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1
/ 2

浅谈危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评估

边婷婷

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100043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脑血管疾病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并发症的作用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危重症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组25例,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一组为试验组25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相应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参数,在进行数据间的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治疗后,试验组的营养指标(TP、PA)以及免疫指标(IgA、IgM)均高于常规组,P<0.05。经过营养护理后的患者中,常规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结论:在危重症脑血管疾病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能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效提升患者的营养指标,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了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危重症;脑血管疾病;并发症


危重症患者一般病情比较危急复杂,致残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危重症患者的肠胃动力学特殊,需要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效果。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是通过患者的肠胃通道,给人体提供代谢所需营养素的规范化护理方式,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就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对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信息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危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25例,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在45-71岁,平均年龄为(47.3±6.3)岁;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6例、脑炎1例。试验组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在48-73岁,平均年龄为(51.2±5.4)岁;其中脑梗死15例、脑出血7例、脑炎3例。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①均为本院危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②均伴有意识障碍、吞咽障碍。③患者家属均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伴有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②伴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用统一的肠内营养治疗,其主要的肠内营养治疗药物为复方氨基酸脂肪乳混合液,即总氨基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764,生产单位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50-750ml-h-d与脂肪乳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182,生产单位: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20%-500ml/5h或30%-250ml/4h,混合后静脉滴注,两组肠内营养治疗持续两周。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腹胀、腹泻、呕吐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配合营养护理,其护理方法为:①在肠内营养补充治疗中适当对胃部进行按摩。②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对患者进行连续灌注的方式加大对患者营养液的剂量。③在进行营养剂的治疗中控制其营养液的温度,保持营养液的温度在适中的状态。④加强营养护理支持的管理力度,当患者在进行肠内营养输入过程中出现反流、误吸等现象,应及时减慢或暂停患者的输注。并在患者接受肠内营养治疗中全面监测患者的指标与身体状况。

1.3指标判定

密切关注患者的营养指标中的TP、PA与免疫指标中IgA、IgM,在接受两周治疗后的指数对比,进而判断出患者的护理作用;通过观察患者的腹胀、腹泻、肠道出血以及感染状况的患者例数,进而计算并比较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从而判定患者在愈后的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计算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其数据间比较运用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表示方式为(±s)、(n,%),若P<0.05,则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营养指标与免疫指标的对比

两组患者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两周后的指标表明,试验组各项营养指标与免疫指标均高于常规组的营养指标与免疫指标,(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两组患者在经过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在44%,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在12%。常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

3讨论

  危重症的患者因肠胃动力较差、心理状况不好、难以独立进食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上治疗的难度。临床上主要以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方式比较多见,而肠内营养支持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影响患者肠内营养吸收的情况,严重者会造成治疗时间的延长。所以,对其治疗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见性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预见性护理干预是以患者的病情为基本出发点而制定的适合其病情康复的一项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对未出现但极有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干预,使护理水平可得到更进一步提升。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使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中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及时的解析,依据该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解,因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进而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此次研究中,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支持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通过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试验组在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及相关护理两周后体内的营养指数与免疫指数明显增高,且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另外,患者在发生腹胀、腹泻、肠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中,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2%)也明显低于常规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4%),P<0.05。通过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和营养成分,促进患者恢复在术后的胃肠功能。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危重症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治疗的影响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秋君.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46-2447
[2]王艳,贾雪丽,许俊晋.护理干预在危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84-87
[3]王春燕.早期胃肠营养对ICU危重患者预后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18,25(3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