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4
/ 2

《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初诊 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观察》

周进

安徽省泾县医院内分泌科 安徽泾县 242500

摘要: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抗炎症和保护β细胞功能的作用。

方法对46例初诊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两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给予胰岛素泵或者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肽和胰岛素释放、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等,同时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 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HOMA-IR等。结果治疗后C肽和胰岛素释放、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效果显著(P<0.05)。两周的强化治疗显示出确切的降糖效果, 出现了明显增加的胰岛素、C肽分泌值, HOMA-β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HOMA-IR、胰岛素注射量和hs 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随访大约20%的2型糖尿病病人一年内得到临床缓解。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具有显著改善炎症状态和恢复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越早效果则越好。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

1.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1选题的理论意义

在2型糖尿病早期,甚至发病前,即失去了正常的胰岛素分泌模式,伴随胰岛素抵抗,出现胰岛素分泌质和量的改变,表现为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缺失。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下降推动了糖尿病的发生 发展,胰岛素具有降糖和抗炎症 保护β细胞功能等多重作用,早期胰岛素治疗能诱导糖尿病蜜月缓解期,应成为糖尿病治疗方案中的关键环节。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观察,其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显著。胰岛素强化治疗时间一般在两周至三个月左右。

2.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2.1课题研究思路

对46例初诊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两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C肽和胰岛素释放、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等, 同时比较治疗前后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 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HOMA-IR等。

2.2课题研究目标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通过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观察强化治疗对

不同年龄段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和抗炎症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2.3课题研究内容

胰岛素强化治疗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本院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46例, 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既往均未接受过任何降糖治疗, 且初诊时空腹血糖) 9.0mmol/L和(或) 餐后2h>14.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 bAlc) 8.0%。根据年龄分组:青年组患者20-35岁22例:中年组35-50岁24例。两组患v者病程、体重指数(BMI)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H bAlc、初诊空腹血糖值(FBG)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感染等应激状态、妊娠、心脑肝肾疾病、肿瘤、严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酗酒、吸毒、应用减肥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患者。

(2)方法

46例患者住院期间均指导糖尿病饮食和运动治疗, 采用胰岛素泵(MiniMed712e) 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优泌乐,美国礼来公司)两周,给予胰岛素泵或者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胰岛素日起始剂量(0.7-1.0)U/kg,其中基础量与餐前大剂量各占一半,根据血糖水平变化及时调整剂量。实验观察期间必要时仅使用

钙离子拮抗剂类降压药、抗血小板药治疗。治疗期间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稳步血糖仪每天监测血糖8次,观察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日使用剂量。血糖达标标准:FBG<7.0mmol/L, 餐后2hBG均<9.0mmol/L。

(3)检测指标

治疗前后C肽和胰岛素释放、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治疗2周后患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观测胰岛素和C肽分泌相。采用FC-P水平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和胰岛β细胞功

能(HOMA-β) 。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 数据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3.结果

治疗前后C肽和胰岛素释放、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等组间比较:治疗后胰岛素及C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效果显著(P<0.05)。

连续胰岛素皮下注射(CSII) 强化治疗前后的组内自身比较:46例患者CSII治疗2周后FBG均显著下降并控制理想, 有统计学意义(P<0.01) , FC-P、HOMA-β较前明显提高而HOMA-IR明显下降(P≤0.01) 。

CSII治疗第7天、14天胰岛素日用量较第1天胰岛素日用量下降, 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hs CRP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不同年龄段患者CSII治疗后组间比较:hs CRP水平治疗前中年组较青年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周后两组hs CRP水平、FBG、HOMA-I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 但2周后青年组HOMA-β值较中年组高, 有统计学意义(P<0.05) 。CS Il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治疗第1天胰岛素日用量(U/kg)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青年组胰岛素日用量较中年组明显下降,第14天两组胰岛素日用量均进一步下降,组间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CSII治疗2周后46例患者均改用优泌乐25胰岛素加或不加用口服药控制血糖治疗出院。3个月后复查OGTT, 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改善, 部分患者出现典型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尖峰。对中青年组各10例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进行健康教育,要求糖尿病饮食配合运动治疗,血糖全部达标,平均H bAlc为(6.5±0.5) %。其中青年组10例患者(100%) 口服二甲双胍片或其他一种口服降糖药即可良好控制血糖,1例患者(10%)出院后第8-12个月未用任何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良好;中年组8例患者(80%)用一种或两种口服降糖药即可有效控制血糖,2例患者联合使用口服降糖药和睡前胰岛素注射治疗控制血糖良好。随访1年内,2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对患者还在进一步随访中。每年胰岛素强化治疗大约130名到150名左右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大约20%的2型糖尿病病人一年内得到临床缓解。

4.讨论

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行性下降推动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胰岛素具有降糖和抗炎症、保护β细胞功能等多重作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成为糖尿病治疗方案中的关键环节。本研究通过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治疗后胰岛素及C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效果显著(P<0.05) 。46例患者治疗后FC-P、HOMA-β值均较前提高, 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提示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状态均得到改善。研究表明炎症因子hs CRP与糖尿病发展过程关系密切, 本研究对hs CRP进行检测显示, 46例患者经过两周治疗后hs CRP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 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抗炎症效应。按年龄分组研究发现,小于35岁年龄组胰岛素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胰岛素日用量明显小于中年组,青年组较中年组出现了更好的胰岛素、C肽分泌相,且随访1年结果发现青年组患者血糖更易于良好控制,随访大约20%的2型糖尿病病人一年内得到临床缓解,可能与机体组织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老化、细胞凋亡、体内自由基程度增加、hs CRP等慢性炎症因子水平升高等均相关, 这方面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与验证,本研究结果提示青年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甚至远期获益更大。本研究提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具有显著改善炎症状态、恢复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能良好控制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越早干预越好。胰岛日细胞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本环节,胰岛β细胞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正常血糖水平时,血糖升高。持续高血糖又可直接损伤β细胞,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β细胞与高浓度葡萄糖相对短期接触后发生可逆性功能缺陷称为葡萄糖失敏感性,当β细胞与高浓度葡萄糖长期接触后发生不可逆改变,称为葡萄糖毒性。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对于血糖维持稳定有重要意义。第一时相分泌的缺失直接导致餐后高血糖,而其反过来又对β细胞产生非生理性压力,加重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因此重建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则可改善代谢控制状况,而且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缺失是发生在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并且与从糖耐量减低向糖尿病的转归有关。所以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恢复不仅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在减缓2型糖尿病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