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课改行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 课改行动策略

张斌

长子县丹朱镇第一初级中学校 山西省 长治市 046600

摘要:《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对步入深水区的课改,学校应理性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找准定位,遵循规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就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课改再出发的起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最终目标。只有科学谋划,精准发力,课改才能走得更远。为此,丹朱一中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课改在行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改;行动策略

1课堂教学改革

1.1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为了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专家引领。依托本校名师资源发挥作用,每周的校本研训读书分享是为名师搭建的舞台,学校多种形式的观课议课、赛课、示范课,是培养名师的阵地。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有将近一半的教师进行过研训分享,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全县做过讲座和示范课,在全县中考七科的首席名师中,我校占了六席。他们在全校乃至全县发挥着引领作用。走出去、请进来,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学校曾先后分批选派骨干教师深入河南永威中学、太谷恒达中学进行全天候跟班式学习,外出学习教师达一半之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及高效的模式操作武装了教师。针对部分学科薄弱的现状,我们先后从市实验中学、潞城三中请名师针对性把脉,对症式下药,解决课堂顽疾。与此同时我们珍惜教育局提供的一切培训机会,选派优秀教师参与,学后进行二次培训。二、同伴互助。利用校本研修这块阵地,抓实集体研课、备课、观课、议课,辅以教师结对青蓝工程及学科捆绑评价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三是自我反思。经验+反思=成长(波斯纳)。为了增强教师反思意识,促进教师成长,我校推出了六个一的学习反思活动,即每课一反思、每周一读书分享、每月一教学随笔、每半学期一命题、每学期一教学案例或教育叙事、每学年一小课题,让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

1.2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是课堂的核心,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课堂的有效高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校围绕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具体要求。课前预习的习惯:要求学生课前,在课本上读一读、勾一勾、画一画或者在练习本上提前试一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课堂上的展示奠定基础。课中展示的行为习惯:通过设置问题支架和不同层次的题型让学生在“四学”各环节充分地阅读、思考、暴露问题、互帮互学、互查互评。课后作业的行为习惯:作业本模式的不断完善、提高作业本的有效使用,帮助学生复习内化所学知识。习惯的养成必须不断督促,通过阶段评比予以强化。初一的学生尤其要关注这一点。

1.3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确定了丹朱一中基于核心素养下“四学”课堂模式,本次课改要继续依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论和省教科院提出的课堂教学总模式(“以问题设计为关键,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探究合作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特征”),通过“自由观”“组内观”“校内观”三级公开课对原模式进行升华与完善,通过示范课进行引领,通过随机抽课强化模式的推广。

时间分段:

第一阶段(3月初——4月底)通过自由观课和组内观课,初步形成各学科新的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5月份)通过校内观课和随机抽课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对前期形成的各学科行进课主要课型教学模式进行实践、验证和完善。

第三阶段(6月份)通过示范课引领和随机抽课,进一步推广行进课主要课型新模式,让新模式扎根常规课堂,同时实践尝试并制定出各学科其余课型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时,要突出“一中心、二准备、三结合、四统一”

课堂教学一中心: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课堂教学二准备:教师充分自备、组备和二次完善教学设计;充分做好学情分析,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

课堂教学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课堂教学四统一: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教学环节流程统一、当堂检测统一。

目前各学科行进课模式已成型,较以前更有操作性,绝大多教师能较为熟练地利用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效果明显。

2课外拓展延伸

2.1规范作业,科学设计,减负增效

我校提倡大的作业观,将学生学习的全部任务视为作业,除隐性“作业”(如思维再现,回顾所学,学生自觉思考等等)外,强调必要纸质呈现作业和一本多用,强调对作业的全盘规划、科学设计,真实呈现学生预习、听习、练习、复习的学习过程,强调分层次布置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其力能完成作业,使学习能力强的能吃的饱、吃的好,学习能力弱的能吃的下、吃得了,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减负增效。作业布置力求科学化,突出“实”“思”“试”,作业评价力求多元化,突出自评和互评,作业细则力求精细化,突出及时性、激励性。

2.2强化四清,及时反馈,跟踪落实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我们必须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应用。为此,我校依托四清(堂清、日清、周清、月清),及时对学生所学进行巩固强化,解决学习遗忘问题。其主要目标是跟进后进生,查出当堂、当天、本周、本月所学的过不了关的知识点,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并接受教师有针对性的重点辅导。教学中,以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能力为主线,以时间节点及时跟进为保证,以多种检测方式辅助为抓手,为课堂高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2.3学科实践,拓展课堂,活动育人

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本学期,我校要求教师立足学科教学,争取家长和社会支持,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科教学联系紧密的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实践活动,如语文科的“感恩父母”、“寻找春天”、“我是小导游”、“我为家乡做广告”,数学科的“剪剪、拼拼、”、“线条图形也多姿”、“巧铺地板”、“争当数学小医生”等,体育科的“两人三足跳”、“换物接力”等,政治科的“商品质量我宣传”、“换位父母”、“模拟法庭”等,地理科的“图说家乡”、物理科的“奇妙电路”、化学科的“魔幻反应”,历史科的“家乡成功人士访谈”等,英语科的“口语竞赛”等。为了推行这项工作,我们先从语文课入手,借助母亲节这一契机,开展了感恩父母的学科实践活动,图文展示获得师生的好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科实践的热情。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学科开展活动,如英语的“口语竞赛”,历史地理的“说说我的家乡”等。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在参与活动中掌握技能,提高自主实践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下一阶段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加强活动前的指导,强调活动后的展示评比,表彰激励,提倡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结论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何况是百年树人的教育。再往远走,还会、还能、还要遇到些什么?毫无疑问,该做、想做、要做的事还很多。教育这场改革刚刚来开序幕。也许,更精彩、更艰难、更有意义的改革,还在后头。

参考文献:

[1]龙宝新.论教师课改行动的发生逻辑与至高追求[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4):50-57.

[2]郭清扬.论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07):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