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2
/ 3

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三项和 D二聚体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苏珊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建华医院有限责任公司 161000

【摘要】目的 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纳入的90例住院患者的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结果,标本检验采用BE血凝分析仪展开检测。结果 不合格标本原因中,采血量少及未充分混匀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标本重新送检后,Fbg较之前高,且aPTT、PT相对较低(P<0.05)。结论 影响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因此在检验之前需要实行质量控制,进而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前质量控制;凝血三项;D二聚体检验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e quality control in three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D dimer test. Methods the results of three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D-dimer test of 90 inpatients includ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9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The samples were tested by be hemagglutination analyzer. Results among the causes of unqualified samples, the proportion of less blood collection and insufficient mixing was relatively high; After the specimens were re submitted for examination, FBG was higher than before, and APTT and PT were relatively low (P < 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uracy of three items of coagulation and D dimer test results. Therefore, quality control should be carried out before the test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

[Key words] pre quality control; Blood coagulation; D dimer test

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检测都是检验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方式,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测量结果准确性会对医生诊断以及后续治疗产生直接性影响【1】。在检验质量控制中,分析前质量控制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对凝血三项和D-D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纳入的90例住院患者的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验结果展开分析,其中包括男性49例和女性41例,年龄范围1-80岁,年龄均值为(49.05±1.23)岁,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

1.2方法

使用 BE-XRM 血凝仪及配套试剂盒、耗材展开检测。德国BE血凝仪的主要原理为利用磁珠法和光学法特点,将光学动态速率比浊法作为检测基础,并和磁珠法优势相结合所创建的光电磁原理这一全新方式。凝血过程也就是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样本凝固时,纤维蛋白会缠绕于磁珠,会使光通路上凝血反应前后液体浊度产生改变。采用光学检验系统展开动态速率扫描,其所测试出的检测曲线在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将凝固瞬间线性区间分析结果转换为实验结果。临床实践研究显示,这一方法可以及时将溶血、脂血、黄疸、低凝以及低纤维蛋白标本所带来的干扰进行有效排除,可以使检测结果准确性得到保障。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抗凝剂为0.2毫升的109mmol/L枸橼酸钠,采集1.8毫升静脉血。

1.3观察指标

分析标本不合格原因并对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等指标进行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资料录入spss18.0统软件中处理。

2 结果

2.1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不合格标本原因中,采血量少及未充分混匀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详见表1。

表1 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n(%)]


例数

所占比例

采血量少

37

41.11%

未充分混匀

25

27.78%

留置针抽血

9

10.00%

输液中抽血

12

13.33%

重度脂血

7

7.78%

2.2分析标本重新送检后的检测结果

标本重新送检后,Fbg较之前高,且aPTT、PT相对较低(P0.05)。详见表2。

表2 分析标本重新送检后的检测结果[n(61de74ede1692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标本

aPTT(s)

PT(s)

Fbg(g/L)

D-D(mg/L)

第一次送检

44.22±8.94

18.50±5.33

3.11±2.55

0.41±1.61

重新送检

31.30±3.31

13.11±2.65

4.15±1.34

0.35±1.12

t

12.857

8.590

3.425

0.290

P

0.000

0.000

0.000

0.772

3 讨论

标本不合格并不会对D-D产生严重影响,但是其会对凝血三项产生一定影响,通常会延长aPTT结果甚至无法测出,部分会引起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偏低以及PT延长等现象【2】。留置针处抽血、标本采集量不足、输液过程中抽血等都会对药物以及抗凝剂产生一定影响,稀释的血液中凝血因子不足,这些现象都会对纤维蛋白原检测以及凝血时间产生不利影响。而对于没有充分混匀所造成的标本中凝块形成,也会消耗一定的凝血因子,进而产生延长凝血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异常的现象。

临床认为,检验科会对检测结果准确性产生直接性作用的,但是相关研究表示,分析前质量控制对于提高实验结果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错误的标本采集、送检时间是引起结果误差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凝血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首先止血带不宜时间过长,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组织因子混入到血液中进而启动凝血机制,对凝血时间凝固时间产生不利影响,引起结果误差【3】。其次血液和抗凝剂比例正确,抗凝剂的不合理使用会影响凝固时间,因此在标本采集之前需要对采血管进行选择,抗凝剂和血液比例控制在1:9,所加入的血液量不要高或者低于刻度线,若比例改变,则也会影响凝血时间【4】。采血结束后需要混合均匀,避免标本产生部分凝血反应现象,进而造成凝血因子激活、消耗,影响凝固时间。再次为药物的影响,华法林、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会抑制凝血酶进而对纤维蛋白原朝纤维蛋白的转变进行抑制,阻止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提高血浆中抗凝物质含量,进而对凝血时间凝固时间产生一定影响【5】。所以需要充分关注药物干扰凝血实验结果问题,标本采集之前需要掌握受检者既往用药史,以便合理选择抗凝溶栓药物,同时还要观察是否存在抗凝溶栓药物过量应用患者,送检时需要注明所使用的药物,并且标本采集过程中不要在静脉输液以及肝素封管中采血并作为送检标本,避免产生检验结果和临床病情不一致现象。

综上所述,影响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需要临床依照不同因素展开针对性干预,检验前要掌握影响血凝的相关因素,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胡玉梅.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9):1075-1076. 


  [2] 张峻.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5):154. 
  [3] 买买提伊明·吐尔逊,阿曼努拉·苏莱曼,葛金莲.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0):1124-1125. 
  [4] 戴庆忠,覃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216,220. 
  [5] 张春秀.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