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韦月宜

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外二科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342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为17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预见性护理引导,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评分、VAS和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比对照组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ADL评分比对照组高,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指引应用于骨科护理中,能够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指引;骨科护理;应用;


骨科疾病与外伤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突发性较强,病情复杂程度较高。骨科患者受行动的限制,需长期处于卧床休息的状态。另外,也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且患者的日常功能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预见性护理是以预防为主要目标开展的护理工作,骨科临床上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骨科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3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1例,其中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66例,患者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48.26±3.52)岁。上肢骨折31例,下肢骨折47例,脊柱骨折26例,关节疾病22例,腰椎间盘凸出20例,余下的患者为其他疾病。对照组共171例,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65例,患者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48.47±3.58)岁。上肢骨折患者32例,下肢骨折患者44例,脊柱骨折患者25例、关节骨折患者34例,腰椎键盘突出21例。其他患者均为其他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有关部门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骨科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采取预见性护理指引。

首先是风险评估。护理人员应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掌握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心理状态,依据骨科护理经验,结合病案展开分析工作。治疗和护理工作中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评估发生并发症风险,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其次是心理疏导。重视患者的心理疏导,带领患者熟悉医疗环境,解释治疗方案,使患者掌握病情概况、预后和治疗恢复中的注意事项,明确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再次是安全防护。在病床边设置防护栏,确保地面清洁、干燥,清理杂物,做好防滑处理。病患下床活动时,需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或家属陪同。生活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护理人员要展开健康宣教活动,重视病患的功能训练。

最后,开展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帮助患者翻身,避免局部皮肤感染出现褥疮,合理应用抗生素,摄入清淡和易吸收的食物,并对预留导尿管的患者采取无菌处理,防止发生尿路感染。

1.3观察指标

以ADL量表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反之则生活能力越弱。以SAS、SDS评价患者的情绪状态,分数与患者的症状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将VAS评分作为评价患者疼痛程度的重要指标,总分共10分,0分为剧痛,2分为无痛,其他分数均有其代表的疼痛等级。

1.4统计方法

以SPSS21.0开展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

护理前观察组SAS评分为53.47±5.89,对照组SAS评分为53.23±5.72分;护理后,观察组33.98±4.31,对照组为38.55±4.75;护理前,观察组SDS评分51.38±5.63,对照组50.91±5.87。护理后,观察组32.43±4.16,对照组37.56±4,43。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各项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VAS、ADL评分

护理前,观察组ADL评分为46.21±4.28,对照组ADL评分为46.53±4.69。护理后,观察组78.68±5.52,对照组70.89±6.53。护理前,观察组VAS评分6.74±1.56,对照组6.69±1.51,;护理后,观察组VAS评1.88±0.32,对照组2.45±0.47。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比对照组高,而观察组的VAS评分则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中共有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感染和便秘的患者均为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1%。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共有18例,其中4例患者为便秘,9例患者为感染,5例为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的患者低,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97.66%,对照组的满意率为88.89%。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患者的肢体功能受到限制,伴随剧烈疼痛,易于引发肢体痉挛和深静脉血栓。因此,该类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易于发生并发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产生影响。骨科患者受突发性事故伤病、运动受限和疼痛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烦躁、焦虑等情绪。为此,要采取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预见性护理中预防尤为关键,其主要是在发现潜在风险后,加强针对性护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

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在知识普及、心理辅导和病友联谊等多种方式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成效显著。因此,预见性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临床可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对策,一方面有利于缩短治疗的周期,另一方面也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不足4%,该数据也证明预见性护理可及时预测和发现患者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可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在患护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增强预防感染风险的意识,提高操作流程的规范性,有效控制感染。术后活动指导时,应引导患者掌握锻炼的正确方法,加速康复,规避并发症。

骨科患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疼痛感。预见性护理可在痛感评估的前提下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人员对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定期托住其臀部,缓解受压所引发的骶尾部疼痛。改变体位时,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患者疼痛加剧。也有研究人员以健康教育、局部冷敷和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痛感。护理后,患者的痛感明显减轻,患者的生活能力显著增强。综上,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加速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蒙健美.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02)

[2]华云,张菊,贾玉娥,孟俊玲.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15)

[3]韩兴兵.预见性护理指引应用于骨科手术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21)

[4]徐敏.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53)

[5]赵平,靳倩.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