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GPC-3检测联合生物化学检查在肝癌诊断中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7
/ 4

免疫组化 GPC-3 检测联合生物化学检查 在肝癌诊断中的效果研究

印倩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摘 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措施实施后,肝癌患者诊断效果,对上述方案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选择我院100例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各50例)作为此次研究样本,入选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8月,随后选取同期入院接受健康体检者50例的数据资料与之进行对比,肝癌患者肿瘤组织行GPC-3免疫组化诊断措施,将上述患者设置为原发性肝癌组、继发性肝癌组、对照组。对比上述措施的临床效果。结果:AFU(α-L岩藻糖苷酶)、sF(血清铁蛋白)、AFP(血清甲胎蛋白)、CAl9—9(唾液酸化的乳-N-岩藻戊糖II)的平均检测水平对比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组、继发性肝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联检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果有意义。结论:GPC-3免疫组化检测联合生物化学检查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较高,可以显著提升疾病诊断有效率,对后续针对性治疗方案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免疫组化;肝癌;诊断;应用价值


肝癌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类型,分为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前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仅次于胃癌[1]。常见病因为环境、饮食、家族史、病毒感染等,患者发病后常见疾病表现为纳差、乏力、肝区疼痛、腹胀、消瘦等。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需及时入院接受检查与治疗,防止疾病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威胁[2]。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疾病发作早期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后续治疗效果,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是一种包含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链和核心蛋白的细胞表面糖蛋白,通过磷脂酰肌醇锚(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连接于细胞表面,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11]。为进一步提升疾病诊断准确率,临床需将相关联合检测方案作为研究重点内容。本文主要是对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及健康体检者各50例进行分析,表明GPC3免疫组化优势显著,sF、CAl9.9、APF、AFu联合检测对肝癌,特别是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共计150例受检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时间:2020年12月-2021年8月),根据患者实际状况将其分为以下三种:原发性肝癌组、继发性肝癌组、对照组(均为50例)。对照组50例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30例、20例;平均年龄为(63.49±1.78)岁(年龄区间为55-75岁);原发性肝癌组50例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32例、18例;平均年龄为(63.18±1.85)岁(年龄区间为56-74岁);继发性肝癌组50例患者: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9例、21例;平均年龄为(63.20±1.77)岁(年龄区间为55-75岁)。SPSS26.0:三组受检者上述指标显示P>0.05,统计学无意义。

纳入标准:(1)100例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符合肝癌相关指征[4];(2)150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3)所有入选者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试验知情。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者;(2)血液、自身免疫性疾病;(3)恶性肿瘤疾病;(4)依从性差;(5)严重精神、意识障碍;(6)重大疾病史、过敏史;(7)语言、智力、精神及意识障碍。

1.2方法仪器与设备实验:

实验方法:所有受试者早上采集3ml空腹静脉血,以3500r/min离心5min,随后立即分离检测血清。仪器和试剂: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cal9-9、AFP、SF。测量仪器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厂家及型号:美国雅培i2000),所用试剂为雅培i2000专用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内容实施操作。采用速率法对Afu进行测量。测量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厂家及型号:西门子;Diininsion RXL Max),所用试剂由南京强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判断指标:各检测项目的阳性界值分别为:sF、CAl9.9、APF、AFu各指标分别为男>280μg/L;女>145μg/L、>37u/ml、AFP>8.05ng/ml、>40U/L。将组织样本固定在4%中性缓冲甲醛(pH=7.0)固定液(北京九州柏林);PBs缓冲液(PH7.3),使用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即用型快捷免疫组化Pv8000试剂盒;GPC3即用型单克隆抗体;EDTA抗原修复液(PH8.0)。进行HE、IHC染色制片,观察染色效果。经两位以上高年职主治医生对诊断结果进行判读。IHC阳性表达为棕黄色颗粒,染色部位主要集中在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中。免疫组化采用半定量积分法:通过阳性表达细胞百分比、染色程度评分评分评价

