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耕地撂荒难题的建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0
/ 2

破解农村耕地撂荒难题的建议分析

鲁旺平

甘肃省清水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工作站 甘肃 清水 741400


摘要: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城镇化建设导致的大量农村人口迁出造成劳动力数量不足所致,也有基层管理简单粗糙并缺乏约束机制等不良情况的原因。破解农村耕地撂荒难题不仅需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完善制度供给,也需要落实调查监督,强化约束处罚,还需要提高政策扶持针对性,激发复耕兴趣。

关键:农村;耕地;撂荒;难题;建议

随着全国秋粮基本完成收缴,又一个丰收年已成定局。虽然连续十八个丰收年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捧在了自己的手中,然而一个有关土地的问题也再一次摆在社会各界的面前,那就是各地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情况依然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我国以不足全球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尽管这样的壮举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却也时刻警示着国人要格外珍惜宝贵的耕地并不断挖掘其中的生产潜力。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全国各地陆续出现耕地撂荒的严峻形势。这种不良状态不仅直接影响着耕地质量、加剧人多地少的客观矛盾,也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因此,寻找破解之道已成为防止耕地撂荒蔓延、坚守耕地红线的当务之急。

一、农村耕地撂荒难题的形成原因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人口迁出农村

从客观上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各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这是由于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人口迁出农村进入城镇,留守农村的只有老人、儿童,导致不少乡村地区耕种能力逐步下降。许多农村留守人口普遍存在老、弱、病等缺陷问题,通常只能勉强耕种住宅附近的口粮地。而其他距离稍远或相对贫瘠的耕地则无力耕种。久而久之这些缺乏照护的耕地就会慢慢变成撂荒地。

但也有一些地方的农村人口想方设法将自己的下一代送出农村进入城市。这些在城市中生活和成长的年轻一代逐渐丧失了耕种的意识和技能,导致其即使返回农村也无法适应耕种土地的生活状态。这也是造成部分农村耕地撂荒的现实原因之一。

此外,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短期打工的收入已足够维持其生活所需,而其在农村长时间耕种所得收入却不过维持温饱,这种对比和反差必然促使其更加倾向于外出务工而非留守农村辛苦耕种。这也是不少地方即使有青壮年劳动力也会有耕地撂荒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基层管理粗放、约束机制缺位

不仅是在客观层面存在形形色色的诱因,在主观意识和管理实践环节也有导致耕地撂荒的间接原因。比如基层管理人员面对农村耕地撂荒情况视而不见、随意轻纵且缺乏相应的约束与惩处机制等。

一些地方的基层管理单位和人员并非不清楚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的客观存在,然而其既不主动向上级管理单位反映情况,也不积极利用包括国家粮食直补在内的各项政策加以制约。这种不作为的状态等同于纵容农户随意撂荒耕地。加之部分地方在乡村耕地管理问题上始终缺乏相对全面的约束机制,导致耕地撂荒问题长期得不到政策、规则的管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放任了个别农户撂荒耕地。

二、破解农村耕地撂荒难题的建议

(一)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完善制度供给

事实上,随意荒弃耕地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且该法第三十七条还明确了耕地撂荒满两年就会被收回使用权且不享受任何补偿。然而并非所有农村人口都对此项法律法规充分了解和掌握。而这个情况也直接导致一些地区农村耕地撂荒问题长期存在。可见,破解农村耕地撂荒难题其实与普法教育息息相关。基层管理单位当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完善制度供给,从教育引导和顶层设计的高度堵住耕地撂荒问题产生的源头。

一方面,乡镇和村一级的主管人员需要成为普法宣传的第一责任人,定期组织农村留守人员进行《土地管理法》的宣传教育,并通过这些留守人员将防止耕地撂荒的政策与法规普及到进城务工的家人、亲友群体中。只有广大乡村人口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保护耕地、防止撂荒的法律责任,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才能权衡利弊、谨慎从事。这是从源头防止耕地撂荒的重要措施之一。

