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李白饮酒诗鉴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李白饮酒诗鉴赏

杨娜

东莞市第二高级中学 523001


【摘要】:

教学设计以李白的饮酒诗为鉴赏对象,采取群文阅读的方法,由一篇到一类,由点带面,带领学生体会李白饮酒诗中复杂又深邃的感情内涵。首先,鉴赏《月下独酌》中的孤独冷清,探讨李白的心理,重点了解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前后的经历,知人论世。其次,以三遍解读为框架鉴赏《将进酒》,先感其豪放,次品其沉痛,后赏其飘逸,体会李白饮酒诗的多元风格。最后,迁移拓展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写作“文学短评”,读写结合,课堂课外有效衔接。

[关键词]:《月下独酌》、《将进酒》、豪放飘逸、怀才不遇

【教学目的】:

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诗歌吟诵等方式鉴赏《将进酒》,体会其豪放的风格、愤激的内核和飘逸的精神自由;

目标二:通过群文阅读、读写结合等方式进一步体会李白饮酒诗的多元品质,通过写“文学短评”的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李白内心世界的认知。

【教学过程】:

环节一:李白纵酒与饮酒诗

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2]

杜甫《饮中八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3]

(设计依据:教学由余光中和杜甫对李白的评价入手,进入李白的《饮酒诗》。)

环节:鉴赏《月下独酌·其一》——孤独清冷

问题1:读完全篇,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月下独酌的李白的心境?

孤独冷清、心境悲凉。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相伴,他突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酒到酣处,手舞足蹈,载歌载舞,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但往深处想,一个人饮酒要邀月与影共饮,可见其孤独。更何况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诗情仍归孤独。虽然故作旷达语,但依然没有排遣掉孤独寂寞。

问题2:李白已是皇帝的座上宾,颇受皇帝礼遇,他为何会感到孤独寂寞了?61d5476ecb5e1_html_406fee34f347fdb3.gif

这让拥有巨大政治理想和追求人格平等独立的李白无比痛苦。因此李白上书请还,唐玄宗“赐金放还”。这一次的政治挫败在李白的人生经历中意义是非同寻常的。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借酒浇愁,酒力不足以消愁便诉诸笔端。文学的意气就伴随着酒气不可遏制地宣泄出来:其饮酒诗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将进酒》则是高峰中的高峰。

(环节一设计依据:主要目的是为了知人论世。通过鉴赏《月下独酌》中李白心境的孤独冷清,引导学生结合李白被赐金放还前后的经历,进一步探究产生这种孤独心境的原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政治失意、壮志难酬,为鉴赏《将进酒》张本。这种怀才不遇地痛苦是其创作《将进酒》的内在动因,了解了这一点对于感知《将进酒》中作者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环节:鉴赏《将进酒》——豪放飘逸,悲喜交加

学生活动一:诵读诗歌,合作探究

大家自由诵读诗歌,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有没有哪些句子读起来特别像是酒后之语?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必”是一种极端肯定的语气,高度肯定自我,这句非常猖狂,像是酒后之语。此句表达出李白舍我其谁的高昂自信心和失意但必能有用的乐观的情怀——深藏着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精神。[4]其中还蕴含着对金钱的一种蔑视。即使全部散尽也可以重新得到,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驱使的狂放姿态。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此句体现了李白作诗夸张、好大言的习惯,他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酒兴上来,渴望在宴席上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痛饮三百杯,诗句豪壮。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这种荣华富贵的生活是无数庸碌之辈的一生所求。但在李白眼里“不足贵”,不值得蝇营狗苟,汲汲以求,体现出了李白对权贵的蔑视。 后一句表达了李白渴望一醉不醒,以“醉中之梦”应对“人生之苦”,想要超然于现实世界,以此争取精神的自由。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句中诗人那醉酒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要人典裘当马的醉态跃然纸上。再一想李白在元丹丘家做客,却反客为主、情态任诞,颇有魏晋名士酒后的放浪形骸。

总结:徐增(明):“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7]


学生活动二:齐诵诗歌,感其豪放

(活动一、二设计依据:从《将进酒》中的酒后之语入手,体会李白饮酒诗的豪放风格。在此基础上指导全班学生集体诵读,通过诵读体会李白的豪放气势。然后进行相应的点评,引导学生注意读《将进酒》只是音量大还不行,要注意诗人起伏的情绪变化。)


学生活动三:酒后之作《将进酒》有着诗人醉态思维的印记,情绪变化比较大。请大家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整首诗歌的脉络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61d5476ecb5e1_html_ddf651699752d23f.gif

激愤之语常由旷达之语出之

围绕“喝酒”,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整体看诗歌情感是悲喜交加、欢乐痛苦交织,这也是李白饮酒诗的特有品质。而这所有的情感又是基于作者怀才不遇,志不得抒的愤慨。由此可见,整首诗歌表现出一种: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情感。[5]

豪放是诗歌的外壳,愤激才是情感的内核。这就使得诗歌的豪迈之情里蕴集着力量感——种壮志难酬,生命价值不得实现痛苦之情郁结在心中,抑制不住就伴随着酒气喷薄而出。正如严羽所言,“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4]

问题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你觉得“万古愁”具体包含哪些内容?

一是:人生易老、时光飞逝之悲;

二是:壮志难酬,志不得抒之愤;

三是:圣贤寂寞;李白超越了个人感情,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替所有有志却不得抒、有才却不得用的失意之人呼喊出了时代的声音,“古来圣贤皆寂寞”。


学生活动四:吟诵诗歌,感其沉痛(学生代表诵读)


学生活动五:赏其飘逸 精神自由(学生代表诵读)

在饮酒诗当中,李白自觉地融入了庄子的遗情和外物思想,他精神状态契合了道家追求的精神境界——超凡脱俗、淡泊名利、自由自在。他不是沉溺于怀才不遇的痛苦中不可自拔,而是借饮酒醉麻痹自己的神经,消解由于政治挫败带来的痛苦,暂时超脱现实,通过饮酒达到精神自在、心灵自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李白的飘逸感。这种精神呈现在诗歌中就是诗人借助饮酒摆脱了现实困境的那种自由、狂放。

(活动三、四、五设计依据:通过梳理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通过学生代表的反复诵读,感受诗人怀才不遇,志不得抒的愤慨,品味《将进酒》中蕴含的沉痛的力量感和李白饮酒诗中暂忘现实,精神自由地飘逸气质。)


环节:迁移拓展,读写结合

请大家回顾高一时期学习过的“文学短评”的写作方法,结合对李白饮酒诗的学习,写一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诗歌鉴赏短评。

拓展阅读资料:《康震读诗仙李白》(康震)、《生命意识与李白之纵酒及饮酒诗》(詹福瑞)

(设计依据:首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于《将进酒》后一年。诗歌的情感脉络和精神底色与《将进酒》一脉相承,对于学生进一步感悟李白饮酒诗的多元风格是很有助益的。其次,通过这节课同学们应该对李白饮酒诗有所感想,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文学短评”,将课堂所感所悟转化成文字,实现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1. 詹福瑞:《生命意识与李白之纵酒及饮酒诗》,《文艺研究》,2020年第8期

  2. 余光中:《寻李白》,《隔水观音》,洪范书店有限公司,2008.10.6

  3. 康震:《康震读诗仙李白》,北京:中华书局

  4. 曹勇军:《<将进酒>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6期

  5. 谢思炜:《李白的精神世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