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天安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百变天安门

华烨静 徐潇妍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鸿雁幼儿园 312300

一、课程源起

在《我的祖国是中国》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我想去的地方”的谈话活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孩子对北京的天安门非常向往,他们想一睹这座中国著名的建筑的魅力。但是北京离我们非常遥远,加之疫情严重,这个愿望也无法立刻实现。孩子们就有了在教室里搭建天安门的想法。

二、从“天马行空”到“胸有成竹”

幼儿的问题:

孩子们打算在建构区建造天安门。一楠、倩倩、乐乐找到了一些方形的积木,一楠把两块积木放在两边,中间架起了一块长方形积木。倩倩拿来了三块半圆形的积木,她说:“半圆形的积木刚好可以做门洞,天安门的门洞就是半圆形的。”乐乐说:“天安门是有两层的,上面也放一些积木吧。”说着她把几块小一点的积木叠放在上面。”

天安门的初次亮相,引发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

铭轩:“我觉得这个天安门看起来不太像。”

一楠:“我们在搭建的时候忘记天安门长什么样子了,建构区也没有天安门的照片。”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通过再次观察和绘画后孩子们开始了第二次搭建。

发现利用一块长木板作为底座的天安门太小了,俊琪打算用两块长条形的木板竖向拼接形成的大长方形作为底座,这次他利用木板叠加的形式形成天安门的城墙,为了让城台更加稳固。

一楠观察到了城楼上的柱子,他找来很多长方形小木片,并将他们依次在城台上排列开,对城楼进行的架空。他利用麻将和小圆柱叠加的方式完成了国旗,用三角形积木由下而上叠加做屋顶。经过改造后的天安门终于完成啦!

教师的支持: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出现“说归说,做归做”的情况,幼儿口头商议了要怎么搭,但是搭的时候依旧是想到什么搭什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应支持和鼓励幼儿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再次欣赏观察天安门,并让幼儿把要搭建的天安门的图纸绘制出来,以支持幼儿观察建筑的外形特征及细节,增加大家建构的目的性。同时我们引导同伴对幼儿搭建的作品进行集体欣赏,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情感和行动上积极支持幼儿对天安门的探究。

三、从“形同虚设”到“名副其实”

幼儿的问题:

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天安门各个部分的功能,我故意问道:“你们知道天安门的门洞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倩倩:“我知道,解放军叔叔每天从门洞出来去升旗。”

“你们的门洞和天安门的门洞有什么不一样?”我故意问道。

倩倩:“我们的门洞是半圆形积木放上去的,解放军叔叔们不能在里面走路。”

老师:“那怎么办,怎么搭可以让门洞能够通人?”

幼儿的发现和探索:

第一次尝试,他们将积木进行围合,直接在上面架上长木板,但是发现单靠两块积木支撑的平台并不牢固。孩子们提出要在里面叠加积木来支撑上面的长木板,他们还提出不能将门洞堵上,叠加完后他们发现由于积木大小薄厚不同,导致最上面的木板无法完全放平。

帅帅拿起几块拱形的积木,并把这块积木前后叠加在一起说:“我们之前选择的积木半圆形是实心的,我们要选择半圆形是空心的积木,你们看这样的很多积木叠在一起就是天安门的门洞了。”

倩倩:“五个这样的门洞连在一起就是城台了。”

经过商量,孩子们决定运用帅帅的办法。

倩倩:“用这种方法需要很多这种形状的积木。”

湉湉:“积木如果不够我们可以去其他班级借。”

老师:“每个班级借来的积木是要还的,这么多班级借了几块你们能记得住吗?”

昊昊:“我们可以在纸上记下来呀,下次还的时候就按照记录的数字去还。”

于是,孩子们经过商讨设计了一张积木数量登记表,里面的内容包括班级、积木数量、日期。

教师的支持:

为了帮助孩子们了解天安门各个部分的功能,明确天安门门洞的特点,教师以启发式提问“你们知道天安门的门洞是用来做什么的吗?”引发幼儿思考。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天安门门洞的特点,教师提供照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孩子们丰富了相关经验。当幼儿拥有自主、宽松的探究氛围时,他们会表现出惊人的观察及分析能力,借用其他班级的积木就是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而设计表格源于教师的关键性提问——“这么多班级借了几块你们能记得住吗?”,这引发幼儿根据以往经验产生设计表格的想法。

四、 从“粗制滥造”到“精益求精”

幼儿的问题:

第一层城台已经基本完成,孩子们开始了第二层城楼的建构。

倩倩:“天安门城楼好像没有对称?”

老师:你怎么知道天安门没有对称?

倩倩拿起积木放在城台两边,尝试测量城台边缘与城楼边缘的距离,她说:“老师,你看这边只能放下一块积木,这边可以放下两块,两边的长度不一样。”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倩倩把两块四分之一圆的积木放进最中间的门洞里,又在两块积木中间放上了一根柱子。她指着中间的柱子说:“门缝要和这跟柱子对齐。”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馨馨把纸板两边的积木取下,并将纸板慢慢往右移动,看到门中间的缝隙对牢了拱门的中间,倩倩说:“可以了。”接着他们又清点两边小积木的数量,撤掉了右边多余的积木,保证两边的积木一样多。

教师的支持:

在二轮建构中,幼儿对于天安门的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随着幼儿们建构经验的丰富,他们在搭建的过程中,不但能按照自己预先设计的计划进行搭建,还能在搭建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天安门的整体结构是左右对称的,第二层城楼窗户数量也是一样的。在这一阶段中,幼儿对于天安门建筑的了解更加深刻,对于空间、对称的感受也进一步提升。

五、从“一知半解”到“心领神会”

幼儿的问题:

天安门屋顶和我们平常见到的屋顶大不相同,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一楠将很多长条形积木平铺叠加在城台上,形成一个较小的长方形底座。熙睿又拿出四根长方形的积木放在平台的对角线上,作为突出的屋脊。俊琪将两块薄薄的木板平放在屋脊上后,又将两块薄木板竖立并倾斜,形成了倾斜的屋檐。

对比天安门的模型,孩子们发现天安门屋顶的特色并未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他们显得有些失望。

幼儿的探索和发现: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了解天安门屋顶的特点,我们邀请家长们一起参与调查和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孩子们知道了天安门城楼为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建筑。

对天安门的屋顶有了更加详实的了解后,一楠选择用小三角形积木建构屋檐。他把小三角形的两条垂直的边分别贴住柱子和城楼,将多个小三角形依次排列在城楼上,小三角形组合形成了倾斜的屋檐。

教师的支持:

天安门是中国传统的特色建筑之一,其本身就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想要还原属实不易。为了能更加直观形象的搭建出天安门的屋顶,我们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带领孩子利用网络了解天安门的屋顶,为后续的搭建提供认知基础。此外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多角度观察剖析屋顶的构成,经过商讨合作选择适宜的材料,通过自己的理解尽量在某些角度上做到“形似”。孩子们通过感知、实践更加明确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