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穴位贴敷在风痰上扰证型中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7
/ 2

眩晕穴位贴敷在风痰上扰证型中的护理干预

汪碧莲

邳州市中医院 江苏 邳州 221300

【摘要】目的 研究将穴位贴敷护理应用到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患者中,对其作用、效果。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9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护理的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患者,共50例,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2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接受穴位贴敷护理,比较2组病人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眩晕状态量表(DHI)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低,而其总依从性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高,P<0.05。结论 在对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应用穴位贴敷护理,能够改善患者DHI评分,并提升其总依从性。

【关键词】眩晕;护理;穴位贴敷;常规护理;风痰上扰证型;效果

眩晕临床中是十分普遍的疾病,该类病人的身体对空间定位会产生障碍,从而形成一种空间定位错觉或者是运动错觉,严重地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危害到其身心健康。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症状较为复杂,比如,头痛、头晕、呕吐等,如果对其没有立即进行治疗、干预,较易引发记忆力减退、晕厥,甚至是猝死[1]。本文主要研究将穴位贴敷护理应用到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患者中,对其眩晕状态量表(DHI)评分、总依从性的作用、效果:

1.基本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2020年4月-2021年9月,于我院接收并对其进行护理的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患者,共50例,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2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接受穴位贴敷护理。对照组性别比例:男:女=14例:11例;年龄范围:21岁-70岁,平均在(48.58±8.20)岁。观察组性别比例:男:女=13例:12例;年龄范围:23岁-68岁,平均在(48.55±8.22)岁。经对比2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未见任何明显差异,可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同时,给予降糖、降压以及调节机体水电解质、微循环等基础性护理。

观察组:穴位贴敷护理:(1)穴位按摩:选出太阳、百会、风池、曲池、内关等,每一天对其进行4次-5次的按摩,单次30min。如果患者具有呕吐、恶心等,可以对其足三里、膻中、内关等进行按摩。(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出肝、穴门、肾、脾、降压沟、心、交感等,对其进行埋豆,每一天进行3次-5次的按压,单次3min,间隔一天进行一次更换,双耳间需要彼此交替。(3)穴位贴敷:选出双侧太阳、大椎、双侧合谷、双侧内关、双侧手三里,每一天进行一次贴敷。(4)饮食干预:每一天都需要对患者、患者家属进行饮食教育与指导,需要更为清淡,严禁太过甜腻、肥腻等,可以多吃赤小豆、薏苡仁等。(5)情志干预:需要告知患者喜怒不节会引发许多疾病,引导患者清除各类负性情绪,同时,尽可能地防止外部各类不良的刺激。

1.3指标观察

护理后,对2组的总依从性进行分析、研究,依从即患者对护理配合与协作的次数超出50%;部分依从即患者对护理配合与协作的次数超出1次但是低于50%;不依从:患者对护理没有配合、协作。

护理前、护理后,对2组的DHI评分进行分析、研究,参照0分-4分,由功能性、躯体性、情感性,共25项进行评估,分数愈高会出现愈加严重的眩晕。

1.4统计学分析

此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表示为“[例(%)]”表示,以“χ2”对数据差异实施检验;计量数据表示为:“(61e533c85f319_html_7a5e74e83c79b493.gif )”,以“t”对数据差异实施检验,若P<0.05,为有意义。

2.结果

2.1DHI评分

在表1中:护理前,2组的DHI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护理后,观察组的DHI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对比更低,P<0.05。

表1 DHI评分(61e533c85f319_html_7a5e74e83c79b493.gif ,分)

组名

例数

DHI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对照组

25

72.50±4.20

35.66±2.85

观察组

25

72.48±4.25

21.00±3.80

2.2总依从性

护理后,观察组的不依从、部分依从、依从患者依次是1例、3例、21例,总依从性96.00%,相较于对照组不依从、部分依从、依从患者依次是5例、7例、13例,总依从性80.00%对比更高,P<0.05。

3.讨论

眩晕是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呕吐、恶心以及身体平衡障碍等诸多症状,病人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2]。对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干预,参照患者具体的情况,对其就选穴、用药等进行告知,可以更为科学、更为高效地发挥出护理的作用,减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强其生活质量。对于风痰上扰证型眩晕,其护理包括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等

[3]。其中,耳穴疗法选出脾、肝、心,诸风掉眩均属肝;脾能够生痰;心能够养心宁神,能够助眠、降低血压。穴位按摩选出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能够促进脑供血不足得以恢复,降低因为供血不足引发的神经功能损害,并让已经被损害的神经功能尽早恢复。穴位敷贴对于双侧太阳、大椎、双侧合谷、双侧内关、双侧手三里可以改善后循环缺血,并对眩晕引发的呃逆等进行抑制[4]。由总体上来看,穴位贴敷护理能够由病情、体位、饮食、情志等许多具有特色性的护理对风痰上扰证型眩晕病人给予教育与指导,能够防止以往护理中具有的盲目性、随机性,以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效果;同时,该护理更为便捷、无创、所需成本较低等,病人对于护理的总体满意率、总依从性均更为理想;该护理能够促进中医护理流程更为完善且健全,并对选穴、应用时间等部分十分关键的环节进行解释,让穴位贴敷护理能够更为规范、标准。

综上所述,在对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应用穴位贴敷护理,能够改善患者DHI评分,并提升其总依从性,能够给临床中风痰上扰证型眩晕方面的护理给予更多的参照,可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凯,王春丽.“调理脾胃”针法联合风池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6):15-18.

[2]李志强,邢红霞.温阳通脉方联合抗抑郁药及认知行为干预对恐惧性姿势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14(4):997-1001.

[3]方志荣,陆金鑫,孙双涛,等.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21,25(9):1878-1880.

[4]周艳朋,李长聪,焦雪蕾.针刺颈夹脊配合风池、后溪及束骨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4):664-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