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建设和应用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3
/ 3

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建设和应用经验

卢硕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医务处, 江苏 徐州 221002

摘要:本研究阐述了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建设的意义及关键技术,分析其功能定位并考察应用情况。平台采取网状拓扑式交流模式,以各医院优势学科为依托,可充分实现疑难病例的讨论交流,进行多学科的联合会诊,充分利用了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推动了医院之间的学科交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发展。

关键词:远程多学科会诊;联合会诊;医疗资源


远程会诊是一种依托现代通信设备对病历资料、语言、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远程传输的新型医学服务形式[1]。该服务模式打破了地区限制,整合了优质医疗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远程多学科会诊作为跨学科的交流模式,也在近年来有所发展,该模式通过不同科室不同权威专家的协同合作,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势互补,为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断及救治提供更好的条件[3]。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有的部分医院医疗资源与医学技术的限制,我国的远程会诊基本为上级医院对下级医院的医学指导,而多学科会诊基本也仅限于本院交流[4]。本研究所示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打破了远程会诊单方面交流模式,将多学科会诊延伸至院外,可有效促进区域医学水平的发展。

1 平台设计

1.1 功能定位

各院优势学科的会诊可实现区域内优势学科串联。本研究通过创建网状拓扑式交流模式,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传输等通讯手段应用到区域内疑难病例会诊的交流平台,以实现基于平台的病例讨论、远程查房、会诊与医学授课等。

1.2 网状拓扑式交流模式

网状拓扑结构是描述网状连接状态及分布的常用结构模式,局域网中每一个点都至少与两个点相接,该结构可靠性较高,能在任意两点之间选择最简便直接的传输路径[5]。平台通过联合会诊的方式实现典型病例在院际的发散式交流,构建了医疗领域的网状拓扑式交流模式。

网状拓扑式交流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网状拓扑格局使医学交流的边界得到拓展。从影响范围角度讲,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的建设跨越了先前的地域限制[6-7]。②多点对接促进院间高效合作。就参与对象而言,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对接方更为自由。一方面,本平台区别于现有的远程会诊模式,打破了上下级医院远程医疗指导的局限,形成多方向沟通及反馈机制,为院间交流提供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本平台以大区域为起点,与现有的多学科会诊相比,辐射面更广,发展潜力更大。

2 平台应用

2.1 多家大型医院远程多学科会诊

本平台整合了多家大型医院医疗资源,依托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开展疑难病例的交流研讨。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由各家医院轮流主持,实现院际之间高效交流互动,实现信息共享。

2.2 会诊交流模式

2.2.1疑难病例讨论

由轮值医院完成具体疑难病例的筛选工作,将病例等相关材料上传至平台,其他医院优势学科专家就材料进行广泛讨论,然后上传分析所得结果,实现医学信息实时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各类病例资料的采集、存储、调取需保证格式一致,整个病例的采集过程需对患者公开,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确保平台调取上述资料的人员是否有浏览权限,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2.2.2多学科联合会诊

医院科室医生可通过平台与专家进行实时沟通,通过多媒体技术实现同步双向互动交流。各学科专家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在平台进行在线交流讨论,交换意见以及制定诊疗方案等,充分体现了本平台优势。

2.2.3 结果反馈

远程会诊完成并将交流结果反馈至平台后,需将治疗方案反馈给患者。平台还设立了病例交流讨论模块,保障了院方的后续参与,为医学信息进一步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3 平台效果

3.1 多学科跨区域交流

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的建立为多学科交流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它为专科提供了横向交流的途径,提升科室水平。一方面依托平台将学科带头人及各院专家汇集起来,对疑难病症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另一方面可促进区域内医院的诊疗水平,平台的构建、学术交流的氛围,为医师的诊疗思路与专业积累提供助力。平台会将疑难病例资料及研讨过程进行全程公开,医师可在平台参与会诊或旁听,积累研究病例资料的经验,提升专业素养。

