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 教育 探究

王忠华

南昌航空大学,江西南昌, 330063

作者简介:王忠华,1977年出生,男,副教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课程教学与改革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YB09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901163021201902224025),校级教学研究改革课题(JY1921),王忠华



摘要: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围绕课程资源、实践平台、师资条件、思政文化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本文提出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措施,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线上线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

一、前言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升我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和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提出了“协同创新”的战略。要依托不同的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高校要加快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进程。要求各高校要积极作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3-4]

但客观的说,当前校企双方的协同和融合的深度不够,使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不能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校企线上线下联合的实验教学资源不足,使得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效果不好;忽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妨碍学生认可和融入企业。

围绕课程资源、实践平台、师资条件、思政文化、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本文提出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措施,用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校企协同的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校企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双方的融合度和契合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资源不能适应企业需求

围绕课程资源,即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校企双方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使得课程教学内容没有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发展需要。校企实验教学资源不足,使得实验受到限制,导致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不好。

(2)教师队伍不能胜任创新创业教育职责

高校教师擅长理论研究,但实践经验匮乏;企业教师实践工程经验丰富,但教学技能欠缺、教学环节不完整,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

(3)企业文化没有积极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忽略企业文化融入,阻碍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使学生不能更早地认同企业文化,以致延长了学生适应岗位和融入企业的时间。

三、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只有有效地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推动他们的创新创业。

(1)建设校企协同的课程资源体系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依托,课程资源体系建设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要开展线上与线下课程教育,增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在线课程资源,引入与企业生产技术和职业能力相配套的教学项目,将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

(2)建设校企协同的实践资源体系

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切实做到教学与实践的深入互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衔接。

校企双方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评价标准,开设具有综合性、创新型和设计性的实验、实训项目和课程,达成理论、实践和创新的融合与贯通,以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3)建设校企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

建成多元的线上线下创新创业平台,全天候、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创新创业的资源。

以第二课堂、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等实体平台为依托,打造线上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创客活动平台和线下实验技能训练与实习实训平台,提供多元的创新创业平台,用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4)建设校企协同的师资队伍

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配备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校企指导教师,让他们担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授课教师。选拔高校教师与企业开展工程实践与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5)建设校企协同的课程考核方法

开展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全面改革,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力。

引入企业参与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做到内容与时俱进;要改变终结性考核模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和可视性成果的考核,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6)建设校企协同的思政文化

开展校企文化融合,优势互补,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零距离地对接企业,心理认同企业。

借助广播网络、互联网络,宣传校企创新创业的典型事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典型事迹,并萌芽创新创业理念。借助课堂教学,传授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企业文化,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四、结论

只有统筹兼顾各因素,用协同理念去分析,用协同办法去解决,才能将线上线下教育与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的失败。因此,为加快创新创业步伐,提升创新创业质量,本文围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创新创业师资体系、创新创业思政文化和创新创业课程考核体系进行探索,用来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与精准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白克强, 蒋国莉. 基于企业家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 科技资讯, 2019, 17(8): 2

  2. 胡平, 夏东盛, 张小洁. 基于"协同理论"的校-校-企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 陕西职业技术教育, 2018, 000(001): 25-27

  3. 姜元杰. 应用型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9, 032(003): 110-112

  4. 韩团军, 聂翔, 黄朝军, 张志伟. 工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 2021: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