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有效朗读,少点无为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多点有效朗读,少点无为人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戚萍萍

义乌市 稠城三校 322000

【摘 要】当今,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文本,读出生活的“鲜”味、读出词句的真味、读出文章的情味使语文课散发浓浓的“语文味”来。

【关键词】朗读;“鲜”味;真味;情味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语文味”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呢?”我认为“读”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

一、读出生活的“鲜”味

任何语言的习得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土壤,而且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服务于现实生活。儿童丰富的生活经验促进了对课程内容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同时也演化成了对课程人文性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均表现于现实生活,生活给了孩子们认识,使孩子懂得了许多道理,并且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因而,语文课要善于注重“打通”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语文教师要从生活出发,带着童心,带着情感,去朗读,去品味,这样情感上就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纸船与风筝》时,老师可以尊重学生的生活感受,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读、指名读、配乐读、老师范读等,让学生用心读书,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朗读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与故事产生共鸣,读出了生活的鲜味,读出浓浓的“语文味”。

二、读出词句的真味

有效的朗读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体会语言最精妙的手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是能够注重朗读的,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集体读等等,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读又有多少效果呢?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读来却是“味同嚼蜡”,更别说引发感情的共鸣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那么怎样进行有效朗读,读出语文的真味呢?

1.朗读与理解相辅相成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看到把朗读与理解割裂开来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其实这种朗读是只停留在表面。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是关键句段,要边读边思边议,不知不觉地既做到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如《秋天的雨》一课,学生在读其:“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在初读之后,教师质疑道“秋天这把钥匙是怎样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学生抓重点词“轻轻地”一下子就知道是悄悄地,动作很轻,我们都没有在意,理解准确之后,我及时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读,才能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学生很容易说出,要轻点读“轻轻地”这两个词。教师指名试读,再加以技巧上的些许指导,学生便声情并茂的读出来。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朗读指导更具实效性。

2.朗读与想象唇齿相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语言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语言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语言的本来面目,想象和朗读密不可分,充分的想象能使朗读升华。例如教学《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陡险,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以上的想象,学生将文字转化成了语言和画面,内化成了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三、读出文章的情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逐步让学生会精读、略读、浏览以及诵读。”叶圣陶老先生曾告诫执教者:“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贵在读书。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要通过“读”,源源不断地往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输送养料,为塑造他们的精彩人生添彩抹绿。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在读的内容上,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1.在文本的含蕴处读。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或者抓住重点来读,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弄清其含义,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在内容的矛盾处读。不少课文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在这些地方读,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深化。教师要真正“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读得扎实,读得饱满,读得尽性。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语文味”从读中来,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读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也有“阳光灿烂”;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诵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香味四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