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复兴的更新设计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4

基于乡村复兴的更新设计策略

邓晓川

中冶建工集团勘察设计研究总院 400084

摘要:近年来乡村环境开始被关注,究其原因比较复杂。随着城市化进程放缓,社会发展方向开始转移。城市内卷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生活。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鸿沟仍然存在。本文旨在探讨乡村复兴的着手点,乡村更新的设计策略。以期为乡村更新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更新;文化重塑;产业升级;创造魅力空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ural environment has begun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e reasons are complicated. A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lowed dow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began to shift. The city is seriously invaded,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yearn for rural life. But the gap between the village and the city still exists. This article would like to discuss the starting point of rural renewal and the design strategy of rural renewal.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rural renew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Rural renewal;Cultural reshaping;Industrial upgrading;Create charming space

  1.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国正在以地球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出现空心化的现象,乡村逐渐被时代抛弃。但随着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大城市竞争的激烈,乡村重新开始被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在乡村扎根,实现梦想。

虽然互联网的发展缩小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鸿沟,但现在的乡村大多在空间及建筑上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乡村更新正是修复有机秩序、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一种建设模式”[1]。需要建筑师去完善现有的乡村空间,这正是时代对于建筑师的考验。乡村不同于城市,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师要突破城市建设项目的工作模式,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规划、建筑、景观、策划融合在一起,才能完成美好乡村的建设目标。

乡村空间有它存在的历史背景。村民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对自建住宅翻新修建。但由于缺少引导,没有风貌管控,村民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按照喜好选择建筑形式,并且选用经济实用的立面材质。所以乡村往往给人一种破败杂乱的视觉感受。在风貌整治前期就应该明确影响风貌的最根本问题是什么。

2.基于乡村复兴的更新原则

2.1微改造原则

我们往往很重视古建筑的保护,也重视现代建筑的设计,但却经常忽略掉七八十年代留存下来的建筑。忽略了这些建筑的历史价值,忽略了他们的时代印记。在进行乡村复兴,风貌更新时应采取微改造的设计原则,尽量在原始乡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 “应保尽保”,不做大拆大建。

2.2缩短更新周期

对于很多乡村来说,乡村更新产业升级都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快速的基础更新,才能在短期内创造经济效益,快速完成产业升级,真正给乡村生活注入活力。

2.2灵活性原则

乡村更新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乡村的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急功近利,一次性完成。“反规划的乡村建设之路,乡村建设应该基于一村一策,过程调试的策划和界定,而非八股的、终结版的规划和设计” [2]。要给后续的改造留有空间,也要便于小改调整。为了将产业升级,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乡村发展方向的决定者是居民以及游客,而不是设计者。任何不能得到使用主体认可的乡村空间都不能成功完成乡村振兴。设计者要考虑到这是一个需要试错的过程,要允许错误的产生,并留有及时修正的可能性。轻便灵活的设计让村镇更新的容错率更高。

3.具体改造手法

3.1保存乡村肌理

乡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决定,形成特定的乡村肌理,现有的肌理与当地环境的契合度极高。在进行乡村振兴建设时,要保留现有的乡村肌理。新建公共建筑时,要控制建筑尺度,融入现有乡村肌理。

3.2改善公共空间

无论是对村民来说,还是对于游客来说,乡村空间的改善都是极为重要的。村镇的公共空间大多比较单一,沿乡村的主要街道展开,缺少空间节点以及节奏变化。不同尺度的空间组合在一起,才可以突出每种空间的特点。同时开敞空间也为公共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能性。乡村建设重点在于魅力空间的整体营造。魅力空间要超越建筑景观,室内室外的边界。

以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更新改造为例。原始村镇中建筑布局紧凑,密度较高,村民基本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在对空间进行梳理时,首先就是确定如何增加空间节点,既不破坏原本的乡村肌理,同时增加一些“缺口”,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增加自然环境的渗透,改善视觉感受。更新后的村镇公共空间,能看到远处的层峦叠嶂,听得到潺潺的流水,布置一些休闲设施,村民们茶余饭后在此小聚,这里多了欢声笑语。也成为游客感受、融入乡村生活的重要空间,是最好的城市客厅。

3.3风貌治理

由于种种历史以及现实因素的影响,乡村风貌多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建筑风格多变,色彩不统一,建造手法多样,建筑材料质感不统一,违规搭建,乡村界面杂乱等问题。在进行乡村更新时,要首先确认对于风貌影响占比最大的因素,用最少的成本,在最短的周期内进行风貌的更新。

3.3.1基础治理

1.结构加固

对于结构稳固性存在问题的建筑进行修复维护。建筑结构应首先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对原有结构、地基基础现状等进行安全性鉴定、抗震鉴定,出具鉴定报告。当建筑结构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根据鉴定结论采取相应加固措施。

