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探索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

郭莉莉 郭桂东

河南省许昌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各种问题,“核心素养”应运而生,这篇文章主要从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对课程教学的价值两方面作了一个综合的概述,以期对日后核心素养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来临,国力竞争开始加剧,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主题。那么,现代公民应该具备哪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与成功地生活?针对这一问题,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都纷纷启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指的是较为核心而重要的素养,即个体为了发展成为一个健全个体,必须因应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

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解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 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

人文积淀。其内涵是要求中学生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人文情怀。其内涵是要求中学生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

  1. 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要点。

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

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 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1. 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欢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 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1. 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

国家认同。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1. 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劳动意识。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和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二、核心素养的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立旨在推进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改革与处理好学生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所以,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核心素养对课程的构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在厚重的书本和习题背后,看到了明确的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目标在前,知识为我所有,知识助我成长,用教材教高效率地教,就有了清晰的方向。

当然,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虽然是一次历史机遇,但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沈建山.准确把握核心素养,找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安徽基础教育研究

  2. 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3. 裴新宁,刘新阳.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

  4. 顾晓慧.探索核心素养,思考课程改革.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6,62

  5. 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教育研究,2015

  6. 成尚荣.立德树人: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江苏教育报,2014

  7. 常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8. 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发展:挑战与课题

  10. 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