GPC-3表达。染色程度评分:0-3分别表示为未染色、轻微着色和浅黄色得、中度着色和棕黄色、严重着色和棕褐色。阳性细胞染色率得分:1-3分分别为<1>、1/3-2/3、>2/3。根据二者的乘积判断阳性等级:0分为负(-),3-6分为阳性(10),>6分为强阳性(10)。

1.3观察指标

分析三组受检者标志物检测水平,主要分析指标包括:AFP、AFU、SF、CAl9-9;计算原发性肝癌组患者,sF、CAl9.9、APF、AFu单项及联检阳性检出率;分析GPC-3阳性表达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在SPSS26.0中输入所有样本资料,分析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检验方式为X2,表示形式为n%;计量资料检验方式、表示形式分别为T、61c97930b7a60_html_4d0a59fcc448cff2.gif ±S)结果,若结果显示P<0.05,表示对比有意义,反之(P>0.05)为无意义。

2结果

2.1 三组受检者标志物检测水平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肝癌组、继发性肝癌组AFU、sF、AFP、CAl9-9的平均检测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具体见表一:

表一 三组受检者标志物检测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

AFU(U/L)

AFP(ng/ml)

CAl9-9(u/ml)

SF(μg/L)

继发性肝癌组

50

42.36±10.12a

15.45±6.26a

22.56±8.45a

258.36±100.23a

原发性肝癌组

50

55.56±28.15a

60.26±20.48a

42.36±18.45a

355.78±159.34a

对照组

50

25.12±3.23

2.89±1.12

12.36±4.58

150.34±60.29

注:aP<0.05,表示与其他两组对比,统计学分析有意义。

2.2 原发性肝癌组单项及联检阳性检出率: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数据对比结果存在差异分析意义(P<0.05)。见表二:

表二 原发性肝癌组单项及联检阳性检出率对比

项目

例数

阳性例数

占比

AFU

50

33

66.00%

AFP

50

39

78.00%

CAl9-9

50

30

60.00%

sF

50

27

54.00%

联合检测

50

48

96.00%b

注:bP<0.05,表示与其他两组对比,统计学分析有意义。

2.3 GPC-3阳性表达情况: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的总阳性率较高,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三:

