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幼儿爱劳动情感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6
/ 2

浅谈培养幼儿爱劳动情感的方法

施燕青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幼儿园 322000

摘要:针对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的育人主体相对单一等现状,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幼儿园管理团队、保教团队、后勤团队、保健团队的教育资源,遵循安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在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中激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

关键词:爱劳动;劳动教育;幼儿教育;

一、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国家提出了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及培养幼儿“爱劳动”等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经历了1989年、1996年、2016年三次修改。在三个版本的《规程》中,都明确地将“萌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作为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健康和社会等领域也对幼儿提出了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能力或情感目标。

从《规程》《纲要》《指南》中可以看出,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在国家相继出台的文件中被明确,而且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也从未缺席,激发幼儿爱劳动的情感十分重要。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育人主体相对单一

在长期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各领域的教育教学均以教师为育人主体,忽视了其他岗位人员的育人职责和育人作用,未挖掘他们所蕴含的教育资源。这一问题,在劳动教育中尤为突出,成为众多幼儿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师深感自己育人职责之重,其他岗位人员又觉得育人职责与己无关,教育合力难以凝聚。也正是因为育人主体相对单一,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教育基本停留在每天的值日活动上,没有引入更多有价值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开展更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活动。

二、培养幼儿爱劳动情感的方法

(一)认真梳理各团队劳动特点,分析相关的情感教育契机

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相对其他学段的教育而言,幼儿园各岗位工作人员都是教育者,都承担着育人职责。对我园的教职工团队的工作职能、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将全体教职工分为四个小的团队,即行政人员组成的管理团队,教师和保育员组成的保教团队,保健医生和厨师组成的保健团队,水电工、花工及保安、保洁员组成的后勤团队。

管理团队,能够管理和协调保教团队、保健团队、后勤团队共同为幼儿提供学习资源;保教团队和幼儿接触得最为紧密,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现状和幼儿个体的独特性了解得较为全面,能够敏感地发现其他团队的岗位职责和专业能力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他们自身为幼儿所付出的劳动,也是对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后勤团队是为幼儿提供安全保障和卫生保障的团队,他们不仅具有种植花草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而且劳动工作强度较大,其劳动内容也对幼儿极具吸引力;保健团队能够为幼儿提供均衡膳食、科学运动等方面的支持,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体现在幼儿健康成长中。

可见,无论哪一个团队,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其岗位都具有鲜明的劳动者的技能特点和情感特点。这些团队的共同参与,可使幼儿在了解、体验这些劳动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

(二)全员支持幼儿的体验式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其热爱劳动的情感

幼儿园管理者应整合各团队对幼儿劳动教育的资源支持,鼓励幼儿观察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劳动。通过观察,幼儿发现幼儿园里的老师们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开心、更安全而在辛苦付出。他们提出要参与到“老师们”的劳动中去,他们主动体验保教团队的“保育员”、后勤团队的“保安”“保洁员”的工作,和“厨师”“花工”一起烹饪、种植花草。在这些劳动活动中,幼儿逐渐热爱劳动、学会了尊重劳动者,自然而然地萌发了爱劳动的情感。

三、培养幼儿爱劳动的情感应循序的几个原则

笔者幼儿园开展的全员参与的劳动教育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幼儿主动参与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增强,萌发了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实践中,我们深感,要使幼儿产生真体验、真感情,劳动教育取得实效,至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幼儿园中工作人员的劳动,并不都适宜幼儿参与体验。其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考量。安全性原则要求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幼儿要求参与的劳动体验活动的安全性,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认真地分析“这是不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劳动”“这项活动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如何排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因素。在考虑这些因素的时候,参与活动的团队成员必须共同协商,站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和专业能力的角度对活动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验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幼儿,体验什么是劳动、为什么体验劳动、如何体验劳动等,都应该由幼儿决定或师幼共同协商,教师切不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二是要把握体验活动的育人主体,充分挖掘各个团队的育人资源,针对不同的活动整合育人主体。这其中,保教团队中的“教师”不可缺席,必须和其他育人主体共同起到支持幼儿体验活动、引导幼儿将体验活动走向深入及和幼儿共同参与体验活动的作用。

(三)真实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做到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内容和场景要真实。在全员参与支持幼儿的劳动体验时,必须给予幼儿真实的劳动体验环境,不美化、不虚化,真正地做到将本岗位真实的工作原貌呈现给幼儿。二是劳动过程的体验和呈现要真实。幼儿要真正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其中的辛苦,学习其中的技能。同时,教师要用视频、照片等形式真实记录幼儿的劳动过程,并鼓励幼儿以绘画等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想法。

在教育强国的理念引导下,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养能够拥护我国制度、为我国未来奋斗的人才。而这一切美好期望的根基在于我们必须要从小进行劳动精神的培育。面对着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层面进行相应的观念、实践的转变,更好地开展幼儿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姜晓, 胥兴春. 我国幼儿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路径探析[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 033(001):P.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