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中的学习评价实践与反思——小学数学《一一间隔排列》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4
/ 2

智慧课堂中的学习评价实践与反思 ——小学数学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为例

张美玲

安徽省 合肥市翡翠学校 231200

摘要智慧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通过设计和实施学习评价:课前预习测评,助力精准备课;课中适时推送测验,实时检测调整教学;课后作业数据分析,实施个性化辅导,让精准教学成为可能。

关键词智慧课堂;学习评价;数据分析;精准教学

前言

集体授课制的课堂中,教师需要同时面对几十名学生,很难及时把握和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学情,很难实现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精准教学,而依托于多种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平台的智慧课堂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智慧课堂是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在智慧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设计和实施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有效性都很强,而学习评价则是反馈和调节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利用学习评价的反馈,借助信息化平台中的互动、答题等功能,为实现精准教学创造了可能。

  1. 课前预习测评,助力精准备课

课前测评是为了检测出学生对应的能力和知识经验储备,测出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找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疑难和需求,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等。在发布了课前预习任务时,课前测评还可以检测出学生预习的质量和答题的习惯。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教材“找规律”系列内容中的第一个现象,是后续探究规律课的过程结构和方法基础。课前在班级平台上发布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并结合自学任务回忆、寻找曾经见过的间隔现象或者身边事例。微课学习后,学生认识间隔排列的初始状态是什么,从这类事例中有没有发现其隐含的数学规律,对这一现象还存在哪些疑惑,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以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依据,优化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智慧发展,为实现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备好课。

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学生可能从未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关注过这一现象,对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因此,课前在班级空间发布微课《认识间隔排列》及学习任务:1.认识了间隔排列,你有什么收获?2.你还有什么疑惑?3.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一间隔排列现象?学生学习后提交作业。结果显示,通过课前学习学生对间隔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既有具象的现象描述,又有抽象的概念总结和符号表征。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如ABCABC、ABBABBA、ABABAB这样的变式是不是间隔排列;两种物体排成一个封闭图形是不是间隔排列;间隔排列里有什么样的规律等。

根据预习测评反馈,我们知道了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能力储备,了解了学生在认识核心概念和运用数学规律过程中的真实疑难。有了这样的课前分析,我们确定了本课“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上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操作实践、交流讨论,教师则针对课前测评中的难点适当指导,聚焦核心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上则是以“什么是间隔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怎样用规律”三个大问题为导向,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形式;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设计不同程度学生的弹性进阶学习目标。

  1. 课中适时推送测验,实时监测调整教学

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以学定教”,在教学全过程中开展动态学习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即时反馈与评价。平台上的多种互动和答题功能,帮助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接受能力、掌握程度等,有一个精准的把握,而这样的精准掌控又可以反应出课中的教学效果,便于教师有效的调节教学策略。

课前作业中出现的多种排列的变式,是学生对核心概念不明确的原始状态,也是帮助学生实现从前概念到精准概念突破的重要资源。因此,教学首先安排了几种变式的判断题:通过判断和辨析“ABCABC”式,提炼核心要素“两种物体”;“ABBABBA”式,提炼核心要素“一个隔着一个”。两道题的答题数据都反映出学生对概念的初步认识都比较准确,因此课堂上教学时长很短。而在呈现“ABABAB”和封闭环形模型时,学生答题情况出现了两边倒,很多学生出现了概念混淆,说明对概念的核心特质认识不够深刻,因此放慢了课堂节奏,组织小组讨论,给所有学生创造深入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在充分互动的基础上,组织优秀小组讲解展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引导更多学生参与思辨,提升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最后再次概括概念的核心特征,提升认识,并再次推送一组概念判断题,检验掌握情况,收集答题数据,以此为依据组织进一步的教学。这些及时有效的数据反馈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规律探究时,教师利用同屏工具分享截图和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在截图上圈、画、做批注等,主动探究,相互学习。操作完成后,教师收集到所有学生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同屏展示和及时反馈。圈画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说明他们对两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缺乏认识,没有这样的认识也就无法探究出规律的本质。掌握学生这一学情后,教师通过学生投屏,引导学生即时修正和调整,感悟对应思想。总结规律时,教师通过查看全班学生作业,找到归纳不准确和不完整的内容,并推送给全班同学,组织学生辨别分析,帮助学生经历从没有掌握到掌握、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规律生成过程。

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学生对任务的完成和掌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了解和关注。教师依据呈现的实时数据,进行动态的自我调节,调控自己的教学节奏和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不断反馈出自己的掌握状态,得到及时关注,发生真实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学习的信心和积极主动性。

  1. 课后作业数据分析,实施针个性化辅导

智慧课堂的课后考核评价,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后评价有很大不同,包括线上作业、测试或讨论评价,同时还会有老师的观察记录、课堂数据反馈。既有量化的习题测试,能导出精细化的可视图表分析,又有定性的综合性评价,可以是线上的也可以是线下的,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生生互评,还可以是学生自评。多元性、综合化和精准化,使智慧课堂背景下的学习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更科学、更全面。

针对课中学生反应和随堂练习数据分析,学生在间隔排列规律的运用上普遍不够灵活、不够准确,个别学生对一一间隔的变式缺乏辨别和分析,对锯木头、爬楼梯等类似数量关系的问题不能理解等。因此,教师在课后针对不同掌握水平将学生进行了分组,在题库中筛选出针对性的辅差或者培优的习题组后,向不同组别学生分别推送。教师利用作业的各种评价工具进行动态评价,随时跟进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同时,根据练习中的具体掌握情况,又可以安排个性化的讲解,既帮助到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又照顾到思维品质较高学生的进一步探究,做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优秀作业可以推荐到班级空间,为学生的规范答题提供模板,择优发布的机制也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利用智慧课堂里多功能信息化平台,在教学全过程的多角度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即时掌握情况,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精准教学。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刘邦奇,吴晓如:《智慧课堂:新理念 新模式 新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