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种植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木薯种植技术研究

何春红

荔浦市农业农村局 广西省桂林市 546600

摘要:根据木薯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实施生产管理有利于提高木薯种植产量和品质,提升木薯种植效益。本文介绍了木薯生物学特性,探讨了木薯高产高效栽培种植的技术要点。旨在为木薯生产实践与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木薯;种植技术;生物学特性

引言

木薯富含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维生素及钾元素及少量的蛋白质等。它是加工淀粉、酒精、变形淀粉、淀粉糖及有机酸等产品的重要原料。因木薯具有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的特点,在我国广东、关系、海南、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广泛种植。我国木薯种植具有范围广、种植分散、面积小等问题。此外,大部分地区木薯种植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主要依靠农民长期积累在实践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实施栽培管理。木薯种植中存在品种退化,耕作质量低,栽培技术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木薯种植产量和品种较低。随着木薯加工技术的发展,发现木薯还可以用作生产生物燃料的原料。木薯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饲料原料,其在国内的市场非常广阔。而国内的木薯产业化发展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研究木薯种植技术对提升木薯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木薯生物学特性

木薯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寒耐贫瘠,在年平均温度>16℃,无霜期大于8个月的地区均能适应种植。最适宜的年平均温度为27℃。可适应日平均温差6~7℃.对于地形无特别的要求,山地、平原均可广泛种植。可适应600~6000毫米的降雨量,亿年降雨量10000~2000毫米为宜。适应pH值3.8~8.0的土壤环境,以pH值6.0~7.5最宜。热带、亚热带海拔低于2000米的范围均可种植[1]

2木薯栽培技术要点

2.1选地整地技术

选地时以土质疏松、土壤肥沃、便于排水灌溉的地块为主。应避开过度贫瘠及含石砾较多,易积水,易受风害的地块,尽量选择在避风或有林木保护的地段种植。木薯地不可连作,且地块应每两至三年轮作一次。轮作作物以黄豆、玉米、花生地块为主。木薯地应采用全垦深翻,翻耕深度以30~35厘米为宜。翻耕后对土块做耙平细磨,保持地表细碎,无杂草及其他作物秸秆。

2.2种植技术

2.2.1选种

木薯选种应以高产优质、综合抗逆性强的优良平整为主。如南植199、华南205、华南124、桂经引983、华南8002、华南201、华南5号、华南8639、GR891、新选048、辐选01等。种植的种块应选择充分成熟、粗壮密节、新鲜解释、芽点完整、切口有乳汁、无损伤、无病害的主茎中下段。

2.2.2种茎处理

采用利到斜砍断种茎。一般种茎长度约15~20厘米。具体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调整砍种段的长度。气候较为干旱地区的种茎段应适量加长,气候较为湿润的地区种茎段适量缩短。种茎砍好后采用1%~2%的石灰水浸泡约12小时。

2.2.3种植时间

种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在日平均气温高于16℃时即可种植。播种期控制在2~4月,以3~4月为宜。

2.3种植方法

2.3.1种植方式

木薯种植采用轮作的方式,选择纯种或套种方式种植。套种时常与花生、玉米、瓜类或幼龄果园套种。种植密度根据品种而定。一般分支品种每亩种植约600~800株,不分支或少分支品种每亩种植约800~1000株。种植密度还需要根据土壤的肥力适度调整。土壤贫瘠的地块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度降低种植密度。

2.3.2开行

木薯开行的行距约为0.9~1.0米。要求开行尽量保持均匀一直,行深约为15~20厘米。

2.3.3底肥

木薯种植前底肥每亩使用堆肥500~750公斤,磷肥25公斤,复合肥15~25公斤。或按照氮、磷、钾5∶1∶8的比例施入有机肥或化肥。为提高土壤水肥的利用率,改善作物生产条件,可配合农膜覆盖技术种植。农膜覆盖技术建议搭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定土壤肥力条件,根据选用品种对肥力的需求,一次性施入所需要的肥料。地膜具有较好的保温防病虫害作用,还可预防降雨冲刷造成土壤养分流失,从而提高肥力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2.3.4下种

木薯下种时可选用直插、斜插、平放三种中的任何一种。直插是在起好畦后直接将种茎从畦面向下插入大约三分之二的下种方法。斜插是在起好畦后将种茎从畦边斜插入土内大约三分之二的下种方法。平放是直接将种茎放置于开好的种植沟内,再覆土月3~4厘米的下种方法。下种方法的选择要根据种植地块实际立地条件而定。下种方法的选择应以提高种茎出苗苗、适和薯块生长、方便采收为目标。套种的地块还应考虑套种的作物类型。一般直插、斜插的下种方式多用于套种中,而平放下种则更方便独立耕作种植[2]

2.4田间管理技术

2.4.1查苗补苗

种块种植3~5周时及时查苗补苗,提高出苗率,保证苗全。

2.4.2间苗定苗

在齐苗后可进行间苗处理。一般苗生长到15~20厘米时可进行间苗。每株预留1~2株苗。

2.4.3中耕除草

种块种植后6~7周,在苗生长到约15~20厘米时,可进行首次中耕除草,促进幼苗生长。种茎种植后10~12周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种茎种植后约100天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并同时进行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环境。

2.4.4追肥

木薯生长周期内需要进行三次水肥。第一次在种植后5~7周,以壮苗为目标,每亩追加尿素7.5公斤、钾肥5公斤。种植后9~12周开始结薯时进行第二次追肥,以促进结薯为目标,每亩追加尿素5~10公斤、钾肥15公斤。进入9~10月可进行第三次水肥,以壮薯为目标,选择开沟浅埋的方式,每亩追加钾肥5~7公斤。三次追肥均可与中耕除草同时进行[3]

2.4.5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根据当地降雨量而定。出苗前以保持土壤湿润为目标。雨季期则应及时排灌,预防涝害。

2.4.6病虫害防治

木薯病虫害相对较少、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常见的病害有细菌性枯萎病、细菌角斑病、褐色角斑病等。病害的发生主要与木薯无免疫有关,一般选择抗病害较强的品种即可避免。虫害以木薯红螨为主,可用杀螨喷剂防治。

2.5收获技术

木薯叶色稍微转黄,基部老叶脱落,薯块皮层粗厚,苗外皮易脱落时即可采收。

3结语

综上所述,木薯高产高效栽培需要精准把握木薯种植对条件的适应性,并根据木薯生物学特性尽可能的创建有利于木薯生长的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条件,为种茎生长发育奠定基础。在实际生产中,应选择综合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正确处理种块,因地制宜的选地整地,选择种植方式。下种是应注意合理的行距及种植密度,科学合理的施加底肥,实施水、肥、草、病虫害等田间管理技术,保证木薯在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和生长条件,适时采收,才能保证木薯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干然,何晓明,吕以志,郑爽,崔振德,覃双眉,何冯光.木薯宽窄双行起垄栽培模式及机械化种植技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9(05):142-148.

[2]覃双眉,黄洁,郁昌的,吕以志,崔振德,李国杰,郑爽,李玲,何冯光,邓干然.垄作式木薯种植机作业质量评价方法[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01):1-5.

[3]姬卿,王文泉,李兆贵,闵义.木薯高效栽培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建议[J].作物杂志,2014(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