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初探

邓玉华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建设小学

“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解决问题,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能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一个能够解决问题能力的能手,就需要老师站在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经历、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不同策略,从而形成每一个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好习惯,掌握良好的灵活的思考方法,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要培养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要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学生只有在亲密和谐的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特长,从而让自己的潜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就必须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将会直接影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果。 因为在融洽的教学气氛当中,学生在积极的空间,让自己的心态沉浸其中,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数学意义的理解过程之中。

在教学二年级“表内乘法”中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出示练习“3+3+3+3”与“3+3+3+2”要求进行用乘法列式。 正确答案是“3×4”与“3×2+2”。 可是有个别孩子将第二题就认为不能改乘法算式,其中一位老师则板着脸生气地说: “你上课在做什么。如果老师讲课不认真听,你是会什么也不懂的! ”将孩子训斥了一番,孩子顿时脸红了,头低下来。其实这第二道题是道易难易错题,孩子做错题是很正常的,老师应抓住学生出现的状况,及时进行讲解,并鼓励孩子,而不是先将孩子训斥一番,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样不仅没将问题解决了,反而出现反作用,使孩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阻碍孩子解决问题的动力。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做到以表扬为主,鼓励学生积极评价,帮助学困生,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寻找解决问题最佳场所。

二、要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老师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关键。 因此,当学生在面临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先不要盲目地拿过题埋头苦干,不讲究策略,这样反击会让学生逼入死胡同。首先应该让学生要有意识到要先制定好计划,接着有步骤地对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时可让指导学生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接着,要让学生找到已知的所有条件。 其次,鼓励学生尝试善于会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要让学生学会验证答案,看一看解决出来的问题是否正确。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这次解决问题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更好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当然,老师还要意识到,在学生如何有效快速地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数学教师往往要注意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保存最直接的感觉,可能有人认为, 数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是讲究数据和方法,和直观没有关系,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太准确的。 因为在人的意识当中,直觉性的感觉和思考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都不得不承认下意识的思维对他们的发明创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培根也曾经说过,人类是主要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 例如,有这样一道 题: 两根同样长的线段,摆在不同的位置,一根竖着放,另一根横着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段哪一根更长? 而有些学生就凭感觉横着摆的那根线段更长一些。 可是经过仔细测量后,发现两根的线段却是一样长。 也就是说在学生年龄尚小时,直接思维占了学生思维的主导地位。 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储备较少,只能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身已的知识经验,生活常识去数学解决问题,并鼓励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下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激励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式来来解决数学问题。 因此,当学生解决完一道题目时,教师要再一次的提醒: 同学们,这是最后的答案吗? 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可能这时候学生的答案不一定准确,也可能不一定合理,而这时老师千万不能着急,不要急于否定他们, 而是要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答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要让学生思考,耐心地引导和启发,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比较合理正确的有效方法,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与学生难得的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及时提供丰富的有效的素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相应情境的变化和素材的多样化。

1.提供生活素材

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种有效情感,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推进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兴趣的有效作用,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它作为人类所独有的积极情感,它的产生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所以作为一名老师要善于充分地利用生活素材生活情境,及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孩子的善于挑战的天性,这样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引用小兔拔萝卜的故事。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小泥块代替,一块小泥块表示一棵萝卜,让孩子回忆在小时候玩的垒泥墙的游戏中渗透统计的思想:所有的参与游戏的同学要将泥块要放在同一板面上,谁垒得高谁就谁拔得多,同时要贯穿统计的内容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泥墙垒得最高,就表示谁拔得萝卜最多。 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学生参与率很高,将本为一堂枯燥无味的统计课上得津当有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可将生活中的游戏,实践活动这些生动的数学原型情境展现在课堂中,就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贴近生活,富有情感,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科,也就渐渐地热爱上这门学科了。

2.提供操作素材

儿童是通过活动来学习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低年级的小学 生来说,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直观的实践操作活动,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大的的作用。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的内容教学之后,老师以结合学习了人民币的币面的认识后,提供了很多操作性的活动, 让孩子们通过买生活中的物品,从而提高对人民币的知识的积累,从而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能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供开放素材

在现有的教学中,开放性的数学题材偏少,开放性素材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在许多的教材中,我都有意识地在新课讲授后做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开放性素材进行练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氛围中去, 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在“角的初步的认识”单元中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相关知识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纸张进行折纸游戏,随意折出一个角, 并与同桌的孩子说一说,自己的角是怎样的,并看一看同学们折纸的角又是怎样的,观察与自己不同之处, 再次发现还能折出其它形状的角。 学生可以在观察、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这一主题,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老师,如何做到“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要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新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