2.屋面修复

对于乡村建筑的屋面进行修复,对于防水层的处理需要重点处理,避免出现漏雨返潮等现象。彩钢板金属屋顶应该用沥青瓦等轻型材质替换,改善其维护性能,避免由于构造做法不当引起的漏雨、噪音、保温性能差等问题。同时改善由于彩钢板颜色不统一而产生杂乱无章的乡村印象。兼顾功能性的修复与风貌的提升。

以中益乡为例,首先这里的原有建筑屋顶材质不统一,年代久远的选用小青瓦,新建的则选用彩钢板。在进行屋面修复工程时首先统一屋面的形式。小青瓦坡屋面出现破损的,对其进行瓦片的更换。彩钢板屋面颜色突兀的,替换为小青瓦,或质感接近但更轻便的沥青瓦。其次针对屋顶坡度不合理,导致出现屋顶积水渗水的现象,修缮做法是调整其屋面坡向,屋顶方向平行于街巷方向,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进行排水组织。最后重点处理檐口以及屋檐下外露空间。屋檐下外包木材,增加质感。

61dff519c214b_html_fbd59f323a8ebd98.gif61dff519c214b_html_a3a1a75ef8ee177f.gif



3.墙面清理

城乡差距的拉大,乡村空心化现象,使乡村的“破败”成为一种必然结果。墙面开裂掉漆,大量建筑用瓷砖作为外立面材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施工工艺的缺陷或材料的限制,导致墙面出现外墙漆脱落的想象。要对外墙漆进行清理,并重新做防水砂浆、耐水腻子、以及耐候性强的外墙漆,对立面进行修复。

外立面材料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选择出最适应当地气候的材料。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为例。与大多数空心化的乡村不同的是,二郎镇有相当规模的酿酒产业作为支撑产业。酒文化,酒糟香成为了二郎镇的特色。但酿酒业也对村镇里的建筑有一定的影响,这里的建筑外立面很容易被空气侵蚀,形成污渍。因此我们发现二郎镇几乎所有的建筑都选用瓷砖作为外立面材料。这是当地为了应对特殊气候环境而选取的最经济适用的材料。建筑材质的背后,展现的是这里的酒文化,这里的酿酒业,是时代的印记。这种自发性的选择,应当被保留。

4.立面构件的统一

61dff519c214b_html_c66e993ba85e9cdc.gif 立面构件包括:空调位、栏杆、防盗网等,这些构件本身在建筑立面的占比很小,但“百花齐放”的材质及做法却极为影响乡村风貌。

如图所示,是中益乡场镇改造后的效果。沿主要街道的建筑立面,统一了外包窗扇的形式。深色木质窗扇增加了建筑的文化性。底层商铺的屋檐及檐口也统一了材质以及做法。商铺卷帘门为了颜色融入场镇中暖黄色的建筑色彩,也进行了色彩及形制的统一。底层商铺区由于最接近行人的视觉范围,属于重点统一设计区域,而上层的外包窗扇做法,栏杆做法以推荐为主,村民可自主选择。经过这样主次分明的风貌改造后,中益乡的风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成为乡村进一步改造的重要基底。

6.改造外墙强弱电线路、燃气管线、雨落管

针对敷设于建筑外墙面的通信及有线广播电视等线路需进行综合统筹改造,必要时可以进行管线入楼改造。当改造或增设外墙雨落管和储水箱时,应结合立面修缮确定颜色及样式。针对没有通燃气管线的乡村,应规划燃气管线,统一引入天然气,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

7. “三线”整治改造

目前,一些乡村“三线”交越、搭挂现象普遍存在,视线范围内部分电线杆错综林立,利用率低,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影响土地利用,对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也造成隐患。建议在乡村街道范围内开展以清理空置电线杆、清理私拉乱接电线、梳理散落拉线为主要内容的“三线”整治工程。合理统筹。合理规划三线走向、电线杆布局,保证村民安全使用的同时消除空中视觉污染,达到美化乡村空间环境的效果。

3.3.2特色元素的融入

61dff519c214b_html_201d3b135429a8c.gif 在经历过基础的风貌改造后,要明确每个村镇的特点,从中提取重要元素,作为整个乡村环境的精神内核。

中益乡以蜂蜜作为其主要产业,最终选取这一主题打造为一个蜜蜂小镇。蜜蜂作为一个重要元素也反复出现在乡镇的各个角落。从蜜蜂的形象抽象而来的元素随处可见,有的出现在路灯上,有的出现在铺地上。建筑的暖黄色让人联想到这里香甜可口的蜂蜜。

3.4乡村更新景观设计

61dff519c214b_html_c75d8d7d3221b7c7.gif 利用景观创造复合型空间,能够增加空间的层次感,使人更容易停留下来。从停留到观察,从观察到欣赏,从欣赏到感受文化,这是一个正向的互动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人与空间的互动。

3.4.1以点带面的景观节点

经过前期的空间梳理,会在乡村中形成一些开敞的公共空间,会通过主要的交通体系被串联在一起。而这些开敞空间就是重要的景观节点。视觉通廊沿着主要交通空间展开,在高度及形态上凸显与周边环境的景观小品,在二维平面上只是一个点,从三维角度来看,却出现在整个乡村环境中,将乡村环境串联起来。

