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3
/ 2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

夏旭辉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九中学 黑龙江 海伦 152300

摘要:伴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出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陆续出台相应的细则,以组织和规范当地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标志着野蛮的填鸭式教学与高压力、高负荷的学习生活将告一段落,同样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教学将踏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减负增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业布置、习题练习的根本目的本就是引发思考、加深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而不应该变成禁锢孩子思维和创造力的枷锁。故本文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对小学数学作业的减压增效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各位教育工作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政策;减负增效;作业设计


引言:

在我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从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角度来说:提升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减轻孩子负担”的期望越来越高,故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已经是当下教育工作的主线。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内卷”现象早已蔚然成风,借此时机校外培训机构更是野蛮生长。因此小学生除了完成每天在校的固定课时学习任务外,还要在校外培训机构内学习超前的、过重的学习任务,以及完成更多的作业。作业本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育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是师生评价、改进教与学的重要依据。而现实却又大相径庭,这种填鸭式、超前式、透支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同样也剥夺了小学生该拥有的快乐童年,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目前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生与教育教学重回校园与课堂,而该如何优化课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已经是所有教育者需要面临的难题。本人将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经验,从设计和布置作业的角度,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率方面提出几点想法。

1作业优化设计

1.1因材施教,进行作业分层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管理,部分教师会给全体学生安排一样的学习任务和一样的课后作业。殊不知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并不相同[1]。相同的作业和难度对于在适合中优等学生的时候,对于后进生而言就是练习的障碍,非但没有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反而加深了内容的难度,打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亦然。在双减政策下,应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保证课程进度与内容一致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能力设计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作业。

以《表内乘法》、《表内除法》为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从加法的基础上理解乘除的定义,二是利用相应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此本人设计了三个教育目标:一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除法与减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学生利用乘法与除法去解决部分实际问题;三是学会和学生、家人进行交流,思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再者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状态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为基础很扎实,内化较快的优等生;B层次为基础一般,学习进度较快的中等生;C层次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作业分为8部分,其中包括使用使用小棒表示加法与乘法,减法与除法等。笔算练习和利用乘除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每个课时的内容再进行分层细化。以笔算练习为例,布置了三种作业。如:2×3=、3×3=、12÷4= 等的第一种。如 2+2= 、2×2=、2+2+2= 、2×3=、6÷3=等的第二种,第三种则是思考题。如 12÷2=,描述你对这个式子的理解和计算过程。根据上述的三种习题,再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层,如习题三,给C层次的学生是6÷2=,要求学生利用小棒表示出题目的含义;对于B层次学生,可设计出题目12÷3=,要求学生利用两种方法解释结题思路;对于A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设计出乘法与除法算式,并给出尽可能多的解题思路。

通过作业分层,达到分层训练的目的,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训练和重视。保证有效练习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养成,学会学习,自然也就通过作业分层保障了整体的数学教学的质量。

1.2家校一体、减负增质

学生学习的环境不仅限于学校与课堂,家庭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环境之一。在双减政策之下,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家庭育人的功能也就逐步凸显了出来。故笔者建议,在作业设计和作业布置时可以将家庭因素也设计其中。如在学习坐标与方位时,可给学生安排以自己的家作为原点,绘制坐标图,并标注出学校与公交站的位置等。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2]。又或者如在学习了“统计与概率”之后,以每个学生的家庭为单位,给家长设计好角色,通过家庭小组成员间的合作,鼓励家长结合自身经历、生活经验等,与学生之间共同配合、交流协作,与学生一起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给学生安排“调查统计家庭一个月的消费情况”的任务。以手机支付凭证和支出记录为数据,记录当月的生活消费;再由学生自己绘制柱形图、饼状图、折线图等;而后由家长和学生一起探究:生活开支消费中最多的部分主要在哪些方面,并且分析其原因,最后由学生撰写分析报告。

由此可见,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家长自己也可以成为最忠实的合作伙伴。在此同时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也增添了父母的温暖与爱,既能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认识的孩子,知晓孩子学习状态,更是充分发挥了家长的辅导功能。与此同时在减轻孩子学习压力的同时,减量但不减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

2总结

总而言之,在大力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当下,既要减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负担,还要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应当深刻明白自身的教学职责,不断学习、积极思考,用心服务于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认识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做好作业优化设计,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花时间、下功夫,努力做好减负增效工作,让广大的小学生既能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又能高效的学习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桂芹. 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实施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12): 85-87.

[2]周淑红.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3]杨小微. “双减”政策激发中小学的创意与活力[N]. 人民政协报, 2021-08-2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