新探[A].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5:3.

[28]叶云瑶,吴同玉.浅谈“从瘀论治”消渴病理论基础[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0):41-42.

[29]吴深涛.糖尿病中医病机新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3-16.

[30]陈娟,韩永明,张六通,邱幸凡.从“毒”论消渴的病因病机[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4):61-62.

[31]黄晓芳,陈永华,倪洪岗,徐寒松,赵伟,杨娟,邓闵心,李方怡. 燥热化“毒”在消渴病病机中的作用分析[J]. 陕西中医,2020,05:656-659.

[32]尹冰,李吉彦. 消渴病从脾论治[J]. 中医临床研究,2015,32:54-55.

[33]吴以岭.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研究——消渴病从脾论治探讨[J]. 北京中医药,2016,06:507-509.

[34]雷敏.消渴与火热[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03):176-178.

[35]黄为钧,赵进喜,王世东,肖永华,傅强,宫晴,张华,李哲.消渴病火热病机新论[J].中医杂志,2020,61(13):1194-1196.

[36]王世长,李靖,彭博,高彤彤,张婧,张海力.基于数据挖掘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探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06):1429-1438.

[37]薛亚委. 中药复方益糖康对2型糖尿病大鼠GLP-1及能量代谢作用的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

[38]王璐,张殿鸿,王镁.中药复方糖肾安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rf2/ARE通路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4):1483-1487+1539.

[39]张旭东,李瑞.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取穴规律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7,23(13):58-60.

[40]孙洁,程立红,闵友江.督脉铺灸治疗消渴病的思路探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4):62-65.

[41]王万红,张睿.中药联合腹部推拿治疗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验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4):184-185.

[42] Sudlow A, le Roux CW, Pournaras DJ. Review of multimodal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 combining metabolic surgery and pharmacotherapy. Ther Adv Endocrinol Metab. 2019;10:2042018819875407. Published 2019 Sep 23. doi:10.1177/2042018819875407

[43]马宇航,彭永德.2型糖尿病降糖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0,23(04):437-445.

[44]董萍.新型降糖药物DPP4抑制剂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40(02):218-220.

[45] HEBER S D,HETTERICH H,LORBEER R,et al.Pancreatic fat content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subjects with prediabetes,diabetes,and controls from a general population without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PLoS One, 2017, 12(5):e0177154.

[46] ZHOU J,LI M L,ZHANG D D,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ncreatic steatosi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J]. Pancreatol,2016,16(4):578-583.

[47]段秀苹,雷燕,唐伟.胰腺内脂肪沉积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MRI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20,18(05):532-535.

[48]付俊博,丛丽.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8,46(03):358-360.

[49] Qin J, Li Y, Cai Z, Li S, Zhu J, Zhang F, et al. A meta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ut microbiota in type 2 diabetes. Nature. 2012; 490:55–60.

[50] STALEY C,WEINGARDEN A R,KHORUTS A,et al. Interaction of gut microbiota with bile acid metabolismand its influence on disease states[J]. App Microbio Biotechnol,2017,101(1):47-64.

[51] CANFORA E E,VAN D B C M,JOCKEN J W E,et al. Colonic infusions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 mixtures promote energy metabolism in overweight/obese men: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J].Sci Rep,2017,7(1):2360.

[52]朱利勇,嵇光年,朱晒红.代谢手术治疗低体重指数2型糖尿病争议与思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04):392-39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孙宇琪 (1994-),女(汉族),辽宁大连人,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地址: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御金名苑32号楼二单元702。

通讯作者:卞镝(1968-),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中医养生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药内外治结合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损害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