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科普教育的社会价值——以昆虫科普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浅议科普教育的社会价值——以昆虫科普为例

王梓菁

天津科技大学

摘要:“双减” 政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以及儿童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普教育是提升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途经之一。本文主要以昆虫科普为例,浅议科普教育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双减”政策 科普教育 社会价值 昆虫科普


引言

近年来,综合素质发展,体育、美育、德育逐渐成为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点,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出台,“减负”成为社会焦点。

科普教育是提升儿童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同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纲要》的实施可以说是和“双减”政策的推行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单纯的“减负”相比,综合素质的提升,显然是社会与学校更为推崇的良方。由此可见,从小开展科普教育,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切实需求。



1 浅议“双减”背景下科普教育的需求

1.1“双减”背景下的科普教育需求

双减背景下,刻板繁杂的教育不再为社会所提倡,儿童的创新思维,素质能力得到了更高的重视。国家需要的是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就意味着,科普教育不单单是要单向传输知识,而是要用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习的知识保持有强烈的热情,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知识的热爱,从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双减”背景下,科普教育求的是主动、热爱、专注、创新。引导儿童主动认识科学、激发儿童对于科学知识的热爱,专注于每一项简单的科学研究从而厚积薄发,获得创新思维。

1.2 国内外儿童科普教育现状

在幼儿园随机采访了一些家长后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与自然接触较少而产生担忧,这说明大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对幼儿园和早教中心进行走访得知:幼儿园开设的科普活动课程逐渐增加,家长对于早教中心的选择更加关注儿童的素质培养部分。儿童科普书籍逐渐丰富,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VR/AR技术进入儿童视野,科技发明比赛、少儿科普节目出现......[1]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社会已经意识到科普教育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但由于科普教育的基础较为匮乏,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成为目前大众对于儿童科普教育的追求。

同时,科普教育地区性发展不均衡也是国内科普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中东部地区开设的科普教育活动明显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和偏远山区课外活动较为欠缺,科普教育发展不平衡,科学活动创新少。

相较而言,国外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普教育基础。国外的科普教育,例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儿童科学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儿童的实践能力,注重儿童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大量的课外活动让儿童认识世界、认识科学、认识生命。他们鼓励儿童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思维。[2]再比如说日本,在重视儿童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是善于利用儿童与环境产生的相互作用来引导、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欲望。


2 昆虫科普社会价值

2.1 昆虫科普对于儿童素质教育的价值

昆虫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活中,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除去昆虫本身的保护诉求外,昆虫本身的结构、生存环境、生态意义、经济效益也是适合科学素质教育的方向。由此,创新昆虫知识科普模式,可以说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与《纲要》的一个契机。

昆虫的身体结构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毛毛虫长大后变了模样?蜻蜓眼里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儿童对昆虫有着极高的好奇心,昆虫知识的科普,不仅能让儿童简单的了解昆虫的生理知识,对儿童对昆虫的认知、情感、保护意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昆虫的科普教育,能够帮助儿童从小建立起与自然的连接,从昆虫的角度出发去认识自然界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与自然的感情,激励儿童参与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中去,认识生物多样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健康快乐地成长。

2.2 昆虫科普对于儿童学科意识建立的价值

学科意识通常是指人们对特定学科内在规定性及其与其他学科区别的自觉认识,是学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它体现的是学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认识昆虫、认识昆虫的生活及生长环境,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输出,更是借助昆虫科普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化儿童对于昆虫这一生物的理解。借助儿童对昆虫的好奇心,将生物的概念引入科普教育,从昆虫到生物、从生物到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到保护生态环境,由浅入深,将爱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的理念传输给儿童,从小帮助儿童树立对于生物学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引导儿童关注理解生物学,认识生命,树立学科意识。

2.3 昆虫科普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

作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昆虫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实,儿童对于昆虫充当的角色并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无法划清昆虫与其它生物的界限,有时甚至只是单纯地凭借自己的肉眼,评判一只昆虫的“好坏”。所以说,儿童对于昆虫的认知是直接的,他们对于昆虫的态度也是明了的。

有研究表明,动物态度不仅仅与动物保护态度息息相关,还与环境保护态度密切关联,换而言之,培养儿童对于动物的积极态度,有利于提高儿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态度。[4]台湾学者冯钟立和李宝珠的研究表明:昆虫知识与昆虫态度之间呈中度正相关性。[5]由此得知,通过对儿童进行昆虫知识科普,帮助而儿童树立对昆虫的正确认知,培养其对昆虫的积极态度,有利于增加儿童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1]刘芳.幼儿科学教育现状与思考[G].接力出版社.2017,6(22).

[2]陈红.美国幼儿园的常识教育[J].幼儿教育.1992(Z1).

[3]周述杰.学科意识视域下的统一战线学建构意义研究[D].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21(01).

[4]邵巾倩.自然教育中儿童对昆虫认知和情感的研究 ——以昆虫夏令营为例[G].浙江大学.2021(05).

[5]冯钟立,李宝珠.台南地区国民中小学学生对昆虫的知识,态度及行为之研究[D].台南:台南师范学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