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催婚现象——到底应该怎样“催婚”琚慧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2

浅谈催婚现象——到底应该怎样“催婚”琚慧敏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适龄年轻人选择单身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年轻人在选择着单身之时,“催婚”的队伍也在壮大,单身不再是一个人独处的幸福时光,而是父母焦虑情绪的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我们去深究背后的原因,以及“催婚”带来的影响,从而帮助父母及子女更好地面对“催婚”窘境,缓解压力。

[关键词] 催婚 压力 单身 焦虑




一、催婚现象的产生及表现

(一)、催婚的那些小故事

小王从小就是父母长辈眼中的“乖乖女”,上学时候从不跟同学们闹别扭,也从没给父母制造什么难以解决的麻烦。于是一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谈过一场校园恋爱。当小王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她却陷入了被催婚的境地,研究生读书期间父母就经常介绍相亲对象要小王接触认识,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学业压力,小王根本无心相亲,所以每次总是草草地见面仓促地结束。在小王研究生毕业,思考择业方向的关键时期,父母却不再把她的职业方向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工作给予支持,反而因为小王27岁的年纪而要求其尽快找到对象并把自己嫁出去。当小王提出想要继续读博以求在专业领域有一长远发展时,父母却双双反对,父母的立场是读博更容易变成“大龄剩女”,在相亲市场上黯然失色,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象把自己嫁出去读再多书又有什么意义呢?为此从前的“乖乖女”小王变成了父母眼中的“叛逆孩子”,这也是小王从小到大的第一次叛逆……

(二)、数据背后折射的现象

刚刚结束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口已达141178万人,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21826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我国的城镇化率也达63.89%,这些数据均表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也应看到,目前我国仍存在男女失衡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每一个男生都能娶到媳妇组建家庭。

但是男女失衡的现象也绝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折射到社会中,并不意味着女生可以随便挑男生,有大把优质男生可供选择。现实情况远比这残酷的多:在农村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农村的父母仍然寄希望于生男孩,导致农村男性适龄人口远多于女性,因此在农村一个单身男青年很难找到合适的女生,因为合适的女生早已在父母的催婚下将自己嫁出。而在城市中,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不管男孩女孩都被当做宝从小养尊处优。而在城市里长大的男孩因同时具备了“有车有房,多金又帅气”的标签,总是在很早就被“迷妹”盯上从而解决人生大事,而城市里的女生却没有这么幸运,因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同时又有父母提供坚强的后盾,在自身条件不差的情况下常常难以将就,就导致了常常“被剩下”。而这部分“被剩下”的优质女性又无法与农村里的男性想匹配,最终导致了畸形的失衡,形成了婚姻难题。

在珍爱网发布的《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大盘点显示:一线城市仍为单身重度地区,深、 北、广居前三;城市青年忙工作、压力大,小镇青年没信心、缺社交;脱单欲望降级,超7成单身男女脱单被动相亲成脱单主要方式,城市青年靠婚恋APP,小镇青年靠亲戚介绍。【1】单身状态已经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常态,这一现象不止在大城市存在,在小城市也越来越成为主流。大城市三十岁单身很正常,而小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进步,慢慢开始接纳三十岁未婚现象。但是接受这一现象不代表接受儿女可以一直单身。父母的催促不会因为思念观念的进步而停歇。“催婚”也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加入的队伍,而这一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二、催婚“催”出了什么

(一)、在催婚之下的选择

春节过年本应是团圆欢聚的快乐时刻,是打工一族向往的休闲时光,可是因为催婚让许多打工族陷入“有家不愿回”的尴尬境地。面对七大姑八大姨轮番的催婚,适龄青年人只能选择逃避。有的选择春节出去旅行来躲避“被催婚”,这样的选择也不得不放弃与许久未见的父母的团聚,可是比起被催婚的痛,适龄年轻人也只能选择“割爱”。除了旅行躲避,还有人选择以另种方式直面“催婚”——租个女友/男友回家过年,假装有女友/男友,在拜亲戚时给父母长长脸,同时又能避免亲戚“瞎操心”,可是这样的方式其实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租的女友/男友卷钱逃跑、父母知道是“租赁生意”后的失望难过……等等这些都需要在选择这样做前考虑清楚。