3.2 优势医疗资源整合

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的建立,使医疗交流迈向新的发展模式。多家医院优质的科室发展资源、专家资源以及成熟的远程会诊模式确保了平台的高效运行。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使疑难病例得到有效治疗方案。对于合并多系统病变,单一科室难以有效治疗,平台能够集中区域内各专业专家,发挥多学科会诊的优势,提出合适的诊疗意见,逐步完善治疗方案。对于单一学科给出的治疗方案,多学科会诊可提出修正方案,降低病情复杂病例的诊疗风险[8]

此外,利用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各院可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补与强强联合,使各院协作发展、互利共赢。

4 平台未来发展方向

4.1 深入开展跨区域医学信息交流

依托本平台开展远程学术交流,丰富跨区域交流的内容。以疑难病例为基础,进一步实现远程病例讨论、远程查房、远程授课等。各院优势学科轮流主持,其他医院医师参与学习交流,实现区域优势医疗资源的互补。平台将促进医学信息交流的立体化与全面化发展,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4.2 提升会诊全过程管理质量

学科权威专家团队是保证平台实行高质量远程会诊重要基础,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流程管理,具备优良的场地设备以及完整的通信线路[9]。在平台日常运行中,可能存在疑难病例资料不完整或流程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导致会诊过程无法保障全程顺利交流,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因此,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需不断提升管理质量,保障病例资料处理、通讯技术以及后台程序间的协同操作,以确保平台功能充分发挥[10-12]

4.3 以点带面形成区域联动发展

依托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可加强院间的参与交流,带动区域内医疗水平共同发展。今后,可在本平台现有的区域内增加参与远程交流的医院数量,让更多的相关医院加入讨论,让更多优秀的医生参与平台医学信息的交流互换,同时,青年医生也能通过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参与综合讨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也有助于多学科会诊理念的推广,最终使平台实现以点带面的影响力,为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凤武,李露,陈重,等.床旁超声联合5G网络远程会诊在新冠肺炎肺部检查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21,31(6):488-492.

[2] 徐慧,周典,罗益佳,等.基于DTPB-PRT模型的远程会诊影响因素探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78-82.

[3] 谢雪娇,孙润康,任宇飞,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定点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改进与应用实践[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20,29(8):16-20.

[4] 杨荣华,柳龚堡,沈国妹,等.某三甲儿童专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建设和应用经验[J].现代医院管理,2020,18(5):71-74.

[5] 徐娟,黄鸿敏,阚佳丽,等.肺部太赫兹纳米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优化设计[J].电子学报,2021,49(6):1050-1058.

[6] Zheng Z, Xuejun Z, Xichen W,et al. Research on high-impedance fault diagnosis and location method for mesh topology constant current remote power supply system in cabled underwater information networks[J]. IEEE Access,2019,6(99):1.

[7] Mohamed T, Rush D. R, Mohamed M,et al. Decentralized hamiltonian control of multi-der isolated microgrids with meshed topology[J].Energy Procedia,2019,1(157):1253-1265.

[8] Amber A.V,Sabine F.V, Adja W,et al. Effectiveness of score card-based antenatal risk selection, care pathways,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in the Healthy Pregnancy 4 All study (HP4ALL): Study protocol for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2015,16(1):8.

[9] 郝振华,田青,武燕,等.课题达成型品管圈在沂蒙山地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20,15(9):139-141.

[10]顾海,奉子岚,吴迪,杨妮超.我国远程医疗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量化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0(4):119-129.

[11]Joost J, Anke O, Dirk S,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team for cancer pain and palliative care in a large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he Netherlan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21,6(106):379-382.

[12]Corine R, Saskia D, Martijn M.S. Reasons for and outcome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consulta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context of multidisciplinary cancer rehabilitation; a historical cohort study[J]. Australian Occupational Therapy Journal ,2020,67(2):26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