同时,基层管理单位要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尤其是对农村耕地保护等问题当尽快制定更加精确、细致的管理规则,使基层一线对于耕地撂荒问题形成统一共识,并能够在实践中真正执行,农村耕地撂荒才能令行禁止、根本杜绝。

(二)落实调查监督,强化约束处罚

为彻底改变乡村基层治理的粗放化与随意性问题,针对农村耕地撂荒难题还需要落实调查监督,强化约束处罚。

首先是对本地区农村耕地撂荒开展普查,全面掌握被撂荒耕地的范围、方位、面积、责任人、原因或背景。其次,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解决耕地撂荒的具体方案或规划。尤其不同撂荒地块被荒弃的时限当重点调查清楚,以为后续具体处置奠定扎实的数据基础。再次,对已超出法律规定年限的撂荒耕地要坚决收回,并严格遵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再分配。只有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农村耕地撂荒难题才能基于法律的强制力、制度的刚性得到彻底的破解。

而一旦某个地区坚决落实了《土地管理法》的各项条款,其产生的示范效应会迅速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并逐步扩大。只要各地先后有惩处耕地撂荒现象的新闻见诸传媒,则其他地方已有撂荒或有意撂荒者必然引以为戒。而这也是迅速扩大破解耕地撂荒问题影响力、全面推进复耕或收回撂荒耕地的前奏。

不仅如此,以破解现有农村耕地撂荒难题为先导,推动农村基层管理工作模式优化也是防止重蹈覆辙的重要措施。即,要趁着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全面清除残留在基层管理机构中的粗放、随意管理意识,重塑乡村治理新格局,使广大农村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员切实树立科学管理、严格治理的理念并付诸行动。这也是防范农村耕地撂荒问题反复的重要措施。

(三)提高政策扶持针对性,激发复耕兴趣

针对个别地区耕地撂荒人员依然享受耕地优惠政策的情况,提高政策扶持针对性,激发复耕兴趣至关重要。

比如一旦发现原有土地承包人有撂荒耕地的问题,管理单位需要及时停止对该承包人发放有关的耕地补贴、粮食补贴,通过停止政策性扶持引导其恢复耕种,或者自觉进行土地流转,避免耕地荒芜的时间过长影响土壤品质。

又如,对有意愿吸纳撂荒耕地进行大面积耕种的种粮大户,基层管理单位应当视情况减免或给予接收撂荒耕地的费用。同时,应结合被撂荒耕地具体情况再给予种粮大户农机或农资等的政策性倾斜与扶助。

通过提高政策扶助的针对性,农村耕地才能在真正有意愿耕种者手中最大程度发挥出价值产出能力,才能避免无意耕种者肆意荒芜宝贵的耕地,才能防止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被撂荒耕地者恶意侵占。这也是保护耕地红线战略至关重要的优化措施。

结束语:

农村耕地撂荒问题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叠加的后果。一方面,受到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的影响,造成越来越多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放弃耕种。但在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出现弃耕者照样领取补贴且对土地流转诸多设限,造成有意愿承包耕地者无法复耕等情况。这就说明导致耕地撂荒的根源中还有管理思想陈旧落后、管理方式简单粗糙的局限所致。因此,破解农村耕地撂荒既要着眼于资金、技术、设备等硬件层面加大扶持和帮助,也需要在管理思想上提升精细化、精准化意识,既要全面掌握本地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找到突破瓶颈的有效方法,又要对防碍土地流转与荒地复耕的行为坚决打击、严厉惩处。因此,彻底解决农村耕地撂荒难题应是多维度、立体化的系统措施,各方需要形成协同机制,并在全局层面营造起鼓励耕种、反对撂荒的整体氛围。这不仅是全面破解耕地撂荒难题的解决之道,也是新形势下基于政策扶持引导并保护农民耕种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耕地价值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昌平.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与“三农”兴衰[J].炎黄春秋,2019(6):41-47

[2] 刘加华,雷俊忠.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象的哲学思考[J].农村经济,2019(2):24-25

[3] 何欣欣.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9.2:30


作者简介:鲁旺平(1966-7-7)男,汉族,大专,农艺师,从事农业农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