然而无论是春节旅行躲避还是租女友/男友回家,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正式步入婚姻。父母催婚的目的是期望看到儿女可以与相爱的另一半步入婚姻的殿堂从此不再孤单,而非看到儿女名义上找到归宿,实质上仍然是单身的状态。但是父母这样催促之下,却又很容易让子女仓促地进入一段感情,因为逼得急,年龄大,子女不得不选择适龄青年步入婚姻,而非嫁给爱情,这样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一生不得幸福。可是大多数父母无法理解这个道理,只是以“爱”之名标榜自己为子女倾注了许多心血,却看不到子女在婚姻这方面结出果实。

(二)、催婚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父母并不是在“催婚”中表达出自己的顾虑与期待之后就可以放轻松的,子女也并不是在父母催婚后就可以继续笑口颜开地继续与父母交流。催婚带来的常常是两败俱伤。

父母总是在向子女盘点完亲戚朋友们的子女的婚姻状态后为自己子女的“不争气”而感到悲伤与无力,因为真正决定是否要结婚的人还在子女,父母不可能向从前的社会为子女包办婚姻,那么在这样的“催”之下便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同时父母仍会陷入既然生了孩子,自然是期望他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完成作为人的使命,可是子女无法实现父母的期待就会使父母产生深深的自责,将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

除了父母的心理负担,子女也有更深的负担。适龄青年大多都是在中青年的阶段,这一阶段有来自工作的压力,他们正担负着企业的中坚力量,需要将重心放在工作上才能迎来回报,而要想在这个阶段分身解决婚姻大事,确实无法兼得。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还要面对父母无止境的催婚,只会将他们引入焦虑之中,他们不仅要面临自己“未婚”焦虑的状态,还需要劝导父母尽量不焦虑,这对他们来说确实很难。在当今内卷文化的盛行下,“年龄焦虑”、“择偶焦虑”、“婚姻焦虑”、“独身焦虑”成为压在年轻人身上的大山,越压越重。

(三)、社会影响

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组织组成的,当下催婚现象给父母、子女带来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当适龄青年选择结婚的人群越来越少,意味着出生人口的降低,而当社会丧失了人口红利,社会要想继续向前发展就会变得难以为继。除此之外,催婚文化之下的“焦虑”让更多年轻人不堪重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在心理健康无法保证前提下何谈稳定?而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也意味着1个人要同时养着至少2位老人,甚至还会出现“老养老”的现象……一系列社会影响不得不被重视起来。

三、解决问题需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催婚现象的产生并不是靠解决父母焦虑的单向努力就可以实现的,问题的产生是多元的,对应的解决方案也应当是多元的,需要多元主体发力,才能缓解这一现象。

对于父母,首先需要引导其在观念上做以改变,当今社会,结婚并不意味着永久幸福,暂时的单身也不意味着毫无幸福。父母年代的婚姻是“搭伙过日子”,让日子不那么难,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子女们的时代,在满足了物质生活之后,需要去追求精神层面的富足,这种富足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契合。其次,父母也应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父母不是依附于子女而存在,父母需要明白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在做关于自己人生的选择问题上不应该有别人的参与,父母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上,而非将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托付给子女,给子女一定的空间,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才能相处得更加和谐。

对于子女,应当尽量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但同时也应明确自己的选择,究竟是将婚姻作为“必答题”还是“选答题”需要自己在心中考量清楚。如果是作为“必答题”去做,就需要一步步落实行动,积极参与社交,给自己更多的机会认识新的朋友,让自己交出答卷,让自己和父母都能满意;如果是选答题,则需要同父母及时沟通,以便让其理解。除此之外,子女也应学会疏解压力情绪,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焦虑,以更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不把“催婚”当做烦恼。

学校方面也应当尝试开通有关恋爱观的课程,让大学生对爱情、对婚恋有正确的态度,沉迷学习固然是好,但是生活除了学习还有爱情、还有更丰富的内容,通过学校的系列教育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以便其在今后遇到爱情时可以将爱情抓在手中,而不溜走。

在社会方面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在“天价彩礼”的压榨下,年轻人越来越不敢结婚,很多追求幸福的年轻人在追求爱情的路上被社会隐性要求限制住了,当所有人结婚时都是男方提供房子和车子时,暂时还没有实力准备好房子车子的爱情就会败给现实,因此需要舆论的积极引导,不过分推崇“天价彩礼”,同时也不过分夸大“大龄”焦虑,给年轻人多一些时间与机会,让其可以与爱情相遇。





参考文献:

[1] 珍爱网《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年终盘点.人民日报,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