表三 GPC-3阳性表达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

+

++

总阳性率

肝癌组织

50

6

14

30

88.00%

癌旁组织

50

35

10

5

30.00%

X2

-

-

-

-

34.7664

P

-

-

-

-

0.0000


3讨论

肝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增长,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主要来源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占多数,可分为胆管癌、肝细胞癌。前者主要来源于慢性肝内胆管炎症,后者主要来源于肝硬化[5]。数据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肝细胞癌在中国最常见,其次是胆管癌。目前,临床上关于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学者认为疾病发作与多种因素相关,常见包括环境、饮食乙型肝炎病毒、酒精、肝硬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性激素、亚硝胺类物质、黄曲霉素、饮水污染以及微量元素等[6]。继发性肝癌可直接侵润肝脏,或通过血液、淋巴液转移等不同途径形成疾病。前者主要疾病表现为纳差、乏力、消瘦、低热、黄疸、肝区疼痛、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常见并发症为肝癌破裂出血、上消化道出血、肝肾衰竭等[7]。后者多表现为患者主诉乏力、食欲差、上腹或肝区闷胀不适、消瘦或发热等。患者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需及时入院接受检查与治疗,防止对其机体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等产生消极影响。常见预防措施为,高发区新生儿和易感人群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考虑多个肝炎病毒、病毒变体的参与,预防丙型肝炎,注意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等。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免疫组化技术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对肝癌疾病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免疫组化是癌症组织的基因检测。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将接受一般病理检查。将癌组织制成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形态,以确定癌症的类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组化对检测癌细胞中的基因具有积极意义[8]。正常人体中有500多种癌基因,癌基因可以促进细胞增殖。然而,一些细胞增殖紊乱、功能过度的癌基因会形成癌组织。每种癌症对应的癌基因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免疫组化是检查癌基因在癌细胞中作用的重要措施,可以为后续针对性抗癌药物的实施提供指导[9]。GPC3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高表达,且可以通过影响Wnt和YAP等信号通路控制HCC细胞的增殖,进而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临床上GPC3已被用于HCC的诊断[11]。相关研究学者表示,在进行原发性肝癌诊断中,AFP发挥了显著优势,作为是胚胎干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在疾病早期诊断中发挥了显著优势,但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假阴性。此外,对于某些慢性肝病患者、生殖腺胚胎癌以及肝硬化患者,其检查后血清中AFP值也会出现升高的趋势,常与原发性肝癌混淆,若实施单一的AFP诊断方案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诊及漏诊率,不利于疾病针对性治疗[10]。AFU可以催化糖脂、含岩藻糖的糖蛋白等生物活性大分子水解酶,是一种溶酶体酸水解酶,参与糖脂、低聚糖、糖蛋白的代谢,广泛分布于人体细胞、血液、组织、体液中。研究结果显示,肝脏和肾脏中的AFU含量较高,当肝细胞癌变时,AFU增加,释放到血液中,肿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清AFU浓度升高。数据研究结果显示,AFU活性与肿瘤大小无关,对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一般在70-90%、85%左右。与AFP相比,AFU对于诊断直径小于3cm的原发性肝癌敏感性较高,可以提升疾病诊断阳性率,是早期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方便后续针对性治疗措施的落实。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继发性肝癌和正常人相比,AFU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活性较高,其增长机制尚不清楚。SF是检查营养状况、缺铁及铁超载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肝细胞变性或坏死,增加了血液中SF的水平,肝癌患者肝脏中大量的SF流入血液循环,对肝癌疾病诊断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证实,与健康体检相比,肝癌患者的SF水平更高,可以将其作为肝癌疾病诊断的标志物。CAl9-9含量在正常人体内较低,是一种寡糖相关抗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指标是一种敏感的标志物不仅可以提升肝癌疾病诊断准确率,而且可以用于监测是否复发、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有学者表示,当肿瘤复发时,CA-199再次升高,与CA-199降至未降至正常患者相比,降至正常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长。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健康体检着相比,肝癌患者CA-199水平较高,且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较高,表示可以将该指标作为肝癌疾病的早期诊断,而其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尚不多见。除此之外,AFP、AFU、SF、CAl9-9单一诊断措施的阳性检出率较低,与联合诊断差异显著。由此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以帮助患者提升疾病诊断准确率,为后续临床工作提供科学指导,进而实现患者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GPC3免疫组化检测对疾病检出具有积极意义,通过AFP、CAl9-9、AFU、SF联合检测可以提升疾病阳性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为疾病恢复创造更多可能性,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林. 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和细胞角蛋白-19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医药前沿,2019,9(23):37-38.

[2]刘杜先,刘兰侠,张杰东. GPC-3、CD10、CD147、CD138免疫组织化学联合检测对于高分化肝细胞癌与异型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2):1660-1663.

[3]谷野,张明香,王岩,等. 扶正通络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9,25(15):2417-2419.

[4]黎村艳,段贞,朱雅祺,等. 壳多糖酶3样蛋白1、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5):1807-1810.

[5]刘冰,杨帅,费锡斌,等. GPC-3联合CK-19免疫组化检测在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医学信息,2019,32(23):169-170.

[6]雒夏,魏雅琪,海龙,等. 肝癌血清标志物α-烯醇化酶在肝癌诊断中的初步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7):505-510.

[7]朱波,吴君荣,舒宏,等. 血清对氧磷酶1水平在甲胎蛋白阴性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9,16(19):156-159.

[8]唐洁,杨渝伟,王堃,等.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测定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成人参考区间的建立[J]. 检验医学,2019,34(12):1072-1076.

[9]崔琦,董延娥,霍云龙,等. 血清AFP、GP73、SF、DCP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9,48(5):434-436.

[10]王翠晓,高静. 血清高尔基蛋白73、甲胎蛋白异质体3、甲胎蛋白和α-L-岩藻糖苷酶水平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效能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1):113-116.

[11] 叶婵琦,李琼,单建贞,阮健.GPC3在肝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0,(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