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育感,以感作文——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7
/ 1

以读育感 , 以感作文——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

刘虹

陕西省兴平市西吴办中心小学 陕西 兴平 713100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同样作为教学重点的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建立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尝试。现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如何推动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展开探讨,以期构建以读育感,以感作文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引言:语文科目素来有“大语文”之称,而“大语文”不仅限于教育功能的广泛性,更是体现在语文学科丰富的知识内容体系。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呈现灵活化、多元化及复合化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块设置将语文教学割裂开来,学生难以建立整体性的语文观,碎片化的知识形式难以满足新时期教育需求,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陷入瓶颈期。如何打冲破模式化的教学思维,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组,让课堂教学重现生机尤为重要。

1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

在新课改的加持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及开放性,教师尝试将读写教学相结合构建高效课堂,但是实际落实情况不尽人意。第一,目前针对阅读文章进行仿写、扩写、续写是最常用的读写结合方式,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单纯实现了形式上的结合,并未形成思维上的交融。因此,小学语文的读写结合沦为变相的写作材料,欠缺实质性的关联性。第二,欠缺读写转化引导。在传统观念影响之下,学生普遍认为阅读与写作是独立的学习模块,而教师并未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探寻二者的内在关联性,导致学生并不能够将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表达方式及情感认知转化为写作内容。在此情况下,读写结合教学并未产生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2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2.1以读育感,强化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博闻强识、丰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而以读育感的形式众多,单纯的依靠某一种阅读形式难以保证高效性。因此,教师采取多元化的阅读引导方式,帮助深化学生的感知力。以四年级课文《麻雀》阅读教学为例,首先,以朗读建立情感认知。教师对文章进行示范读或是播放朗读录音,纠正学生字词读音,引导学生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建立朗读语感,促进阅读情感的迸发。其次,以精读深化情感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标注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并说明理由。通过精读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体会文章传递的情感内涵,拓展语文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最后,以默读内化情感认知。默读能够使学生弱化对于文本内容的关注,将关注点至于文章的整体感知,全身心投入到阅读之中,实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

2.2以感作文,促进情感内化

在通过阅读培育情感之后,若不能够及时的运用,转化为自身意志实现高效输出,将会导致教学虎头蛇尾。而写作通过词句的揣摩、结构的思考,以文字形式展现自我情感。写作的文章构思及语言组织过程,在反复数次之后,能够形成学生的自我语言风格及表达模式,转化为写作素养。因此,教师在完成阅读引导之后,以写作方式加快情感内化,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以《麻雀》为例,文章以“母爱”为主题,描述了老麻雀不顾一切去拯救小麻雀,文章对于老麻雀的神态、动作做了细致描写,文章字里行间表达出老麻雀的愤怒,面对猎狗时毫不退缩,猎狗竟然后退了几步,我被老麻雀这种强大的爱震撼了,不忍心让猎狗去伤害小麻雀。教师以读促悟,让学生置于文章浓厚情感氛围之中,实现情感共鸣的契机,引导学生以作文形式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件,助力情感的延续与内化,将对于文章的感知转化为自身情感。

2.3读写结合,实现高效输出

读写结合教学最终目的是将知识及情感的积累运用到实际学习过程中,实现高效输出。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由局部到整体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将二者紧密的联系为有机整体。首先,教师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经典词汇或句式进行造句接龙,练习说话等等,促进阅读积累的实时内化输出,为写作增加亮点。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精准的局部阅读,强化学生的语感,并配合段落仿写,实现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最后,教师立足文章整体立意、表达手法及层次结构的综合视角进行文章阅读,并布置文章改写任务,让学生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对文章展现内容进行重组,赋予写作以独立的个性化灵魂,促进读与写深层次的结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教育目标。

结束语: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构建带来了巨大挑战,打破学科模块界限的读写结合教学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桎梏,读写结合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因此,教师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探寻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契合点,并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形成新时期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范晓华.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J].华夏教师,2020(21):69-70.