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启动延迟患者中治疗性进食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2
/ 2

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启动延迟患

者中治疗性进食的研究

黄嗣煜 刘丽容 欧阳彩霞 梁瑞娟 徐淑英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东广州510510

摘要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 对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治疗性进食的研究。方法 选取31例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6例)。对照组在常规吞咽治疗后进行治疗性进食,观察组于治疗后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同时进行治疗性进食。每次治疗20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对比两组GUSS、SSA、FOIS等级。结果 不同方法应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MES对脑卒中后咽期启动延迟患者吞咽摄食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为脑卒中后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性进食提供了新的代偿手段。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咽期吞咽 脑卒中

脑卒中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常易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91.3%。有研究表明,口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最主要异常是吞咽启动困难[1],可表现为口腔运送缓慢,也可能表现为咽期启动延迟,诱发患者误吸,从而引起吸入性肺炎。

对于吞咽启动延迟的患者,临床通常采用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来改善患者吞咽启动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受患者认知功能及配合能力影响,治疗周期较长,需等待患者吞咽功能恢复至较高水平后才能开展进食训练。有研究报道,长期(持续2~4周)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改善吞咽障碍患者舌骨运动功能[2],降低误吸发生风险。本研究于NMES结合治疗性进食2周后评估其吞咽功能,为吞咽启动延迟患者早期开展治疗性进食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康复治疗科接受治疗的首发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 16 例患者中,男9例,女7例,年龄(61.24 ± 5.07)岁,病程(11.78 ±3.04)d。观察组15例患者 中,男 10 例,女 5 例,年龄(60.67 ±4.96)岁,病程 (12.95 ±4.52)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首发脑卒中患者;②此次发病后出现吞咽功能障碍;③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可以配合康复训练;④洼田饮水试验诊断吞咽障碍为Ⅲ级及以上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复发脑卒中患者;②既往有吞咽功能障碍;③不能配合完成康复训练;④并发严重脏器衰竭者(如治疗后植人起搏器等);⑤ 颈部感染、局部溃疡等禁忌治疗者。

1.3方法选用国产YS1001P型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脉宽700~1000ms,波形为三角波(升支:750ms;降支:250ms),休息时间3S;采用5cm×5cm黄色海绵电极片前、后对置,前电极置于患者舌骨上肌群部位(下颌至甲状软骨以上区域) ,后电极置于患者C7棘突附近,电刺激强度0~30MA, 刺激电流以患者耐受为度,可见吞咽动作为最佳,嘱患者于NMES刺激时进食糊状食物(一口量为5ml),每次治疗20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2周后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总结31例患者的治疗前后GUSS、SSA分数、FOIS等级。

1.4 观察指标

治疗两周后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评定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4.1误吸风险评估量表 (GUSS),首先进行间接吞咽试验,测试的意识、咳嗽、及清嗓能力评分应≥5 分,然后进行直接吞咽测试。观察指标包括①注意力保持15min;②咳嗽或清嗓;③吞咽口水或食物(按糊状、液体、固体食物顺序进行);④流涎情况;⑤声音改变情况。根据吞咽过程表现分别进行计分,得分为0~20分,得分越低提示吞咽功能越差,0~9分为严重吞咽障碍;10~14分为中度吞咽障碍;15~19分为轻度吞咽障碍;≥20分为无吞咽障碍。

1.4.2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量表评分包括意识、头与身体的协调性、呼吸、唇合闭情况、软腭运动、咽反射及自主咳嗽等情况的检查;患者吞咽5ml水3次,观察喉运动、吞咽喘鸣、重复吞咽等症状;述均无异常,则让患者吞60ml 水,记录吞咽时间,且观察有无咳嗽等情况,该量表总分17~46分,得分越高吞咽功能越差。

1.4.3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 (FOIS) :分为7个等级,1分,不能经口进食;2分,依赖管饲进,能以最小量尝试进食食物或液体;3分,依赖管饲进食,能经口进食单一质地食物或液体;4分,能完全经口进食单一质地食物;5分,能完全经口进食多种质地食物,但需特殊准备或代偿;6分,能完全经口进食,不需特殊准备,但对食物有特殊限制;7分,能完全经口进食且没有限制。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5

10

4

1

93.33%

对照组

16

6

6

4

75.00%

注:χ2=-4.501,P=0.039<0.05。

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讨论

目前临床针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往往以口腔感觉刺激联合电刺激治疗为主,但受限于患者的认知功能与配合能力,此类患者治疗周期通常较长,在长期留置胃管进食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吞咽相关肌群废用性萎缩,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以往有大量研究已证实NMES治疗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具有改善作用[3],采取适当的代偿手段帮助患者开展早期治疗性进食训练,则对于维持患者正常口腔感觉及吞咽动作、预防废用性萎缩具有重要意义。

YS1001P型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仪是以三角波刺激两侧吞咽肌群,通过输出电流,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刺激,能促使患者产生吞咽动作;通过刺激咽部肌肉群,引起咽缩肌、环咽肌等被动收缩,增强其肌力,有助于喉上抬,促进麻痹受损的神经复苏,从而加强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此外,治疗性进食做为一种直接疗法,刺激量大,能使患者更早、更安全地经口进食,更加接近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过程,生理上经口进食直接对口腔以下的消化道发出指令,加快胃液和肠液的分泌和肠道平滑肌蠕动;心理上能增进患者及家属的信心,促进整体功能的恢复。NMSE为患者早期开展治疗性进食工作提供了新的代偿手段,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咽期吞咽启动延迟患者进食功能的即时效应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9):797-800.

[2] 李冰洁,张通,李芳.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17,12(3):207-213.

[3]王江玲,戴新娟,翟晓萍.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 (1):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