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30
/ 2

素质教育下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探讨

祁慧涛

湖北省旅游学校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69

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此专业教学怎样适应和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要,真正做到素质教育跟教学过程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探讨

引言:把随着国内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高速腾飞,对经济层面的人才需求越来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经济类专业是经济类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必须要主动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在现在这一个阶段,在素质教育教学环境下的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处在不足,部分教学安排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素质教育环境下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存在的问题

各专业有其各自的特点,其教育规律也不同。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与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联系。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其专业知识架构的形成。笔者认为,现针对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体系展开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首先要对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够对症下药。下文对素质教育环境下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1忽视对学生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

在高校经济管理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所有学习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全部的教学活动都以课堂为中心,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与其他专业的教学模式相比,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学基本属于文科。所有的学习都立足于对教科书本身内容的不断记忆和强行理解。没有像工程专业那样的实验课,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内容。虽然经济学专业不能像工科专业那样通过机械操作完成对学科的深刻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需要走出课堂。相反,经济学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性很强,应用广泛,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这种仅围绕课堂进行的教学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虽然在个别课程中也组织了一些课外活动,如教学访问、实践或社会调查,但这远远不够,只能起到点缀的作用。这种参观教学有时只是为了证明课本知识的正确性,对学生对实际经济活动的理解并没有起到作用。而且,这种参观会导致教师对课外教学实践的忽视。他们往往认为这种参观甚至是课外实践教学。考虑到当今经济向多元化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多,如果学生还是只安于课堂教学,而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外时间来补充经济实践的部分,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1.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阶段,我们的教育绝大多数仍然是一种教师说,学生听的灌输教育。即使在高校中,这种教学模式也占据着主导地位。原因是双重的,学生们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模式,他们已经习惯了,不能马上改变;并且全班大部分老师都是单独发言授课,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双方不能很好互动的状态是历史遗留问题,相当于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舞台。基本上,老师们在唱独白。结果是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在我国高校经济专业的教学中,以教师为课堂主角的人体注射教学法非常普遍,并非一无是处。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建立经济学系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其缺陷是不可否认的:—方面,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的思维需要跟随教师思维的轮换,没有时间独立思考,完全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了知识传递的过程。学生只是接受书本知识的对象,教学目标不是给学生学习,而是传授知识。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无法培养自学能力。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师生互动。

2.素质教育环境下高校经济管理类教学有效途径

2.1提升教师素养

经济管理学实践性非常的强,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较高。其要求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系统化,对经济形势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为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非常又必须要的一件事情。素质包含专业素养跟道德素养。经济管理类教师而言,其应当对现阶段经济现实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可以及时进行了解和掌握。现阶段,国内经济腾飞,经济类专业理论知识也在持续更新,不断有新的经济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对经济问题认识足够深刻,并将其教给学生。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代表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在,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2.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走遍各个课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须要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有效转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例举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按照自己所学经济知识对其进行有效解答。学生各自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引出隐含在案例中的经济学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自我探索式教学方法学习有用的知识,必定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2.3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之中,也可以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培养。针对相同案例,学生可以持有不同观点及看法,并且也可以跳出经济思维,转而从其他方面着手落实。经济类学科跟数学存在明显区别,其答案不固定。背景、视角、关注点等方面的不同,最终取得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将自身创新潜能进行有效发挥,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其教学进行思考和分析。本篇文章中提到了一些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但是其方法远远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需要更多新的手段去对问题进行解决。笔者认为,伴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经济管理类教学会趋于科学化,人才培养会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康银瑞.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措施[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7(05):101-102+107.

[2]史修文.慕课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分析[J].质量与市场,2021(18):67-69.

[3]刘振剑.基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多元协同任务导向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评《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J].林产工业,2020,57(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