这种凸显与乡村基底的景观小品是必要的,它打破了人们对于乡村的传统印象,从“破败”变得适应当代审美。但审美没有统一标准,且一直在不停变化。所以这种需要满足大众审美的景观小品要轻便灵活,便于修整,才能不被时代摒弃。

3.4.2景观与建筑的关系

景观在乡村风貌改造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景观与建筑与人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好的景观设计能够凸显建筑外部空间的魅力,将消极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削弱建筑内外的边界,削弱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边界。

乡村景观是建筑表达的延伸,景观与建筑的协调,才能构成完整和谐的乡村空间。多数情况乡村更新,对于本土建筑更多的是保留与修复,而景观的处理方式却更加灵活多变。采用本土材料去构筑景观,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局部增加 “细腻光滑”的材质,就提升了整个空间的丰富程度。

3.4.3植物的选择

在选取乡村景观植物时要能够发现本土植物的美。当地的植物,例如狼尾草,最能适应乡村的生态环境,不需要精细的呵护,就能展现出勃勃生机,肆意生长在漫山遍野间。乡村的景观就应该选取这种当地的植物,它的适应能力,在地属性,低维护特点,都非常适宜作为乡村的景观植物。一旦使用温室大棚里培育的 “优良品种”营造乡村景观,会产生强烈的错位感,他们可能属于精致的城市,却不属于“粗矿”的乡村。

3.5道路升级,增加停车空间

3.5.1梳理交通,人车分流

道路交通的梳理在乡村更新中极为重要。首先要确定与周边道路的连接,主要车行来向。将车行道路布置在场镇周边,从外围经过。内部道路要以步行系统为主,基本做到人车分流。避免外部车辆大量涌入场镇内部,造成人车混流甚至交通拥堵的情况。对于规模较小的乡村可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可在场镇内增设电瓶车,方便不同区域的交通联系。

3.5.2停车空间

结合进入乡村的重要道路节点应设置停车场。方便游客停放车辆,避免过多外来车辆进入乡村,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人尺度的生活、浏览空间。乡村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应设计生态停车场。生态停车场具有高绿化,高承载,同时具备透水、净化、环保、低碳功能。可以将停车空间与周边的下凹绿地结合,使透水属性达到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4.实施策略

4.1轻快灵

乡村的更新改造一定要轻便,尽量不给建筑造成过大的荷载负担。可以用一些轻便的材料,建造一些临时性的构筑物。这些构筑物可以跳脱出原始乡村的质感、色彩,一些具有现代特点的材料,可以将未来感带到乡村中,就像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新的活力。然而新旧之间的对话,是为了突出、保护“旧”的村落。新的事物总是很快陨落,所以要考虑到趋势的变化,要便于拆卸替换。

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振兴,要缩短周期,利用快速的网络宣传,快速引流,快速产生经济效益,让村民共享,完成阶段性的更新,带动乡村长期发展。

4.2重视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应该被重视,不应该只停留在简单地告知结果。从设计之初就应该首先了解居民对于村镇环境的更新要求,才能真正切中要害。

收集主要的改造意愿后,应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可以是该阶段成果的展板配合现场讲解。在被基本认可之后可以选择一栋建筑进行改造,作为乡村更新改造的样板建筑,供村民切身感受最终的成果。这样经过反复的展示、意见反馈、再调整的过程,最终的成果更能符合村民的预期,达到更新的目的。一些小型的景观装饰可以发动村民共同参与。参与度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接受程度。

5.愿景

建筑师在整个乡村更新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决定整个乡村发展的走向,同时也具有协调、引导的作用。要从当地村民的角度去思考,解决他们的最关注的问题。建筑师并不仅仅是去做空间的建构,还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大家共同去做出对乡村的一个真正有促进意义的设计,产生更大的辐射效果,真正的带动原住村民,达到共同富裕的成效,是具有社会性的项目。

对历史开放的态度有利于建筑师正确认识乡村的现状。对乡村的存量空间要保持一种平等的态度,近代乡村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

建筑、空间、景观的更新只是乡村更新的一个开始,合理的更新可以引发乡村自主的变化。更新可以提升乡村魅力,重塑乡村文化。利用互联网,乡村的人文性与自然性很容易引发关注,带来流量。从而带来新的业态,完成产业升级。还会带来城市瞬时度假人群、新的居民融入到乡村生活,最终完成乡村的自发性更新,良性的循环,提升产业活力,打造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石坚.乡村更新中的空间设计实效评价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6.

[2]翟辉.乡村策划:寻找乡村触媒[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02):15-17.

[3]黄雅琴.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2(24):11.

[4]齐格.三圣花乡的休闲文化新业态[J].生态学杂志,2009,19(1):45-50

姓名:邓晓川(1988.10--);性别:女,籍贯:吉林省长春市,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沈阳建筑大学;现有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单位及邮编:中冶建工集团勘察设计研究总院400084

单位所在地:重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