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07
/ 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余娇

61012119870201****

摘要:水土流失作为一大自然灾害,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本文针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当前水土保持的现状入手,探析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做好水土保持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价值;建议

1概述

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发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对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积极意义。水土流失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需要充分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和处理,强化水土保持,使得生态自然修复和文明建设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的实施情况,在有效降低环境问题发生率的同时,高效利用水土资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本情况

2.1内涵

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主要是指针对土壤侵蚀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在生态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全面缓解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负荷压力,使得这些受到损耗的生态系统能在人工调控和自我调控的作用下,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状态,更好保护水土资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2重点内容

实际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好其中多方面的内容:首先,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开展修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着稳定性的恢复状态,推进可持续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注重采用人工辅助的配合方式,全面实现水土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在实际采用修复手段的过程中,需要从生态防护用地、生产生活用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采用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处理手段的针对性,全面有效的优化系统结构,从而提升生态系统能够良好恢复到健康状态之中。再者,需要充分重视到人工草地的建设工作,将水土流失遏制工作纳入到总体的工作系统体系中,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的修复水平。

3水土保持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水土资源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基本要素,水土保持措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凡是贫困地区多是大山、丘陵、沙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地区、水土保持和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较差、靠天吃饭,当然还有其它因素;另一方面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工程又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一项有利措施,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是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即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农田水利的原理与实践:防治灌溉土地盐碱化、沼泽化和水土流失,研究水利土壤环境的改善,以及咸水、废污水的改造与利用等技术措施。农田水利与农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农业生产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衰。

4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及价值

4.1防风固沙的功能

科学合理的进行树木的种植,能够发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基本功能,通过植被在降低自然风力、减缓风速的同时,保护地表资源,预防风尘天气的产生。对干旱地区采用耐寒耐旱的植被,并建立起相应的引流工程,开发节水技术,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效率,有助于恢复生态。

4.2涵养水源的功能

增加植被,开拓森林与草地区域,恢复原有的地表地貌,能够强化土地对水源的涵养能力,对防止水土流失十分有效。根据地区不同的地势条件进行规划建设,对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建设梯田,提高保水率,加强地表的径流下渗能力,并且能够降低地表的径流交汇,降低产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4.3改善土壤质量水土

保持工程需要对地区的农田进行修缮,并加强其他防护措施的建设,维持土壤的含水量,通过水土来实现对林草的保护,提高氧气的释放量,避免在恶劣环境下,出现由于土壤中缺乏养分导致土质疏松,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为植被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植被的生长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实现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的目标。

4.4改善空气质量

较高的植被覆盖率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植物的茎叶可以吸附空气中得粉尘颗粒,降低噪音,植被自身所产生的一些物质能够抑制细菌等有害物质的生长。据调查分析,绿色树林生态系统每年可吸附二氧化硫逾十吨,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5.提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策略

面对当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需要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应对和处理,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开展。

5.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认识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充分重视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制定和出台一些相关管理政策,为有效推进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支持。同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不断转变和更新管理观念,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更好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并且需要不断加大水土保持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认识。

5.2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管理体系

首先,完善合理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目标,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具体工作内容,为相关治理、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工作规范和标准,划分实际工作职责和范围,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按照一定的秩序开展,减少工作失误的情况出现。其次,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程前期规划工作,按照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定合理性的规划方案,并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同时强化监督管理工作,一旦发现水土保持工程实际进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及时上报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还要及时开展相应的审查工作,看其工作成果是否符合预期工作目标。再者,需要做好应急方案的设计工作,有效应对实际水土保持工作进行过程中存在着的不合理情况和突发状况。最后,需要发挥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作用,坚决取缔一些污染环境项目,做好各项项目的实地考察工作,发挥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责,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源的存在。

5.3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不断采用科学化、先进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充分有效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良好效果。加大水土保持方面技术的研发力度,政府可以和高校、企业保持良好的技术合作,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面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和改进,更好的适应当前工作需求,提升封育造林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

6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的基础,由于过度的开发,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的破坏性极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损失,阻碍了国家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泛,需要国家和相关人员充分的重视,进行科学的规划统筹,把握规律,坚持不懈,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运用多种方式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以创建更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何赟洁.浅析农村水土保持对生态建设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04):112+107.

[2]刘辉.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全面推进建设绿水青山美丽中国伟大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7(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